投資師輔導:實施要素管理需要把握的三個關鍵環(huán)節(jié)

字號:

一是確立選取要素規(guī)則。為了使選取的要素能夠客觀、全面、公平地反映投資政策的目標要求,需要考慮這樣三個基本原則:一是目標導向原則。所選取的要素首先要符合投資政策的目標要求。把定性目標分解為可定量控制的要素目標,這是確定要素的關鍵所在。二是地區(qū)之間公平、公正原則。這里的公平不是投資額度平均分配的公平,而是要保證投資結果的公平。要保證投資結果的公平,所選取的要素,必須考慮反映不同地區(qū)發(fā)展水平、投資能力等要素權重。三是激勵性原則。在投資總量和要素結構設計中,要為激勵性要素留下份額和空間。如可以將總投資額的10%至20%,作為激勵要素使用。
    二是對制定的要素規(guī)則和所設計的計算公式,要向利益相關部門征求意見,向有關專家進行咨詢,并進行公示。這是保證要素管理公平、科學、合理的關鍵環(huán)節(jié)。
    三是對要素投資過程和投資結果的監(jiān)督管理。由于要素投資管理的核心不是具體的項目,而是要素制定與管理的規(guī)則,中央把項目投資管理權下放給地方后,按照制定的要素投資管理規(guī)則,強化對要素投資實施過程和結果進行監(jiān)控管理,就顯得非常重要。
    一、減少投資資金支付中間環(huán)節(jié),可將要素管理在中央、省、縣三個層次上推行鑒于目前存在的五級政府管理體制,為了減少投資資金支付中多環(huán)節(jié)的問題,建議這次中央4萬億的投資,可以通過中央、省、縣三級政府來實施。中央一級政府,除了重大項目可繼續(xù)實行直接項目管理外,凡是屬于地方政府直接投資的項目,均可納入要素管理范圍進行分配。在省一級政府也是如此,要把不屬于省級直接管理的項目,通過要素測算直接分配到各縣、市。縣一級政府也要按照此辦法將投資資金通過要素法直接分配到村。把投資建設項目管理師站點加入收藏夾
    這次4萬億投資中很大一部分是民生工程,每個省應得多大額度的投資,要按照公平、公開、公正的原則設計出測算的要素。在要素選取中要充分考慮符合調控政策目標要求的要素,更要考慮體現地區(qū)間發(fā)展差異度的要素,還要為激勵要素留下一定的比例。在投資中要特別考慮東、中、西部發(fā)展的差異。特別是投資中需要地方配套的資金額度,均可以通過合理要素系數的設計來體現。這樣可以解決長期以來東、中、西部地區(qū)按照統(tǒng)一標準進行調控的問題。
    二、強化要素投資終端管理,通過要素切塊確保投資到村的同時,導入農民“參與式”投資管理方式,防止支農資金變成政績工程、豆腐渣工程在這次國務院出臺的新投資計劃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村醫(yī)療衛(wèi)生、文化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投資是這次投資的重點。農村作為民生投資終端環(huán)節(jié),在現有的投資管理模式下,農村投資需要解決兩大難題:一是從中央到農村的投資過程中跑冒漏滴的問題。二是當地政府為了追求政績,把對農村的投資變成政績工程、樣板工程的問題。
    要素投資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投資分配過程中的跑冒漏滴的問題。為了保證投資資金能夠足額、公平到村,加強縣級政府的要素投資管理非常重要。中央在糧食補貼上采取直接補到農戶的做法效果很好,從根本上解決了資金下?lián)苓^程中跑冒漏滴的問題。這次對農村的基礎設施、醫(yī)療衛(wèi)生、文化教育事業(yè)的投資,也要做到按照公平投資的原則,通過要素測算把投資資金切塊到村。讓村民成為真正的使用投資的主體。
    為了防止支農資金變相變成全縣集中統(tǒng)一的政績工程,防止把本應投資到每個村的投資變成集中搞試點和面子工程。建議在農村導入“村民參與”的投資管理模式。所謂村民參與式投資管理,就是要使切塊到村的投資,對于投資什么項目,怎么進行投資,投資后的項目監(jiān)督管理,都可以交給村民選出的項目管理小組來管理。對于投資什么項目,要讓村民在民主參與中自主選擇決定。
    村民參與式投資模式,與政府主導的項目審批式投資管理模式,有一個根本性變化,就是確立了農民是投資主體,在責權利統(tǒng)一中形成了對投資主體的全新的約束和激勵機制。在傳統(tǒng)的投資模式下,農民是投資收益人,卻不是投資的主體;縣政府和部門投資人,卻不是收益的主體。由于收益人與投資人不是同一個主體,導致了投資者很難按照受益人的需要進行投資,把服務于農民的投資,變成了服務政府的政績工程。另一方面,由于收益人不是投資者,所以他們把政府給予的投資,看成是一種別人白送的東西,有用更好,沒有用也無所謂,使投資失去了利益相關者對投資效果的關心和約束。在村民參與式投資模式中,實現了投資主體與收益主體的統(tǒng)一。實驗結果證明這是一種有效的投資模式。
    三、要素管理在國內外的實踐與經驗
    由于“要素管理”同傳統(tǒng)“基數管理”相比,更能夠體現財政與投資管理上可定量性、科學性和公平性的特點,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被發(fā)達國家在中央財政對地方轉移支付和投資中廣泛使用。世界上一些發(fā)達國家將如何選取要素的標準、制定要素計算公式紛紛納入法律的約束中。在德國,財政轉移支付的系數要由立法機構討論確定,財政轉移支付的目標、范圍、計算均等化撥款的稅收能力和標準等也被寫入法律。在日本,各級政府之間的財政收支劃分以及財政轉移支付,也用法律的形式加以明確規(guī)定。美國的主要專項撥款由國會法案確定。各國對財政轉移支付中的若干內容,包括政府支出責任、收入劃分、財政轉移支付規(guī)模、結算辦法等,均以法律的形式加以規(guī)定。
    最近幾年,我國財政部和一些地方政府對扶貧款的撥付也采取了要素分配法,實踐證明效果很好。甘肅省為了公平、科學地分配和使用分配資金,從2002年開始嘗試以要素分配法管理財政扶貧資金,結合當地實際,在分配資金管理上推出了“5231”要素分配法。其中“3個1”是扶貧工作重點縣、貧困鄉(xiāng)、貧困村數各占10%;“5”是貧困人口占50%;“2”是扶貧工作成效占20%。在要素確定的情況下,將其指數化,然后根據各個縣所占指數的比例,測算分配扶貧資金。這種要素分配法,雖然還比較粗糙,但比其傳統(tǒng)的按照扶貧項目分配資金的方法,具有根本性的制度變革。
    國內外的實踐證明,要素管理法與傳統(tǒng)的項目管理法相比,屬于更經濟、更有效的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