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教師問題透視閱讀1

字號:

編者按: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苯處熣烀τ诮逃虒W工作,讀書的時間可謂少之又少。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時間里提高閱讀效率呢?本期我們選登了三位老師的文章,看看他們是如何讀書的,各自有什么好的方法。
     無意讀書是佳境
     潘啟雯
     讀書,是讀那些經(jīng)典的史學之作,那些經(jīng)歷時光流年沉淀下來的有豐厚歷史底蘊的書。這種書,往往是在閱讀的過程中和你進行一種從靈魂到意識的交流,這樣的感覺不是每一個讀書人都會有。經(jīng)典的好書總是需要你用一種最為純凈的心態(tài)來品讀。和這樣的好書對話,其實是一種使你更加睿智的過程。那些文字背后的東西,即使你一輩子沒有完全領悟,可是,沾染了那些經(jīng)典的一絲靈性也就足夠了。
     《詩經(jīng)》、《九歌》、漢賦、唐詩、宋詞、元曲等,穿越時光隧道,給了我們一種仰望人類文明的機會。然而,對于那些名存于當世的大家作品,我們又該以怎樣的心態(tài)去閱讀呢?隨著電視技術和多媒體網(wǎng)絡技術的日漸成熟,人們了解世界認知自我的能力也越來越得以強化。網(wǎng)絡文學的功用已經(jīng)使文學創(chuàng)作變得更加得心應手,不再清苦和寂寞的文學,使文字的創(chuàng)作者們找到更為廣闊的發(fā)展空間和生存環(huán)境。
     所以,讀當代的作品時,你要有一種“無意讀書”的精神。它是你珍惜生命尊重藝術的明智選擇。無意讀書,其實是用最平和的心態(tài)來認真讀書的過程。在這樣的閱讀過程中,你的心中永遠不會存在一種偏袒和成見。無論是言情的瓊瑤、三毛、張曼娟,還是武俠的金庸或是理想主義的張煒或是文化的余秋雨,他們的作品都值得你讀,只是借鑒的成分不同。不要抱一種功利目的去閱讀。文學的價值有時候不是一兩篇評論所能闡述得清的。金庸的作品,盡管俠義的成分煽動得人眼熱,但是,對于那種集儒學、佛學、社會道德倫理為一體的“金學思想”又有多少人在意呢?一種無意的讀書,往往總是需要等待你用一種成長的歷程來品嘗:無意讀書,是一種大智若愚式的認知積累。它是讀書人在書里書外最奢求的財富。
     不要理會那些滿紙銅臭和陋俗的文字,不要用一種功利目光來審視書面的人生。書味的感覺除去散發(fā)的書香之外,它的清淡至少也會讓我們過得泰然。
     教師讀書之我見
     李趙云
     讀書要有選擇,更應講求方法。如距離我們較遠的書,可以采取泛讀的方法,大致瀏覽即可。陶淵明在《五柳先生傳》中提及的“不求甚解”就是此種方法。
     而有些文章,則需要我們精讀。什么叫精讀?就是集中讀,認真讀,仔細品味。古人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我認為這個“破”字,可以理解為認真讀,反復讀的意思。對需要掌握的要點,細心、深入地閱讀研究,然后融會貫通,形成整體的認識。還可以進行聯(lián)想、質(zhì)疑,寫出心得體會。語言學家夏丏尊就提倡這種讀書方法。當然,讀書的目的就是從書中悟出更多的思想真諦,啟迪我們的事業(yè)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