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小學部分《教育學》模擬試題(一)答案解析

字號:

答案解析
    一、選擇題
    1.B.17世紀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系統(tǒng)論述了班級授課制,并從理淪上二奠定了班級授課制的理論基礎。
    2.c.學生的身心發(fā)展具有一定的順序性,教育要依據(jù)人的身心發(fā)展的順序性,做到循序漸進。
    3.A.馬克思認為,造就全面發(fā)展的人的途徑和方法是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4.C.這句話充分說明了教師在教學活動過程中處于主導地位,發(fā)揮主導作用。
    5.B.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是傳統(tǒng)教育學派的代表,他在教學中主張教師中心、課程中心和課堂中心。
    6.B.德國教育家瓦。根舍因提出了范例教學。
    7.B.華生是典型的環(huán)境決定論的代表人物,其上述觀點認為兒童的成長發(fā)展只與其生活的環(huán)境有關,與遺傳等其他因素無關,故屬于環(huán)境決定論的觀點。
    8.A.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反映了教育與政治的關系。
    9.A.教師和學生是教育活動的兩個基本的要素。
    10.c.學校教育在少年兒童的品德形成中起主導作用。
    11.A.明確的共同目標是班集體形成的基礎。
    12.B.這句話反映了德育的疏導性原則。
    13.C.班級教學制有利于高效率、大面積地培養(yǎng)學生。
    14.A.在我國課程具體表現(xiàn)為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和教科書。
    15.A.我國早的小學出現(xiàn)于殷周時代。
    16.B.《論語》中早提出了“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學思相結合的教育思想,此語早由孔子提出。
    17.A.小學生容易把“b”寫成“d”,這說明小學生的感知能力不夠成熟,感知具有籠統(tǒng)性,精確性比較差。
    18.B.學生的個別差異性決定了老師在進行教學是必須要有創(chuàng)造性,要針對不同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
    19.D.個體身心發(fā)展具有互補性,機體的某一部分受損后,可以通過其他方面的超常發(fā)展在一定程度上得以補償,這就是個體身心發(fā)展的互補性。
    20.A.小學德育中的基本方法是說服教育法。
    二、填空題
    1.《大教學論》
    2.入學條件學習年限
    3.孟子
    4.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內容
    5.班集體
    6.學生
    7.演示法
    8.個體
    9.教育目的
    10.人的全面發(fā)展
    11.素質教育
    12.培養(yǎng)人
    13.非智力因素
    14.授受
    15.基礎型課程研究型課程
    16.上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