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所得稅會計
第一節(jié) 所得稅會計概述
「基本內容」
一、 所得稅會計的概念
應納稅金額:指根據(jù)稅法規(guī)定,將增加未來應稅利潤的金額,包括應納稅的收入、利得及不得列為扣除項目的費用和損失。
準予扣除項目金額:指根據(jù)稅法規(guī)定,將減少未來應稅利潤的項目金額,包括可作為應稅利潤扣除項目的成本、費用和損失,以及免稅收入。簡稱扣除金額。
計稅基礎:指根據(jù)稅法規(guī)定所確認的資產或負債的金額。
暫時性差異:指資產或負債的計稅基礎與其列示在財務報表上的帳面價值的差異,該差異在以后年度當財務報表上列示的資產收回時,或者列示的負債償還時,會產生應納稅金額或扣除金額。
遞延所得稅影響數(shù):指根據(jù)稅法規(guī)定所衡量的暫時性差異、彌補虧損及所得稅抵減等對未來所得稅的影響數(shù)。
遞延所得稅資產:指可扣除暫時性差異、彌補虧損及所得稅抵減所產生的遞延所得稅影響數(shù)。
遞延所得稅負債:指應納稅暫時性差異所產生的遞延所得稅影響數(shù)。
遞延所得稅費用(利益):指遞延所得稅負債或資產在本期的變動數(shù)。
本期所得稅利益:指本期因彌補虧損及所得稅遞延而減少的應納稅額或應退稅額。
本期所得稅費用:指本期根據(jù)應稅利潤所計算的應納稅額。
所得稅分攤:指將所得稅費用(或所得稅節(jié)?。┡c引起該所得稅的收入(或節(jié)省所得稅的費用)相配比的一種會計程序。所得稅分攤可分為跨期分攤及期內分攤兩種。
所得稅跨期分攤:指將暫時性差異、彌補虧損及所得稅抵減所產生的所得稅影響數(shù)分別確認為負債或資產,并將此所得稅影響數(shù)遞延到以后期間分別確認為所得稅利益或費用。
所得稅期內分攤:指將一定期間的所得稅費用在同一期間的重要損益構成項目及前期損益調整項目之間加以分攤的程序。
2、會計利潤與應納稅所得:
財務會計和稅法遵循不同的原則,服務于不同的目的,體現(xiàn)著不同的經(jīng)濟關系。財務會計要遵循一般會計原則,符合會計的有關概念以及會計準則對實務的要求;其目的是為了全面、真實、公允地反映企業(yè)的財務狀況、經(jīng)營業(yè)績以及資金變動情況,為會計報表的使用者提供有用的財務信息,為投資者、債權人、企業(yè)管理者進行決策提供可靠的依據(jù)。稅法是以征稅為目的,根據(jù)經(jīng)濟合理、公平稅負、促進競爭的原則,依據(jù)有關稅法,確定一定時期內納稅人的應納稅所得額,并據(jù)以征稅。
財務會計和稅法的根本差別在于確認收入實現(xiàn)和費用支出的時間,以及費用支出的范圍和標準不同。由于財務會計是按照一般公認的會計準則核算收入、費用、利潤、資產和負債;稅法是按照國家制定的法律規(guī)定確認收入、費用、利潤、資產和負債,因此,按照財務會計方法計算的會計收益與按照稅法規(guī)定計算的應稅收益之間結果不一定相同。
3、所得稅會計的概念:
一般說來,所得稅會計是指研究處理會計收益與應稅收益差異的會計理論和方法。所得稅會計是以會計為工具,以稅法和會計原則為理論和方法體系,將應稅所得和會計所得通過帳簿加以科學核算和協(xié)調的會計程序和方法。
所謂會計收益,是指按照會計準則計算出來的稅前會計利潤;
而應稅收益,則是指按照稅法規(guī)定計算出來的應納稅所得額。
二、所得稅會計的產生和發(fā)展
概括起來,所得稅會計的產生和發(fā)展大致經(jīng)歷了3個主要發(fā)展階段。
(一)所得稅會計與財務會計合二為一的共同發(fā)展時期。稅法和會計走過了一段相互承認、相互修正,共同發(fā)展,會計所得和納稅所得彼此一致的發(fā)展時期。在此期間,稅法借鑒于會計的可行方法和合理的思想內容,促進了自身的發(fā)展。同時,稅法的改進也加速了優(yōu)良的會計實務的推廣和使用,從而導致了對會計程序和概念的修正與發(fā)展。
(二)所得稅會計和財務會計逐步分離時期(稅法與會計的差異)
稅法和會計兩者密切聯(lián)系,但由于各自的服務宗旨,工作目標和研究對象的差異,終導致了二者停止相互仿效的不適用的方法,朝著各自的學科方向發(fā)展。
二者主要的差異是:
1.目標不同。
所得稅會計依據(jù)公平稅負,方便經(jīng)營的要求,根據(jù)國家政治權力的需要確立納稅所得范疇,對可供選擇的會計方法必須有所約束和控制,在所計算的企業(yè)利潤中超過稅法扣減成本、費用范圍規(guī)定的支出要依法納稅。而財務會計按照會計的收入和成本的實現(xiàn)原則,配比原則,客觀性原則和資產所有者的要求,著重反映企業(yè)的獲利能力和經(jīng)營績效,反映某一時期收支相抵后的利潤總額。因而二者在確認會計收益上存在差異。
2.計量所得的標準不同。
所得稅會計和財務會計的大差異在于確認收益的實現(xiàn)時間和費用的可扣減性不同。稅法是按照收付實現(xiàn)制和權責發(fā)生制混合計量所得,對某些依照會計原則而確認的收益允許在納稅時予以扣減。而財務會計計算收益的原則主要采用權責發(fā)生制,不管當期是否客觀實現(xiàn)了現(xiàn)金的流進或流出。由此而產生的收益確認的概念和標準不同,成為所得稅會計和財務會計的又一分歧點。
3.核算依據(jù)不同。
所得稅會計依據(jù)現(xiàn)行稅法規(guī)定計算納稅所得,財務會計則以會計準則計算會計所得。
從現(xiàn)代會計學科觀點來看,所得稅會計和財務會計的關系問題實質上就是稅法與會計的關系問題,核心也就是納稅所得與會計所得的關系問題。
(三)所得稅會計興起和發(fā)展時期。
三、所得稅會計的基本內容
所得稅會計的基本內容是在計算應繳所得稅時,確定企業(yè)的會計利潤與應納稅所得額之間的差異的問題。稅前會計利潤與納稅所得之間產生的差異,按其性質不同可分為兩類:永久性差異和時間性差異。
(一)永久性差異
永久性差異是指在某一會計期間,稅前會計利潤與納稅所得之間由于計算口徑不同而形成的差異。這種差異在本期產生,不能在以后各期轉回,即永久存在,故被稱為“永久性差異”
分類:1.企業(yè)確認為當期會計收益,但按稅法規(guī)定不作為當期應納稅所得額而產生的差異。
2.按稅法規(guī)定計入當期應納稅所得額而企業(yè)不確認為當期收益。
3、按合計準則核算確認的費用和損失,在計算應稅所得時不允許扣除而產生的差異
(二)時間性差異
時間性差異是指企業(yè)的稅前會計利潤和納稅所得雖然計算的口徑一致,但由于二者的確認時間不同而產生的差異。這種差異在某一時期產生以后,雖應按稅法規(guī)定在當期調整,使之符合計稅所得計算的要求,但可以在以后一期或若干期內轉間,終使得整個納稅期間稅前會計利潤和納稅所得相互一致。
時間性差異有以下兩種情況:
1.本期稅前會計利潤大于應稅所得
本期稅前會計利潤大于應稅所得的時間性差異,在以后年度會產生應納稅所得。其產生原因有以下兩個:
(1)企業(yè)取得的某項收益,在會計上已于本期確認,而稅法規(guī)定需待以后期間確認應稅所得。如企業(yè)長期股權投資采用益法核算,按會計準則規(guī)定期末要按照被投資企業(yè)的凈利潤及其投資比例確認投資收益;
而按稅法規(guī)定,當投資企業(yè)的所得稅率高于被投資企業(yè)時,投資企業(yè)從被投資企業(yè)分得的利潤要補交所得稅,補交時間是以從被投資企業(yè)實際分得利潤或于被投資企業(yè)宣告分派利潤時計算。
(2)企業(yè)發(fā)生的某些費用或損失,按稅法規(guī)定已于本期計稅時扣除,而在會計上可于以后期間確認。如固定資產折舊,按稅法規(guī)定可以采用加速折舊方法,而會計上則采用直線法,在固定資產使用的初期,從應稅所得中扣減的加速折舊數(shù)額會大于計入當期損益的直線折舊數(shù)額,因而會產生應納稅的時間性差異。
2.本期稅前會計利潤小于應稅所得
本期稅前會計利潤小于應稅所得,在以后年度會產生可扣除數(shù)額,其產生原因有以下兩個:
(1)企業(yè)取得前某項收益,按稅法規(guī)定應于本期申報,計入應稅所
得,而會計上于以后期間確認。如企業(yè)收取的包裝物押金,如果包裝物逾期一年尚未退回,按稅法規(guī)定,就要確認為收益計入應稅所得,而在會計上則可視具體情況于以后期間確認收益,這樣就產生了可抵減時間性差異。
(2)企業(yè)發(fā)生的某項費用或損失,在會計上已于本期確認,而稅法規(guī)定應在以后期間從應稅所得中扣減。如預提產品保修費用,會計上在銷貨時預提并列為費用,而稅法上則等待實際發(fā)生時才作為費用如除,因而產生可抵減時間性差異
四、所得稅會計的前提及其核算的方法
(一) 所得稅會計的前提:所得稅是費用還是利潤分配?
如果所得稅屬于收益的分配,就不存在收益與費用的配比這一要求,在會計處理上只能采用當期計列法;如果把所得稅作為企業(yè)的一項費用,在會計處理上才能采用遞延法,進行跨期分攤。所以所得稅會計首先要解決所得稅的屬性問題。
在我國過去的會計制度中,始終把所得稅作為利潤分配的一項內容來處理,使所得稅與股利的性質相同,都是作為權益的減少:股利是支付給股東的利潤,所得稅是支付給政府的利潤。直到1994年6月,財政部頒布了《企業(yè)所得稅會計處理的暫行規(guī)定》,首次確定將所得稅作為企業(yè)的費用性支出來處理。
所得稅作為一項費用的原因:企業(yè)的費用性支出通常是指企業(yè)為取得一定收入或進行其他生產經(jīng)營活動而導致企業(yè)資產的流出或負債的增加,而所得稅正是企業(yè)為取得一定的收益而導致的資產流出,將其作為費用處理更有道理。把所得稅作為一項費用看待,真正反映了所得稅的原始屬性,體現(xiàn)了收入與相關費用配比的會計原則
(二) 所得稅會計的核算方法
1、當期計列法 也稱應付稅款法,是將稅前會計利潤與應稅所得之間的差異對所得稅的影響數(shù)額,在本期作為應付項目處理,直接計入本期損益而不遞延到以后各期。因此,采用本法時,只進行稅前會計利潤與應稅所得之間差異的調整,在賬務處理上不考慮時間性差異影響稅額的遞延
2、跨期所得稅分攤法 是將本期稅前會計利潤與應稅所得之間的時間性差異造成的影響納稅的金額分別確認為負債或資產,遞延和分配到以后各期,確認為各期的所得稅費用
3、跨期所得稅分攤法下的具體做法:主張所得稅作跨期分攤的觀點,在如何分攤,分攤到何種程度上,又有兩種不同的方法:部分分攤法和全面分攤法。
第一,部分分攤法,是指對非重復發(fā)生的時間性差異,即本期發(fā)生,以后不再發(fā)生的時間性差異,才作跨期分攤,而對那些重復發(fā)生的時間性差異即本期發(fā)生,以后各期還將發(fā)生的時間性差異,則不需要采用跨期所得稅分攤。因為重復發(fā)生的時間性差異,當舊的差異轉回時,又有新的差異產生,予以抵消,而使原確認的時間性差異對所得稅的影響數(shù)額永遠不需要支付或不可抵減,會計確認今后不能轉回的時間性差異對所得稅余額的影響是毫無意義的。
第二,全面分攤法,是指在進行所得稅會計處理時,對所有的時間性差異都作跨期所得稅分攤,即無論是重復發(fā)生的,還是非重復發(fā)生的時間性差異,都應確認對未來所得稅的影響。
主張全面分攤法者認為:時間性差異是一種暫時性差異,這種暫時性差異是可以轉回的。會計主要記錄歷史過程,以本期或過去交易或事項作為基礎進行計量和確認,未來可以產生的交易或經(jīng)濟事項與已發(fā)生的交易或事項抵消,并不意味著這種暫時性差異的納稅影響不能確切計量,盡管兩個經(jīng)濟事項的納稅影響可以互相抵消,但不足以否認每年有新發(fā)生的暫時性差異及差異轉回的事實。所以,所有已經(jīng)存在的暫時性差異無論是重復發(fā)生的,還是非重復發(fā)生的,均應作跨期分攤。
第二節(jié) 所得稅會計的核算
「基本內容」
一、應付稅款法
(一) 應付稅款法核算的科目設置
1、應付稅款法的定義。應付稅款法是將本期稅前會計利潤與應稅所得之間的差額對所得稅的影響數(shù)額,在當期確認所得稅費用,計入本期損益。
而不遞延到以后各期。在這種方法下,本期所得稅費用等于本期應交的所得稅,時間性差異產生的影響所得稅的金額在會計報表中不反映為一項負債或一項資產,僅在會計報表附注中說明其影響的程度。
2、“所得稅”科目:“所得稅”科目屬費用類性質,用以核算企業(yè)從本期損益中扣除的所得稅費用。該帳戶借方反映企業(yè)計入本期損益的所得稅費用;貸方反映轉入“本期利潤”帳戶的所得稅費用。期末結轉本年利潤后,該帳戶無余額。
(二)應付稅款法的核算
1、應付稅款法的核算程序
以會計所得為基礎,依稅法計算出永久性差異和時間性差異根據(jù)稅前會計利潤與應稅所得之間的差異,調整計算出課稅所得依課稅所得和規(guī)定的稅率計算當期應交的所得稅額進行應交稅款的賬務處理從利潤總額中減去應交所得稅額,核算當期稅后利潤
2、賬務處理
(1)在計算出永久性差異和時間性差異,并根據(jù)差異計算出應納稅所得額
(計算公式為應納稅所得=稅前會計利潤+納稅調整數(shù)即差異)
在此基礎上計算應納所得稅額
(計算公式為應納所得稅額=應納稅所得×所得稅稅率)
借:所得稅
貸: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
(2)以銀行存款上繳所得稅時:
借: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
貸:銀行存款
(3)核算稅后利潤。年末,將“所得稅”科目余額結轉“本年利潤”
科目,即核算出稅后利潤凈額。編制會計分錄如下:
借:本年利潤
貸:所得稅
二、納稅影響會計法
(一)納稅影響會計法核算的科目設置
1、納稅影響會計法的定義。納稅影響會計法是將本期稅前會計利潤與納稅所得之間的時間性差異造成的影響納稅的金額,遞延和分配到以后各期,即將本期產生的時間性差異對所得稅的影響,采取跨期分攤的辦法。
2、“遞延稅款”科目采用納稅影響會計法進行所得稅會計核算時,除了設置“所得稅”科目外,還要設置“遞延稅款”科目。
(二)納稅影響會計法的賬務處理
納稅影響會計法的遞延法和債務法處理的具體做法不同,下面分別介紹。
1.遞延法的賬務處理。
遞延法是把本期由于時間性差異而產生的影響納稅金額,保留遞延到一差異發(fā)生相反變化的以后期間予以轉銷。在稅率變化或開征新稅時也不需調整由于稅率的變化或開征新稅對遞延稅款的影響。發(fā)生在本期的時間性差異影響納稅的金額,用現(xiàn)行稅率計算,以前各期發(fā)生的而在本期轉銷的各項時間性差異影響納稅的金額,按原發(fā)生的稅率計算轉銷。
(1)遞延法的一般賬務處理程序。
遞延法的一般賬務處理程序如下:
①計算稅前會計利潤與應納稅所得額之間的時間性差異;
②計算時間性差異影響納稅的金額;
③進行應交所得稅的賬務處理。進行賬務處理時,按調整永久性差異后的稅前會計利潤計算的所得稅費用,借記“所得稅”賬戶,按課稅所得計算的應交所得稅,貸記“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帳戶,將兩者的差額作為遞延稅款,借(或貸)記“遞延稅款”帳戶;
④進行遞延稅款轉銷的賬務處理。本期發(fā)生的遞延稅款待以后各期轉銷時,如為借方余額,則為借方余額,則貸記“遞延稅款”賬戶,貸記“所得稅”賬戶;
⑤上交所得稅的賬務處理。實際上繳所得稅時,借記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帳戶,貸記“銀行存款”帳戶。
(3)應付稅款法和納稅影響會計法的遞延法主要區(qū)別:
① 二者對時間性差異的處理不同。采用應付稅款法時,不確認本期發(fā)生的時間性差異對未來所得稅的影響數(shù)額,而按照依稅法調整后的應稅所得計算的應交所得稅作為本期所得稅費用;在采用上述納稅影響會計法時,需確認時間性差異對未來所得稅的影響數(shù)額,并作為本期所得稅費用的組成部分。
② 二者核算的基礎不同。采用應付稅款法或納稅影響會計法的遞延法對永久性差異的處理方法雖然一致,即將永久性差異確認為本期所得稅費用或抵減本期所得稅費用,但是,兩者的核算基礎不同:應付稅款法是在收付實現(xiàn)制的基礎上進行的會計處理,而納稅影響會計法是在權責發(fā)生制的基礎上進行的會計處理。
2.債務法的賬務處理。
(1)債務法的一般賬務處理程序。
債務法是將本期由于時間性差異產生的影響所得稅的金額,遞延和分配到以后各期,并同時轉回已確認的時間性差異的所得稅影響金額,在稅率變更或開征新稅時,需要調整遞延稅款的帳面余額。
債務法核算的一般賬務處理程序在稅率不變的情況下,和遞延法相同。
在稅率發(fā)生變動的情況下需進行如下核算:
①計算稅前會計利潤與應納稅所得額之間的時間性差異;
②計算時間性差異影響納稅的金額;
③計算由于稅率變動對影響納稅金額的調整;
④進行相應的賬務處理。
采用債務法時,在稅率變動或開征新稅時,對“遞延稅款”科目的余額要作相應的調整。因此,在資產債表上所列示的遞延所得稅資產或負債相應也就比較符合實際情況。但由于該方法要求每次稅率的變動均須重新計算遞延所得稅貸項或借項,在會計處理上較為復雜。
第一節(jié) 所得稅會計概述
「基本內容」
一、 所得稅會計的概念
應納稅金額:指根據(jù)稅法規(guī)定,將增加未來應稅利潤的金額,包括應納稅的收入、利得及不得列為扣除項目的費用和損失。
準予扣除項目金額:指根據(jù)稅法規(guī)定,將減少未來應稅利潤的項目金額,包括可作為應稅利潤扣除項目的成本、費用和損失,以及免稅收入。簡稱扣除金額。
計稅基礎:指根據(jù)稅法規(guī)定所確認的資產或負債的金額。
暫時性差異:指資產或負債的計稅基礎與其列示在財務報表上的帳面價值的差異,該差異在以后年度當財務報表上列示的資產收回時,或者列示的負債償還時,會產生應納稅金額或扣除金額。
遞延所得稅影響數(shù):指根據(jù)稅法規(guī)定所衡量的暫時性差異、彌補虧損及所得稅抵減等對未來所得稅的影響數(shù)。
遞延所得稅資產:指可扣除暫時性差異、彌補虧損及所得稅抵減所產生的遞延所得稅影響數(shù)。
遞延所得稅負債:指應納稅暫時性差異所產生的遞延所得稅影響數(shù)。
遞延所得稅費用(利益):指遞延所得稅負債或資產在本期的變動數(shù)。
本期所得稅利益:指本期因彌補虧損及所得稅遞延而減少的應納稅額或應退稅額。
本期所得稅費用:指本期根據(jù)應稅利潤所計算的應納稅額。
所得稅分攤:指將所得稅費用(或所得稅節(jié)?。┡c引起該所得稅的收入(或節(jié)省所得稅的費用)相配比的一種會計程序。所得稅分攤可分為跨期分攤及期內分攤兩種。
所得稅跨期分攤:指將暫時性差異、彌補虧損及所得稅抵減所產生的所得稅影響數(shù)分別確認為負債或資產,并將此所得稅影響數(shù)遞延到以后期間分別確認為所得稅利益或費用。
所得稅期內分攤:指將一定期間的所得稅費用在同一期間的重要損益構成項目及前期損益調整項目之間加以分攤的程序。
2、會計利潤與應納稅所得:
財務會計和稅法遵循不同的原則,服務于不同的目的,體現(xiàn)著不同的經(jīng)濟關系。財務會計要遵循一般會計原則,符合會計的有關概念以及會計準則對實務的要求;其目的是為了全面、真實、公允地反映企業(yè)的財務狀況、經(jīng)營業(yè)績以及資金變動情況,為會計報表的使用者提供有用的財務信息,為投資者、債權人、企業(yè)管理者進行決策提供可靠的依據(jù)。稅法是以征稅為目的,根據(jù)經(jīng)濟合理、公平稅負、促進競爭的原則,依據(jù)有關稅法,確定一定時期內納稅人的應納稅所得額,并據(jù)以征稅。
財務會計和稅法的根本差別在于確認收入實現(xiàn)和費用支出的時間,以及費用支出的范圍和標準不同。由于財務會計是按照一般公認的會計準則核算收入、費用、利潤、資產和負債;稅法是按照國家制定的法律規(guī)定確認收入、費用、利潤、資產和負債,因此,按照財務會計方法計算的會計收益與按照稅法規(guī)定計算的應稅收益之間結果不一定相同。
3、所得稅會計的概念:
一般說來,所得稅會計是指研究處理會計收益與應稅收益差異的會計理論和方法。所得稅會計是以會計為工具,以稅法和會計原則為理論和方法體系,將應稅所得和會計所得通過帳簿加以科學核算和協(xié)調的會計程序和方法。
所謂會計收益,是指按照會計準則計算出來的稅前會計利潤;
而應稅收益,則是指按照稅法規(guī)定計算出來的應納稅所得額。
二、所得稅會計的產生和發(fā)展
概括起來,所得稅會計的產生和發(fā)展大致經(jīng)歷了3個主要發(fā)展階段。
(一)所得稅會計與財務會計合二為一的共同發(fā)展時期。稅法和會計走過了一段相互承認、相互修正,共同發(fā)展,會計所得和納稅所得彼此一致的發(fā)展時期。在此期間,稅法借鑒于會計的可行方法和合理的思想內容,促進了自身的發(fā)展。同時,稅法的改進也加速了優(yōu)良的會計實務的推廣和使用,從而導致了對會計程序和概念的修正與發(fā)展。
(二)所得稅會計和財務會計逐步分離時期(稅法與會計的差異)
稅法和會計兩者密切聯(lián)系,但由于各自的服務宗旨,工作目標和研究對象的差異,終導致了二者停止相互仿效的不適用的方法,朝著各自的學科方向發(fā)展。
二者主要的差異是:
1.目標不同。
所得稅會計依據(jù)公平稅負,方便經(jīng)營的要求,根據(jù)國家政治權力的需要確立納稅所得范疇,對可供選擇的會計方法必須有所約束和控制,在所計算的企業(yè)利潤中超過稅法扣減成本、費用范圍規(guī)定的支出要依法納稅。而財務會計按照會計的收入和成本的實現(xiàn)原則,配比原則,客觀性原則和資產所有者的要求,著重反映企業(yè)的獲利能力和經(jīng)營績效,反映某一時期收支相抵后的利潤總額。因而二者在確認會計收益上存在差異。
2.計量所得的標準不同。
所得稅會計和財務會計的大差異在于確認收益的實現(xiàn)時間和費用的可扣減性不同。稅法是按照收付實現(xiàn)制和權責發(fā)生制混合計量所得,對某些依照會計原則而確認的收益允許在納稅時予以扣減。而財務會計計算收益的原則主要采用權責發(fā)生制,不管當期是否客觀實現(xiàn)了現(xiàn)金的流進或流出。由此而產生的收益確認的概念和標準不同,成為所得稅會計和財務會計的又一分歧點。
3.核算依據(jù)不同。
所得稅會計依據(jù)現(xiàn)行稅法規(guī)定計算納稅所得,財務會計則以會計準則計算會計所得。
從現(xiàn)代會計學科觀點來看,所得稅會計和財務會計的關系問題實質上就是稅法與會計的關系問題,核心也就是納稅所得與會計所得的關系問題。
(三)所得稅會計興起和發(fā)展時期。
三、所得稅會計的基本內容
所得稅會計的基本內容是在計算應繳所得稅時,確定企業(yè)的會計利潤與應納稅所得額之間的差異的問題。稅前會計利潤與納稅所得之間產生的差異,按其性質不同可分為兩類:永久性差異和時間性差異。
(一)永久性差異
永久性差異是指在某一會計期間,稅前會計利潤與納稅所得之間由于計算口徑不同而形成的差異。這種差異在本期產生,不能在以后各期轉回,即永久存在,故被稱為“永久性差異”
分類:1.企業(yè)確認為當期會計收益,但按稅法規(guī)定不作為當期應納稅所得額而產生的差異。
2.按稅法規(guī)定計入當期應納稅所得額而企業(yè)不確認為當期收益。
3、按合計準則核算確認的費用和損失,在計算應稅所得時不允許扣除而產生的差異
(二)時間性差異
時間性差異是指企業(yè)的稅前會計利潤和納稅所得雖然計算的口徑一致,但由于二者的確認時間不同而產生的差異。這種差異在某一時期產生以后,雖應按稅法規(guī)定在當期調整,使之符合計稅所得計算的要求,但可以在以后一期或若干期內轉間,終使得整個納稅期間稅前會計利潤和納稅所得相互一致。
時間性差異有以下兩種情況:
1.本期稅前會計利潤大于應稅所得
本期稅前會計利潤大于應稅所得的時間性差異,在以后年度會產生應納稅所得。其產生原因有以下兩個:
(1)企業(yè)取得的某項收益,在會計上已于本期確認,而稅法規(guī)定需待以后期間確認應稅所得。如企業(yè)長期股權投資采用益法核算,按會計準則規(guī)定期末要按照被投資企業(yè)的凈利潤及其投資比例確認投資收益;
而按稅法規(guī)定,當投資企業(yè)的所得稅率高于被投資企業(yè)時,投資企業(yè)從被投資企業(yè)分得的利潤要補交所得稅,補交時間是以從被投資企業(yè)實際分得利潤或于被投資企業(yè)宣告分派利潤時計算。
(2)企業(yè)發(fā)生的某些費用或損失,按稅法規(guī)定已于本期計稅時扣除,而在會計上可于以后期間確認。如固定資產折舊,按稅法規(guī)定可以采用加速折舊方法,而會計上則采用直線法,在固定資產使用的初期,從應稅所得中扣減的加速折舊數(shù)額會大于計入當期損益的直線折舊數(shù)額,因而會產生應納稅的時間性差異。
2.本期稅前會計利潤小于應稅所得
本期稅前會計利潤小于應稅所得,在以后年度會產生可扣除數(shù)額,其產生原因有以下兩個:
(1)企業(yè)取得前某項收益,按稅法規(guī)定應于本期申報,計入應稅所
得,而會計上于以后期間確認。如企業(yè)收取的包裝物押金,如果包裝物逾期一年尚未退回,按稅法規(guī)定,就要確認為收益計入應稅所得,而在會計上則可視具體情況于以后期間確認收益,這樣就產生了可抵減時間性差異。
(2)企業(yè)發(fā)生的某項費用或損失,在會計上已于本期確認,而稅法規(guī)定應在以后期間從應稅所得中扣減。如預提產品保修費用,會計上在銷貨時預提并列為費用,而稅法上則等待實際發(fā)生時才作為費用如除,因而產生可抵減時間性差異
四、所得稅會計的前提及其核算的方法
(一) 所得稅會計的前提:所得稅是費用還是利潤分配?
如果所得稅屬于收益的分配,就不存在收益與費用的配比這一要求,在會計處理上只能采用當期計列法;如果把所得稅作為企業(yè)的一項費用,在會計處理上才能采用遞延法,進行跨期分攤。所以所得稅會計首先要解決所得稅的屬性問題。
在我國過去的會計制度中,始終把所得稅作為利潤分配的一項內容來處理,使所得稅與股利的性質相同,都是作為權益的減少:股利是支付給股東的利潤,所得稅是支付給政府的利潤。直到1994年6月,財政部頒布了《企業(yè)所得稅會計處理的暫行規(guī)定》,首次確定將所得稅作為企業(yè)的費用性支出來處理。
所得稅作為一項費用的原因:企業(yè)的費用性支出通常是指企業(yè)為取得一定收入或進行其他生產經(jīng)營活動而導致企業(yè)資產的流出或負債的增加,而所得稅正是企業(yè)為取得一定的收益而導致的資產流出,將其作為費用處理更有道理。把所得稅作為一項費用看待,真正反映了所得稅的原始屬性,體現(xiàn)了收入與相關費用配比的會計原則
(二) 所得稅會計的核算方法
1、當期計列法 也稱應付稅款法,是將稅前會計利潤與應稅所得之間的差異對所得稅的影響數(shù)額,在本期作為應付項目處理,直接計入本期損益而不遞延到以后各期。因此,采用本法時,只進行稅前會計利潤與應稅所得之間差異的調整,在賬務處理上不考慮時間性差異影響稅額的遞延
2、跨期所得稅分攤法 是將本期稅前會計利潤與應稅所得之間的時間性差異造成的影響納稅的金額分別確認為負債或資產,遞延和分配到以后各期,確認為各期的所得稅費用
3、跨期所得稅分攤法下的具體做法:主張所得稅作跨期分攤的觀點,在如何分攤,分攤到何種程度上,又有兩種不同的方法:部分分攤法和全面分攤法。
第一,部分分攤法,是指對非重復發(fā)生的時間性差異,即本期發(fā)生,以后不再發(fā)生的時間性差異,才作跨期分攤,而對那些重復發(fā)生的時間性差異即本期發(fā)生,以后各期還將發(fā)生的時間性差異,則不需要采用跨期所得稅分攤。因為重復發(fā)生的時間性差異,當舊的差異轉回時,又有新的差異產生,予以抵消,而使原確認的時間性差異對所得稅的影響數(shù)額永遠不需要支付或不可抵減,會計確認今后不能轉回的時間性差異對所得稅余額的影響是毫無意義的。
第二,全面分攤法,是指在進行所得稅會計處理時,對所有的時間性差異都作跨期所得稅分攤,即無論是重復發(fā)生的,還是非重復發(fā)生的時間性差異,都應確認對未來所得稅的影響。
主張全面分攤法者認為:時間性差異是一種暫時性差異,這種暫時性差異是可以轉回的。會計主要記錄歷史過程,以本期或過去交易或事項作為基礎進行計量和確認,未來可以產生的交易或經(jīng)濟事項與已發(fā)生的交易或事項抵消,并不意味著這種暫時性差異的納稅影響不能確切計量,盡管兩個經(jīng)濟事項的納稅影響可以互相抵消,但不足以否認每年有新發(fā)生的暫時性差異及差異轉回的事實。所以,所有已經(jīng)存在的暫時性差異無論是重復發(fā)生的,還是非重復發(fā)生的,均應作跨期分攤。
第二節(jié) 所得稅會計的核算
「基本內容」
一、應付稅款法
(一) 應付稅款法核算的科目設置
1、應付稅款法的定義。應付稅款法是將本期稅前會計利潤與應稅所得之間的差額對所得稅的影響數(shù)額,在當期確認所得稅費用,計入本期損益。
而不遞延到以后各期。在這種方法下,本期所得稅費用等于本期應交的所得稅,時間性差異產生的影響所得稅的金額在會計報表中不反映為一項負債或一項資產,僅在會計報表附注中說明其影響的程度。
2、“所得稅”科目:“所得稅”科目屬費用類性質,用以核算企業(yè)從本期損益中扣除的所得稅費用。該帳戶借方反映企業(yè)計入本期損益的所得稅費用;貸方反映轉入“本期利潤”帳戶的所得稅費用。期末結轉本年利潤后,該帳戶無余額。
(二)應付稅款法的核算
1、應付稅款法的核算程序
以會計所得為基礎,依稅法計算出永久性差異和時間性差異根據(jù)稅前會計利潤與應稅所得之間的差異,調整計算出課稅所得依課稅所得和規(guī)定的稅率計算當期應交的所得稅額進行應交稅款的賬務處理從利潤總額中減去應交所得稅額,核算當期稅后利潤
2、賬務處理
(1)在計算出永久性差異和時間性差異,并根據(jù)差異計算出應納稅所得額
(計算公式為應納稅所得=稅前會計利潤+納稅調整數(shù)即差異)
在此基礎上計算應納所得稅額
(計算公式為應納所得稅額=應納稅所得×所得稅稅率)
借:所得稅
貸: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
(2)以銀行存款上繳所得稅時:
借: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
貸:銀行存款
(3)核算稅后利潤。年末,將“所得稅”科目余額結轉“本年利潤”
科目,即核算出稅后利潤凈額。編制會計分錄如下:
借:本年利潤
貸:所得稅
二、納稅影響會計法
(一)納稅影響會計法核算的科目設置
1、納稅影響會計法的定義。納稅影響會計法是將本期稅前會計利潤與納稅所得之間的時間性差異造成的影響納稅的金額,遞延和分配到以后各期,即將本期產生的時間性差異對所得稅的影響,采取跨期分攤的辦法。
2、“遞延稅款”科目采用納稅影響會計法進行所得稅會計核算時,除了設置“所得稅”科目外,還要設置“遞延稅款”科目。
(二)納稅影響會計法的賬務處理
納稅影響會計法的遞延法和債務法處理的具體做法不同,下面分別介紹。
1.遞延法的賬務處理。
遞延法是把本期由于時間性差異而產生的影響納稅金額,保留遞延到一差異發(fā)生相反變化的以后期間予以轉銷。在稅率變化或開征新稅時也不需調整由于稅率的變化或開征新稅對遞延稅款的影響。發(fā)生在本期的時間性差異影響納稅的金額,用現(xiàn)行稅率計算,以前各期發(fā)生的而在本期轉銷的各項時間性差異影響納稅的金額,按原發(fā)生的稅率計算轉銷。
(1)遞延法的一般賬務處理程序。
遞延法的一般賬務處理程序如下:
①計算稅前會計利潤與應納稅所得額之間的時間性差異;
②計算時間性差異影響納稅的金額;
③進行應交所得稅的賬務處理。進行賬務處理時,按調整永久性差異后的稅前會計利潤計算的所得稅費用,借記“所得稅”賬戶,按課稅所得計算的應交所得稅,貸記“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帳戶,將兩者的差額作為遞延稅款,借(或貸)記“遞延稅款”帳戶;
④進行遞延稅款轉銷的賬務處理。本期發(fā)生的遞延稅款待以后各期轉銷時,如為借方余額,則為借方余額,則貸記“遞延稅款”賬戶,貸記“所得稅”賬戶;
⑤上交所得稅的賬務處理。實際上繳所得稅時,借記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帳戶,貸記“銀行存款”帳戶。
(3)應付稅款法和納稅影響會計法的遞延法主要區(qū)別:
① 二者對時間性差異的處理不同。采用應付稅款法時,不確認本期發(fā)生的時間性差異對未來所得稅的影響數(shù)額,而按照依稅法調整后的應稅所得計算的應交所得稅作為本期所得稅費用;在采用上述納稅影響會計法時,需確認時間性差異對未來所得稅的影響數(shù)額,并作為本期所得稅費用的組成部分。
② 二者核算的基礎不同。采用應付稅款法或納稅影響會計法的遞延法對永久性差異的處理方法雖然一致,即將永久性差異確認為本期所得稅費用或抵減本期所得稅費用,但是,兩者的核算基礎不同:應付稅款法是在收付實現(xiàn)制的基礎上進行的會計處理,而納稅影響會計法是在權責發(fā)生制的基礎上進行的會計處理。
2.債務法的賬務處理。
(1)債務法的一般賬務處理程序。
債務法是將本期由于時間性差異產生的影響所得稅的金額,遞延和分配到以后各期,并同時轉回已確認的時間性差異的所得稅影響金額,在稅率變更或開征新稅時,需要調整遞延稅款的帳面余額。
債務法核算的一般賬務處理程序在稅率不變的情況下,和遞延法相同。
在稅率發(fā)生變動的情況下需進行如下核算:
①計算稅前會計利潤與應納稅所得額之間的時間性差異;
②計算時間性差異影響納稅的金額;
③計算由于稅率變動對影響納稅金額的調整;
④進行相應的賬務處理。
采用債務法時,在稅率變動或開征新稅時,對“遞延稅款”科目的余額要作相應的調整。因此,在資產債表上所列示的遞延所得稅資產或負債相應也就比較符合實際情況。但由于該方法要求每次稅率的變動均須重新計算遞延所得稅貸項或借項,在會計處理上較為復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