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考研教育學統(tǒng)考真題解析

字號:

一、辨析題:
     (一)、人是教育的產物
     答:錯誤。教育雖然在人的發(fā)展過程中,特別是對年輕一代的發(fā)展起著主要的作用,但是教育的這種主導作用是通過個人自身的積極主動性來實現(xiàn)的,而個體活動的是個體發(fā)展的決定性因素,教育對于人的發(fā)展而言只不過是一種外因。并且,人的發(fā)展并不是僅受教育的影響,同時還受到遺傳、環(huán)境等外在因素的影響。所以,說認識教育的產物是片面的。
     (二)、學校教育應注重學生思維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不應該注重學生學科基礎和基本技能的培養(yǎng)
     答:錯誤。雖然學校教育要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就必須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但沒學生的這種能力并不是憑空而起的,而是要建立在熟練掌握學科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基礎上,否則要培養(yǎng)學生的兩種能力就無從談起。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是基礎,思維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更高層次的要求,這兩方面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所以學校教育既要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也要注重知識和技能的培養(yǎng),不能偏重其一。
     (三)、樣本容量越大越好
     答:錯誤。樣本容量并非越大越好,要科學的確定樣本的大小,既要滿足統(tǒng)計學上的要求,又要考慮實際上收集資料的可能性,并使誤差減少到低限度。樣本容量一般與樣本代表性呈現(xiàn)正相關,樣本大小取決于多方面的因素,包括研究的類型、預定分析的精確程度、允許誤差的大小、總體的同質性、取樣的方法、研究條件等,而不能一概而論。
     二、簡答題:
     (一)、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答: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是行為主義發(fā)展到認知主義以后的進一步發(fā)展,其思想來源于認知加工學說,以及維果斯基、皮亞杰和布魯納等人的思想,解釋如何使客觀的知識結構通過個體與之交互作用而內化為認知結構。其主要觀點是:
     1.根據(jù)建構主義理論的知識觀,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僅理解新知識,而且對新知識進行分析、檢驗和批判。
     2.建構主義在學習觀上認為,學習不是由教師把知識簡單地傳遞給學生,而是由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學生不是簡單被動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動地建構知識的意義,這種建構是無法由他人來代替的。
     3.建構主義在教學觀上強調學習的主動性、社會性和情境性:重視合作學習;主張教學不能無視學習者的已有知識經(jīng)驗,而應當把學習者原有的知識經(jīng)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引導學習者從原有的知識經(jīng)驗中,生長新的知識經(jīng)驗;教學應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習者為中心,當然強調學習者的主體作用,也不能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提倡情境性教學等。
     (二)、墨家教育思想的特點
     答:墨家學派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一個的學派,創(chuàng)始人為墨翟,曾與儒家學派并稱為“顯學”,在教育思想上提出了很多不同于其他學派的見解,具體表現(xiàn)為:
     1、從教育的目的與作用上看:墨家在教育作用上主張通過推行教育來建設一個民眾平等、互助的“兼愛”社會。而這又進一步?jīng)Q定了其教育目的在于培養(yǎng)“賢士”或“兼士”,以備擔當治國利民的職責。
     2、從教育內容上看 :墨翟以“兼愛”、“非攻”為教,既重視政治和道德教育,同時重視文史知識的掌握及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還注重實用技術的傳習。
     3、從教育方法上看:墨家強調主動的教育方式,即使人們不來請教,教育者也應主動地上門去教;在教育上重視創(chuàng)造精神的培養(yǎng);在教育過程中重視“行”即實踐的作用,主張用動機與效果的統(tǒng)一去評價人的行為;在中國教育,墨家學派還首先提出了“量力”這一教育方法,注意在施教時考慮學生的力之所能及。
     總之,作為與儒家教育思想對立面出現(xiàn)的墨家教育思想,包含了不少合理的主張,尤其是其科學知識和技能技巧的專門教育,是中國教育首先提出并實行的。這是一份寶貴的遺產。
     (三)、闡述教育的個體個性化功能
     答:個體個性化,一般是指個體在在社會適應、社會參與過程總所體現(xiàn)穩(wěn)定的特征。教育在個體個性化功能是教育的個體功能的表現(xiàn)之一,通過教育既可以培養(yǎng)個體的自主學習能力,有可以提高個體的獨立創(chuàng)造能力和自覺控制能力。所謂的個性化發(fā)展,意味著個人的自主能力、獨立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與自覺控制能力的提高。
     (四)、中國20世紀20、30年代科學教育運動的主要表現(xiàn)
     答:科學主義教育運動形成于新文化運動期間并盛行一時,主要包括以任鴻雋為代表的中國科學社和《科學》雜志,以陳獨秀為代表的激進民主主義者和以胡適為代表的實證主義。“五四”以后,科學教育運動在西方學者和科學成果的推動下得到較為廣泛的發(fā)展,主要表現(xiàn)在:
     1、提倡學校中的科學教育,即按照教育原理和科學方法進行教育,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知識、技能和態(tài)度,此即科學的教育化趨勢。
     2、提倡以科學的方法研究教育,包括兒童心理和教育心理的研究、各種心理和教育統(tǒng)計與測量的試驗及量表的編制應用,此即教育的科學化趨勢。
     科學教育思潮和運動使得以科學的方法研究教育蔚然成風,像教育統(tǒng)計、智力測驗等;各種新教學方法的試驗廣泛開展起來,像道爾頓制、設計教學法等;高校中培養(yǎng)教育學科專門人才的學科和專業(yè)開始設置。
     (五)、資料的整理與分析中數(shù)據(jù)描述的三種量數(shù)及其含義
     答:(1)集中量數(shù):是描述一組數(shù)據(jù)規(guī)律性的量數(shù),它是一組數(shù)據(jù)的一般水平的代表值,向人們提供整個分布中多數(shù)數(shù)據(jù)的集結點位置,集中反映一批數(shù)據(jù)在整體上的數(shù)量大小,常用的是算術平均數(shù)、中位數(shù)和眾數(shù)三種。
     (2) 差異量數(shù):描述一組數(shù)據(jù)波動性的量數(shù)稱為差異量數(shù),差異量數(shù)是一種反映相對離散程度的系數(shù),包括方差和標準差。方差指的是在一組數(shù)據(jù)中的每個數(shù)據(jù)與其平均數(shù)的離差平方之和的平均數(shù),方差的算術平方根稱為標準差。
     (3)相關系數(shù):相關系數(shù)指的是描述變量間線性相關程度的量數(shù),統(tǒng)計學上用相關系數(shù)來定量描述兩個變量之間的直線性相關的強度與方向,在教育評價中常用積差相關系數(shù)和等級相關系數(shù)來表示。
    三、論述:
     (一)、分析材料中的教育內容 道德教育方法 師生關系
     答:教育內容:班上腿有殘疾、學習成績也不好的一位同學遭到其他同學的嘲笑,反映了同學們對困難的同學缺少關愛和幫助,面對這種境況,老師就要針對發(fā)生在身邊的這一不良現(xiàn)象,對學生進行有益的教育,教育學生同學之間要互相關愛和幫助。
     道德教育方法:材料中老師主要運用了情感陶冶的教育方法,陶冶是通過創(chuàng)設良好的情境,潛移默化的培養(yǎng)學生品德的方法。另外,還運用了說服的教育方法,說服是通過擺事實、講道理,使學生提高認識、形成正確觀點的方法。在材料中,針對那位腿有殘疾、學習成績也不好的同學被其他同學嘲笑的情況,老師對學生擺事實、講道理,讓學生設身處地的站在被嘲笑同學的情境中去思考問題,使學生深受教育。
     師生關系:師生關系是一種特殊的社會關系和人際關系,是在人格上平等、社會道德上互相促進的關系,新型師生關系是一種尊師愛生、相互配合、民主平等、和諧親密的關系。在材料當中,老師在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過程中,努力做到了了解和研究學生、熱愛尊重和公平對待學生、主動與學生溝通交往,在師生關系的建立中起到了應有的主導作用。學生也懂得尊敬和理解老師,聽從老師的教誨。我覺得這就是一種較好的新型師生關系。
     (二)、意大利人文主義教育與北歐人文主義教育的異同
     答:共同點:(1)古典科目構成人文主義課程的基礎和主體。(2)強調教育與社會的聯(lián)系,重視治人治世之學,力圖通過教育改造社會,至于自然的改造、自然科學的研究尚未收到重視。(3)重視古典語言,漠視本族語言教學,本族語在教育中地位甚低。(4)早期人文主義教育后來走向了形式主義,意大利表現(xiàn)十分明顯。北歐人文主義雖然反對西塞羅主義,但由于宗教改革的沖擊,很快為新教教育的形式主義所取代。
     差異:(1)意大利人文主義教育具有較強的世俗性,而北歐的人文主義教育則十分強調虔誠于道德的價值。(2)教育的政治功能迥異。意大利在文藝復興前期實行城市共和制,共和政體要求培養(yǎng)富于自由、平等精神的公民,而北歐人文主義教育家崇尚君主制,把治理國家的希望寄托在君主和朝臣身上。因此,他們關注的是如何對那些將來有希望成為君主和朝臣的人物進行什么樣的教育。
     3、此實驗設計的名稱和格式 控制無關變量的措施 此實驗設計的優(yōu)缺點(選做題)
     總體評述:總體而言,今年教育學基礎綜合的筆答題部分的題目難度還是比較適中的,基礎與能力并重,細節(jié)與綜合并重。這也是我們三人行教育一直關注和強調的!從今年的題目本身看,大多都與我們平常強調的內容相關。有關教育學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學和教育研究方法五門科目的題目比例也大致符合大綱要求。大部分題目考察的都是在平時的教學和學習過程中的重點知識,只有個別題目相對來講出的比較偏,比如說論述題中考察外國教育史的題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