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非選擇(3)

字號:

19. 利息的本質是什么?為什么說利息只能是平均利潤的一部分?
    答:利息從本質上講就是剩余價值的特殊轉化形式,是職能資本家為取得貨幣資本的使用權而交給借貸資本家的一部分剩余價值。它體現著職能資本家和借貸資本家瓜分剩余價值的關系。職能資本家使用借貸資本,一般只能獲得平均利潤。所以利息率只有低于平均利潤,職能資本家才會通過借款來經營產業(yè)或商業(yè)。如果利息等于或高于平均利潤,職能資本家借款經營就無利可圖或得不償失,也就不會借入資本。但利息的最低限不能等于零,否則就沒有人借出貨幣資本。在限和最低限之間,其高低由借貸資本家和職能資本家之間的競爭來決定。因此,利息只能是平均利潤的一部分。
    20. 資本循環(huán)和資本周轉有哪些區(qū)別和聯(lián)系?
    答:(1 )產業(yè)資本順序經過三個階段,依次采取三種職能形式,實現了價值的增殖,又回到原來出發(fā)點的全部運動過程,叫資本循環(huán)。不斷重復,周而復始的資本循環(huán)過程就是資本周轉。或者說,把資本循環(huán)作為一個連續(xù)不斷地周期性的運動過程來考察,即是資本周轉。 (2 )資本循環(huán)與資本周轉有密切的聯(lián)系:二者都是資本流通的形式,都包含著資本運動的三個階段和三種職能形式;但二者又有區(qū)別:資本循環(huán)重點考察資本運動的連續(xù)性,提示資本正常連續(xù)循環(huán)的條件;資本周轉則重點考察資本運動的速度,提示資本周轉快慢對剩余價值生產的影響。
    21. 金融寡頭是怎樣實現其在經濟和政治上的統(tǒng)治的?
    答:(1 )金融寡頭是指掌握龐大的金融資本的的資本家或資本家集團。 (2 )金融寡頭的統(tǒng)治,在經濟上,是通過“參與制”完成的。所謂“參與制”,是金融寡頭利用自己的資本通過購買的方式,先控制一個或幾個大股份公司,作為母公司。然后,利用母公司的資本購買其他股份公司的股票,使它們變成自己的“子公司”,依次類推,逐級參與,形成一個金字塔,金融寡頭就在塔的頂端,支配著比自己的資本大幾倍、幾十倍的他人資本,牢牢地掌握經濟領域中的統(tǒng)治權。在政治上,則是通過收買政府官員,同政府進行“個人聯(lián)合”來實現其統(tǒng)治的。
    22. 平均利潤率是怎樣形成的,又是怎樣進一步掩蓋了資本主義的剝削關系?
    答:平均利潤率就是社會剩余價值總量和社會預付總資本的比率。用公式表示為,平均利潤率= 社會剩余價值總額÷社會預付總資本。平均利潤率是由社會各生產部門不同的利潤率平均化形成的。在資本主義社會,由于不同生產部門的資本有機構成和資本周轉速度不同,在剩余價值率一定的條件下,它們之間的利潤率也不同。那些資本有機構成較低或周轉速度快的部門,利潤率就較高;資本有機構成較高或周轉速度慢的部門,利潤率就較低。資本家為了獲得更多的利潤,就會把資本從利潤低的部門轉移到利潤高的部門,各生產部門間資本的自由轉移,以及由此引起的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化,逐漸使各個生產部門的利潤率趨于平均,形成平均利潤率。各個資本家按平均利潤率所獲得的利潤,就是平均利潤。平均利潤率形成后,使等量資本不管投在哪個生產部門,都能獲得等量的利潤。
    剩命價值轉化為利潤,已經掩蓋了剩余價值的真正來源。但是,利潤量和剩余價值量還是一致的,利潤的高低還要取決于剩余價值的高低。當利潤轉化為平均利潤后,許多生產部門的利潤量和剩余價值量就不一致了。有的生產部門獲得的利潤高于本部門工人創(chuàng)造的剩余價值,有的生產部門獲得的利潤低于本部門工人創(chuàng)造的剩余價值。這時,等量資本得到等量利潤,似乎利潤的多少完全取決于資本數量的多少,這就歪曲了利潤的本質和來源,從而進一步掩蓋了資本主義的剝削關系。
    23. 為什么說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是一個自然的歷史過程,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趨勢?
    答:(1 )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是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這一經濟規(guī)律的客觀要求。根據這一規(guī)律,當一種舊的、落后的生產關系阻礙了生產力的發(fā)展時,它終究要為新的、先進的生產關系所代替。
    (2 )在資本主義最初的發(fā)展時期,資產階級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發(fā)展的要求,也推動了生產力的發(fā)展。隨著資本主義自身的發(fā)展,特別是進入壟斷資本主義階段,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逐漸演變?yōu)橐环N不適應生產力發(fā)展的生產關系。雖然資產階級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允許的范圍內不斷進行著自我調整,對生產力的發(fā)展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這種自我揚棄終究不能解決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按照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這一經濟規(guī)律的客觀要求,資本主義遲早要為社會主義所代替,這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過程。
    (3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本身也決定了它必然要被社會主義所取代。資本主義原始積累使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得以形成,同時產生了資本主義基本矛盾。隨著資本積累的不斷進行,資本主義基本矛盾不斷發(fā)展、激化,當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發(fā)展、激化到資本主義制度自身無法使之緩解的時候,社會主義制度取代資本主義制度就成為不可避免。因此,資本主義積累過程為資本主義制度對自身的否定準備了物質條件,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是資本積累的必然的客觀歷史趨勢。
    24. 簡述商品經濟與市場經濟的相互關系。
    答:商品經濟與市場經濟既有區(qū)別又有聯(lián)系。 二者的區(qū)別表現在:商品經濟是在社會分工條件下,具有不同經濟利益的生產者之間相互交換勞動和進行經濟聯(lián)系的一種經濟形式。商品經濟作為一種勞動交換和經濟聯(lián)系的經濟形式,是與自然經濟和產品交換經濟相對應的。市場經濟是杜會資源配置的一種方式。 市場經濟是與自然經濟、計劃經濟相對應的資源配置方式。 二者的聯(lián)系表現在:商品經濟與市場經濟有著內在的一致性。表現在商品經濟是市場經濟存在與發(fā)展的前提和基礎,沒有商品經濟,也就沒有市場經濟。市場經濟之所以能成為資源配置的方式,關鍵在于價值規(guī)律所起的對社會生產的調節(jié)作用。而價值規(guī)律是商品經濟的基本經濟規(guī)律,商品經濟是價值規(guī)律得以存在和起作用的經濟條件。沒有商品經濟就不存在價值規(guī)律,從而也就不可能有市場經濟這種資源配置方式。
    25. 簡述二戰(zhàn)后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出現的新特點。
    答:二戰(zhàn)后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出現的新特點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1 )再生產周期四個階段的交替進程和每個階段特征不如戰(zhàn)前明顯。
    (2 )危機的程度及引起的社會震蕩不如戰(zhàn)前嚴重。
    (3 )經濟危機的同期性和非同期性交錯出現。
    (4 )經濟危機與通貨膨脹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