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司考《刑法》第二十章破壞金融管理秩序罪輔導講義

字號:

(一)概 念
    偽造貨幣罪是指仿照貨幣的圖案、形狀、色彩、防偽技術等特征,采用機制、手工等方法,非法制造假幣,冒充真幣的行為。
    (二)構 成
    1、客 體。
    (1)偽造貨幣罪的對象是貨幣。
    (2)貨幣,根據(jù)2000年4月20日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偽造貨幣等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7條的規(guī)定,是指可在國內市場流通或者兌換的人民幣和境外貨幣。貨幣面額應當以人民幣計算,其他幣種以案發(fā)時國家外匯管理機關公布的外匯牌價折算成人民幣。
    2、客觀要件。
    (1)偽造貨幣罪的行為是仿照貨幣的圖案、形狀、色彩、防偽技術等特征,采用機制、人工等方法,非法制造假幣,冒充真幣。
    (2)根據(jù)前引《司法解釋》第1條第3款的規(guī)定,行為人制造貨幣版樣或者與他人事前通謀,為他人偽造貨幣提供版樣的,依照本罪處罰。
    (3)偽造貨幣罪的數(shù)量要素,在刑法中并未規(guī)定,但前引《司法解釋》第1條規(guī)定,偽造貨幣的總面額在2000元以上或者幣量在200張(枚)以上的,構成本罪。《追訴標準》也作了相同的規(guī)定。因此,未達上述數(shù)額標準的,不構成犯罪。
    3、主觀要件。
    偽造貨幣罪的罪過形式是故意。這里的故意,是指明知是偽造貨幣的行為而有意實施的主觀心理狀態(tài)。
    (三)處 罰
    1、根據(jù)刑法第170條之規(guī)定,犯本罪的,處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5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罰金;
    2、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處10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并處5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罰金或者沒收財產(chǎn):
    (1)偽造貨幣集團的首要分子;
    (2)偽造貨幣數(shù)額特別巨大的;
    (3)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jié)的。
    (四)注 意
    犯偽造貨幣罪而具有刑法第170條規(guī)定的三種情形的,是本罪的加重處罰事由。
    (1)偽造貨幣集團的首要分子。
    (2)偽造貨幣數(shù)額特別巨大的。這里的數(shù)額特別巨大,根據(jù)前引《司法解釋》第1條第2款的規(guī)定,是指偽造貨幣的總面額在3萬元以上。
    (3)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jié)的。
    (一)概 念
    持有、使用假幣罪是指明知是偽造的貨幣而持有或者使用,數(shù)額較大的行為。
    (二)構 成
    1、客體。
    持有、使用假幣罪的對象是偽造的貨幣。
    2、客觀要件。
    持有、使用假幣罪的行為是持有、使用偽造的貨幣。本罪有以下兩種情形:
    (1)持 有。
    (a)將假幣隨身攜帶;
    (b)存放在家中、親友等處保管。
    (2)使 用。這里的使用,是指以假幣當真幣使用,履行貨幣職能,例如以假幣購物、到銀行存款、清償債務等。
    (3)持有、使用假幣罪的數(shù)量要素是數(shù)額較大。這里的數(shù)額較大,根據(jù)前引《司法解釋》第5條的規(guī)定,是指總面額在4000元以上不滿5萬元。
    3、主觀要件。
    持有、使用假幣罪的罪過形式是故意。這里的故意,是指明知是偽造的貨幣而持有、使用的主觀心理狀態(tài)。來源:考試大
    (三)處 罰
    1、根據(jù)刑法第172條之規(guī)定,犯本罪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且或者單處1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罰金;
    2、數(shù)額巨大的,處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2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罰金;
    3、數(shù)額特別巨大的,處10年以上有期徒刑,并處5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罰金或者沒收財產(chǎn)。
    (四)注 意
    1、犯持有、使用假幣罪而數(shù)額巨大的,是本罪的加重處罰事由。這里的數(shù)額巨大,根據(jù)前引《司法解釋》第5條的規(guī)定,是指總面額在5萬元以上不滿20萬元。
    2、犯持有、使用假幣罪而數(shù)額特別巨大的,是本罪的特別加重處罰事由。這里的特別加重處罰事由,根據(jù)前引《司法解釋》第5條的規(guī)定,是指總面額在20萬元以上。
    (一)概 念
    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是指違反金融管理法規(guī),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擾亂金融秩序的行為
    (二)構 成
    1、客 體。
    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的對象是公眾存款。這里的公眾存款,是指不特定的存款人存入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以獲取利息的資金
    2、客觀要件。
    (1)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的行為是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
    (2)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是指未經(jīng)中國人民銀行批準,向社會不特定對象吸收資金,出具憑證,承諾在一定期限內還本付息的活動。
    (3)變相吸收公眾存款,是指未經(jīng)中國人民銀行批準,不以吸收存款的名義,向社會不特定對象吸收資金,但承諾履行的義務與吸收公眾存款的性質相同的活動。例如,以投資、集資人股等名義吸收公眾資金,但并不按正常投資的形式分配利潤、股息,而是以一定的利息進行支付。
    (4)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的數(shù)量要素是擾亂金融秩序。這里的擾亂金融秩序,參照《追訴標準》的規(guī)定,是指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a)個人非法吸收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數(shù)額在20萬元以上的,單位非法吸收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數(shù)額在100萬元以上的;
    (b)個人非法吸收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30戶以上的,單位非法吸收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150戶以上的;
    (c)個人非法吸收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給存款人造成直接經(jīng)濟損失數(shù)額在10萬元以上的,單位非法吸收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給存款人造成直接經(jīng)濟損失數(shù)額在50萬元以上的。
    3、主觀要件。
    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的罪過形式是故意。這里的故意,是指明知是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的行為而有意實施的主觀心理狀態(tài)。
    (三)處 罰
    1、根據(jù)刑法第176條第1款規(guī)定:
    (1)犯本罪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者單處2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罰金;
    (2)數(shù)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jié)的,處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5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罰金。
    2、第2款規(guī)定,單位犯本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并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個人犯罪的規(guī)定處罰。
    (四)注 意
    1、犯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而數(shù)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jié)的,是本罪的加重處罰事由。
    2、數(shù)額巨大,根據(jù)2001年1月21日《全國法院審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談會紀要》(以下簡稱《紀要》)的規(guī)定,是指個人非法吸收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100萬元以上,單位非法吸收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500萬元以上。
    3、其他嚴重情節(jié),是指到期未能歸還公眾存款,導致眾多人財產(chǎn)遭受損失,嚴重影響社會穩(wěn)定的等。
    (一)概 念
    偽造、變造金融票證罪是指偽造、變造金融票證,數(shù)額較大的行為。
    (二)構 成
    1、客 體。
    偽造、變造金融票證罪的對象是金融票證。這里的金融票證,是指匯票、本票、支票、委托收款憑證、匯款憑證、銀行存單等其他銀行結算憑證、信用證或者附隨的單據(jù)、文件、信用卡。
    (1)匯票,是指一人開至另一人的無條件的書面命令,由發(fā)出命令者簽名,要求接受命令的人見票或在特定的或可以預定的某一日期,把金額確定的貨幣付與某一特定的人或他指定的人,或來人的金融票證。
    (2)本票,是指債務人開給債權人,保證立即或在本票到期時償付款項的債務憑證。
    (3)支票,是指以銀行為受票人,見票即付的匯票。
    (4)委托收款憑證,是指收款人在委托銀行向付款人收取款項時所填寫提供的憑據(jù)和證明。
    (5)匯款憑證,是指匯款人委托銀行將款項匯給收款人所填寫的憑據(jù)和證明。
    (6)銀行存單,是指在銀行存款的憑證單據(jù)。
    (7)其他銀行結算憑證,是指除上述委托收款憑證、匯款憑證、銀行存單以外的其他辦理銀行結算的憑據(jù)和證明。
    (8)信用證,是指銀行有條件保證付款的憑證。
    (9)信用證附隨的單據(jù)、文件,是指證明信用證項下的交易貨物真實的憑證,包括運輸單據(jù)、商業(yè)發(fā)票、保險單據(jù)。
    (a)運輸單據(jù),是指表明運送人已將貨物裝船或發(fā)運或接受監(jiān)管的單據(jù),包括海運提單、航空提單、鐵路運單等。
    (b)保險單據(jù),是指關于貨物運輸保險的單據(jù)。
    (c)商業(yè)發(fā)票,是指證明賣方已履行了合同的憑證,也是海關實行貨物進出口管理的依據(jù),是買方驗收貨物是否完全符合合同規(guī)定的數(shù)量、質量、品種等的依據(jù)。
    此外,有的信用證還需要附其他單據(jù),例如領事發(fā)票、海關發(fā)票、出口許可證、產(chǎn)地證明書等。
    (10)信用卡,是指銀行簽發(fā)、供用戶日常生活消費使用的支付憑證,也是信貸債權債務關系的證書。
    2、客觀要件。
    偽造、變造金融票證罪的行為包括以下四種情形:
    (1)偽造、變造匯票、本票、支票的;
    (2)偽造、變造委托收款憑證、匯款憑證、銀行存單等其他銀行結算憑證的;
    (3)偽造、變造信用證或者附隨的單據(jù)、文件的;
    (4)偽造信用證的。
    偽造、變造金融票證罪的數(shù)量要素,在刑法中并未規(guī)定,但《追訴標準》作了規(guī)定。根據(jù)這一規(guī)定,偽造、變造金融票證,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應予追訴:
    (1)偽造、變造金融票證,面額在1萬元以上的;
    (2)偽造、變造金融票證,數(shù)量在10張以上的。
    3、主觀要件。
    偽造、變造金融票證罪的罪過形式是故意。這里的故意,是指明知是偽造、變造金融票證的行為而有意實施的主觀心理狀態(tài)。
    (三)處 罰
    根據(jù)刑法第177條第1款之規(guī)定:
    (1)犯本罪的,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者單處2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罰金;
    (2)情節(jié)嚴重的,處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5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罰金;
    (3)情節(jié)特別嚴重的,處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并處5萬元以上 50萬元以下罰金或者沒收財產(ch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