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毋丘儉謀大逆案看法的階級本質(zhì)

字號:

【案情】
    及景帝輔政,是時魏法,犯大逆者誅及已出之女。毋丘儉之誅,其子甸妻荀氏應(yīng)坐死,其族兄楷 與景帝姻,通表魏帝,以匄其命。詔聽離婚。荀氏所生女芝,為潁川太守劉子元妻,亦坐死,以懷妊系獄。荀氏辭詣司隸校尉何曾乞恩,求沒為官婢,以贖芝命。曾哀之,使主簿程咸上議曰:“夫司寇作典,建三等之制;甫侯修刑,通輕重之法。叔世多變,秦立重辟,漢又修之。大魏承秦漢之弊,未及革制,所以追戮已出之女,誠欲殄丑類之族也。然則法貴得中,刑慎過制。臣以為女人有三從之義,無自專之道,出適他族,還喪父母,降其服紀(jì),所以明外成之節(jié),異在室之恩。而父母有罪,追刑已出之女;夫黨見誅,又有隨姓之戮。一人之身,內(nèi)外受辟。今女既嫁,則為異姓之妻;如或產(chǎn)育,則為他族之母,此為元惡之所忽。戮無辜之所重,于防則不足懲*亂之源,于情則傷孝子之心。男不得罪于他族,而女獨嬰戮于二門,非所以哀矜女弱,蠲明法制之本分也。臣以為在室之女,從父母之誅;既醮之婦,從夫家之罰。宜改舊科,以為永制?!庇谑怯性t改定律令。
    此案發(fā)生于司馬師輔政時期,毋丘儉起兵反抗司馬氏失敗,毋丘儉被殺,這次起兵被定為大逆。按曹魏法律規(guī)定:犯大逆罪的,誅及出嫁之女。毋丘儉之子甸妻
    荀氏,是大臣荀楷的族妹,荀楷又與司馬師聯(lián)姻,便由荀楷上表于魏帝,請宥荀氏性命。魏帝下詔讓荀氏與毋丘氏離婚,荀氏得以不死。荀氏所生女毋丘芝,已出嫁于劉氏,按此律文應(yīng)從誅,因正懷孕,被關(guān)入廷尉獄中。荀氏向司隸校尉何曾乞求恩典,求沒己身為官奴婢,以贖毋丘芝命。最終導(dǎo)致法律的修改。
    【問題】
    翻閱中國法律的歷史,會發(fā)現(xiàn)類似這樣的案件非常多,本案只是其中十分普通、并不的一件。但由此我們已經(jīng)感受到法律對于謀大逆行為處罰之重,看到中國歷長期存在的株連制度。為什么中國古代法對謀大逆行為處罰如此之重,為什么株連制度在封建社會之后便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