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山東省教師資格考試模擬試題(中學教育學)附參考答案2

字號:

21、課程設計主要涉及( )幾個層面
    A、培養(yǎng)目標
    B、課程計劃
    C、學科課程標準
    D、教材
    22、學校文化的功能主要有( )
    A、導向功能
    B、評價功能
    C、凝聚功能
    D、規(guī)范功能。
    23、人力資本論是由美國經濟學家( )提出的。
    A、贊可夫
    B、舒爾茨
    C、布魯納
    D、昆體良
    24、教師勞動的特點有( )
    A、復雜性
    B、創(chuàng)造性
    C、示范性
    D、系統(tǒng)性
    25、《學記》要求“學不躐等”、“不陵節(jié)而施”;提出“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屬于( )教學原則
    A、循序漸進原則
    B、鞏固性原則
    C、因材施教原則
    D、直觀性原則
    26、德育的特點主要有( )
    A、觀念性
    B、社會性
    C、歷史性
    D、相對獨立性。
    27、提出“明了、聯想、系統(tǒng)、方法”四段教學法。提出了教學的教育性原則的是( )
    A、赫爾巴特
    B、夸美紐斯
    C、洛克
    D、杜威
    28、認為教學的主要任務在于通過開設希臘文、拉丁文、邏輯、文法和數學等學科發(fā)展學生的智力,至于學科內容的實用意義則是無關緊要的。這是( )
    A、實質教育論
    B、素質教育論
    C、形式教育論
    D、應試教育論
    29、新課程的主要理論基礎是( )
    A、素質教育學習理論 B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
    C、探究教學
    D、多元智能理論
    30、德育過程是由( )幾個相互制約的要素構成。
    A、教育者
    B、受教育者
    C、德育內容
    D、德育方法
    二、填空題 (15分)
    1、20世紀60年代,法國教育家保羅•朗格郎提出了( )的理論。
    2、古代印度宗教權威至高無上,教育控制在( )教和佛教手中。
    3、泰勒在1949年出版的《 》,被公認為現代課程理論的奠基之作。
    4、率先正式使用“班級”一詞的是文藝復興時期的教育家( )。
    5、( )已成為現代教育的發(fā)展趨勢,成為現代教育和古代教育的分水嶺。
    6、教師職業(yè)經歷了非專業(yè)化兼職教師、( )到專業(yè)化專職教師三個階段。
    7、在西方,對獨生子女的看法有兩種不同的觀點,一是消極悲觀的觀點,二是積極樂觀的觀點,( )處于主導地位。
    8、說服教育法包括語言說服和( )兩種。
    9、班會一般有三類:常規(guī)班會、生活班會和( )。
    10、影響人的身心發(fā)展的因素主要有遺傳、( )和學校教育。
    11、教師的新角色中,( )是教師明顯、直接、富時代性的角色特征。
    12、蘇格拉底的“產婆術”屬于( )教學原則。
    13、一般說來,教育科學研究過程包括研究的構思與設計、( )、成果的分析與總結三個大的環(huán)節(jié)。
    14、美國學者博比特確定了現代課程領域的范圍和研究取向,提出了研究課程的( )。
    15、教師勞動的特點有復雜性和( )、示范性、系統(tǒng)性
    三、判斷對錯并做簡要說明 (25分)
    1、 素質教育就是要使教師成為學生的合作者、幫助者和服務者。
    2、 素質教育就是不要考試,特別是不要百分制考試。
    3、 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的依據,教材是課程標準主要的載體。
    4、 學校教育在人身心發(fā)展中起主導作用。
    5、 生產力對教育具有決定作用。
    四、簡答題(20分)
    1、學校文化是怎樣形成的?
    2、簡述素質教育的基本內涵。
    3、一個好的班集體具有哪些特征?
    4、如何衡量一個問題能否成為研究課題?
    5、簡述教師的作用。
    五、論述題 (30分)
    1、結合實踐試述人的身心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及其對教育的要求。
    2、試分析教學過程的基本規(guī)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