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得稅
1.所得稅概述:所得稅是在一定期間內收入扣除成本費用后按照一定比率向國家交納的一種稅收,是企業(yè)的一項負擔
2.所得稅與應交所得稅:由于在2007年以前絕大部分企業(yè)都采用應付稅款法核算所得稅,因此所得稅費用與應交所得稅在數(shù)字上是一樣的,這就造成了一種局面:即所得稅費用=應交所得稅。新準則規(guī)定了所得稅只能采用債務法,根據(jù)配比原則,一項收入要緊隨著一項費用予以配比,這樣才符合會計信息質量要求。所以二者在數(shù)字上并不完全一樣
3.所得稅會計,是用來調整所得稅跟應交所得稅之間差異的會計處理辦法(我是這么理解的),也就是調整會計跟稅法之間的差異,用來協(xié)調二者,使“所得稅費用”達到配比的原則
4.差異的分類暫時性差異和永久性差異
暫時性差異:在未來和以后期間可以轉回這一項差異。比如提的存貨跌價準備,在提的當期稅法不認,所以要增加“應納稅所得額”,在未來處置這樣資產(chǎn)時,由于前期已經(jīng)對跌價準備增加了應納稅所得額,所以在處置的時候稅法規(guī)定可以減少應納稅所得額。
永久性差異:在未來和以后期間不能轉回這一項差異。比如國債利息收入,稅法規(guī)定是免稅的,在什么時候都不記如應納稅所得額。
5.計稅基礎顧名思義就是計算“應交所得稅”時以什么為基礎。這里需要有所得稅法相關知識為鋪墊,比如應收帳款在計算應交所得稅的時候要以什么為基礎呢?是帳面價值還是歷史成本還是其他?如果這里不明白,一定要去看稅法的相關規(guī)定,這里只要明白了,后面的都簡單。
6.暫時性差異可抵扣暫時性差異和應納稅暫時性差異
可抵扣暫時性差異就是說在計算“未來”應交所得稅的時候可以“減少”應納稅所得額,因而此項差異“在當期”形成一項資產(chǎn),即遞延所得稅資產(chǎn)(借方),在未來減少,相應的在“當期”就應該“增加”應納稅所得額
應納稅按時性差異就是說在計算“未來”應交所得稅的時候需要“增加”應納稅所得額,因而此項差異“在當期”形成一項負債,即遞延所得稅負債(貸方),在未來增加,相應的在“當期”就應該“減少”應納稅所得額
7.暫時性差異的轉回轉回的意思就是“處置該項資產(chǎn)或負債”的時候“這部分差異”應該“怎么辦”
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的轉回由于在發(fā)生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的時候確認了一項遞延所得稅資產(chǎn),所以在轉回的時候,應該把這部分差異給消除(即遞延所得稅貸方)
應納稅暫時性差異的轉回由于在發(fā)生應納稅暫時性差異的時候確認了一項遞延所得稅負債,所以在轉回的時候,應該把這部分差異給消除(即遞延所得稅借方)
8.稅率變動的影響
如果在發(fā)生此項差異的時候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chǎn)(或負債),而以后年度所得稅的稅率發(fā)生了變動,這說明以前確認是遞延所得稅資產(chǎn)(或負債)的金額不準確,需要按照“現(xiàn)在的稅率”進行調整。具體來說,如果稅率提高了,應該增加遞延所得稅資產(chǎn)或者負債;如果稅率低了,相反的做法。由于稅率是在“當期才發(fā)生的變動”,所以調整的金額應該全部計到“當期”,即不追溯調整。
9.永久性差異不管如何,對永久性差異的處理都是一致的,這是需要明確的一點。
10.資產(chǎn)確認遞延所得稅帳面價值<計稅基礎,需要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chǎn),如果帳面價值>計稅基礎,需要確認遞延所得稅負債。負債類科目的確認正好相反。
11.帳務處理應納稅所得額=會計利潤+(-)調整的金額,應交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所得稅稅率,這里仍然需要有稅法的基礎。在計算的過程中可以這么做,先計算出應交所得稅的金額,由于確認或者轉回了遞延所得稅資產(chǎn)(負債),再根據(jù)借貸平衡的原理,可以計算出所得稅費用的金額。
借:所得稅費用(最后計算)
遞延所得稅資產(chǎn)(確認)
貸:應交所得稅(先計算)
遞延所得稅負債(確認)
12.特殊考慮某些情況下,遞延所得稅對應的不是所得稅費用,而是權益類項目。比如,可供出售金融資產(chǎn)在資產(chǎn)負債表日公允價值變動,這是需要記住的。還有,本年發(fā)生虧損在一般情況下是不確認遞延所得稅的,只有在有嚴格的條件下,才確認(比如,未來發(fā)生的應納稅所得額足以抵減虧損)。前者考試的時候需要關注下,后者一般不會出現(xiàn)。
13.結合一個題目。比如某企業(yè)2007年度利潤總額為100萬,提了減值準備共10萬(假設稅法均不允許)。國債利息1萬。會計折舊為10萬,稅法折舊為12萬。計算本年的遞延所得稅和所得稅費用,假設稅率為33%.
應交所得稅=(100+10-1-2)*0.33=35.31萬
遞延所得稅資產(chǎn)=10*0.33=3.3萬
遞延所得稅負債=(12-10)*0.33=0.66萬
所以所得稅費用=35.31+0.66-3.3=32.67萬
通過這個分錄更為直觀借:所得稅費用32.67(最后計算)
遞延所得稅資產(chǎn)3.3
貸:應交所得稅35.31
遞延所得稅負債0.66
延伸一下,該企業(yè)在2008年度的利潤總額仍為100萬,本年提的減值準備為10萬,本年會計折舊為10萬,稅法折舊為12萬。本年的所得稅稅率降為18%(非預期稅率)。無其他事項,計算本年的所得稅費用和遞延所得稅
1.應交所得稅=(100+10-2)*18=19.44萬
2.遞延所得稅資產(chǎn)期初余額=3.3萬,期末余額=(3.3/0.33+10)*0.18=3.6萬(3.3/0.33是還原可抵扣時間性差異,下同)所以本期發(fā)生額=3.6-3.3=0.3萬
3.遞延所得稅負債期初余額=0.66萬,期末余額=(0.66/0.33+2)*0.18=0.72萬,所以本期發(fā)生額=0.72-0.66=0.06萬
4.所得稅費用=19.44+0.06-0.3=19.2萬
5.借:所得稅費用19.2(最后計算)
遞延所得稅資產(chǎn)0.3
貸:應交稅費 - 所得稅19.44
遞延所得稅負債0.03
14.本章的內容非常重要,但難度并不高,感覺到難是因為所得稅法的基礎有點薄弱,學習本章需要稅法的基礎,如果所得稅法懂了,其實并不難。所得稅法貫穿整個章節(jié),這里最喜歡跟差錯更正、日后事項結合出綜合題。至于書上其他特殊項目比如商譽,不重要知道下就可以了。嚴重的說明下:我說的只是我個人的思路,與書上的可能存在不一致,但是我想“應付考試”應該沒問題。
1.所得稅概述:所得稅是在一定期間內收入扣除成本費用后按照一定比率向國家交納的一種稅收,是企業(yè)的一項負擔
2.所得稅與應交所得稅:由于在2007年以前絕大部分企業(yè)都采用應付稅款法核算所得稅,因此所得稅費用與應交所得稅在數(shù)字上是一樣的,這就造成了一種局面:即所得稅費用=應交所得稅。新準則規(guī)定了所得稅只能采用債務法,根據(jù)配比原則,一項收入要緊隨著一項費用予以配比,這樣才符合會計信息質量要求。所以二者在數(shù)字上并不完全一樣
3.所得稅會計,是用來調整所得稅跟應交所得稅之間差異的會計處理辦法(我是這么理解的),也就是調整會計跟稅法之間的差異,用來協(xié)調二者,使“所得稅費用”達到配比的原則
4.差異的分類暫時性差異和永久性差異
暫時性差異:在未來和以后期間可以轉回這一項差異。比如提的存貨跌價準備,在提的當期稅法不認,所以要增加“應納稅所得額”,在未來處置這樣資產(chǎn)時,由于前期已經(jīng)對跌價準備增加了應納稅所得額,所以在處置的時候稅法規(guī)定可以減少應納稅所得額。
永久性差異:在未來和以后期間不能轉回這一項差異。比如國債利息收入,稅法規(guī)定是免稅的,在什么時候都不記如應納稅所得額。
5.計稅基礎顧名思義就是計算“應交所得稅”時以什么為基礎。這里需要有所得稅法相關知識為鋪墊,比如應收帳款在計算應交所得稅的時候要以什么為基礎呢?是帳面價值還是歷史成本還是其他?如果這里不明白,一定要去看稅法的相關規(guī)定,這里只要明白了,后面的都簡單。
6.暫時性差異可抵扣暫時性差異和應納稅暫時性差異
可抵扣暫時性差異就是說在計算“未來”應交所得稅的時候可以“減少”應納稅所得額,因而此項差異“在當期”形成一項資產(chǎn),即遞延所得稅資產(chǎn)(借方),在未來減少,相應的在“當期”就應該“增加”應納稅所得額
應納稅按時性差異就是說在計算“未來”應交所得稅的時候需要“增加”應納稅所得額,因而此項差異“在當期”形成一項負債,即遞延所得稅負債(貸方),在未來增加,相應的在“當期”就應該“減少”應納稅所得額
7.暫時性差異的轉回轉回的意思就是“處置該項資產(chǎn)或負債”的時候“這部分差異”應該“怎么辦”
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的轉回由于在發(fā)生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的時候確認了一項遞延所得稅資產(chǎn),所以在轉回的時候,應該把這部分差異給消除(即遞延所得稅貸方)
應納稅暫時性差異的轉回由于在發(fā)生應納稅暫時性差異的時候確認了一項遞延所得稅負債,所以在轉回的時候,應該把這部分差異給消除(即遞延所得稅借方)
8.稅率變動的影響
如果在發(fā)生此項差異的時候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chǎn)(或負債),而以后年度所得稅的稅率發(fā)生了變動,這說明以前確認是遞延所得稅資產(chǎn)(或負債)的金額不準確,需要按照“現(xiàn)在的稅率”進行調整。具體來說,如果稅率提高了,應該增加遞延所得稅資產(chǎn)或者負債;如果稅率低了,相反的做法。由于稅率是在“當期才發(fā)生的變動”,所以調整的金額應該全部計到“當期”,即不追溯調整。
9.永久性差異不管如何,對永久性差異的處理都是一致的,這是需要明確的一點。
10.資產(chǎn)確認遞延所得稅帳面價值<計稅基礎,需要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chǎn),如果帳面價值>計稅基礎,需要確認遞延所得稅負債。負債類科目的確認正好相反。
11.帳務處理應納稅所得額=會計利潤+(-)調整的金額,應交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所得稅稅率,這里仍然需要有稅法的基礎。在計算的過程中可以這么做,先計算出應交所得稅的金額,由于確認或者轉回了遞延所得稅資產(chǎn)(負債),再根據(jù)借貸平衡的原理,可以計算出所得稅費用的金額。
借:所得稅費用(最后計算)
遞延所得稅資產(chǎn)(確認)
貸:應交所得稅(先計算)
遞延所得稅負債(確認)
12.特殊考慮某些情況下,遞延所得稅對應的不是所得稅費用,而是權益類項目。比如,可供出售金融資產(chǎn)在資產(chǎn)負債表日公允價值變動,這是需要記住的。還有,本年發(fā)生虧損在一般情況下是不確認遞延所得稅的,只有在有嚴格的條件下,才確認(比如,未來發(fā)生的應納稅所得額足以抵減虧損)。前者考試的時候需要關注下,后者一般不會出現(xiàn)。
13.結合一個題目。比如某企業(yè)2007年度利潤總額為100萬,提了減值準備共10萬(假設稅法均不允許)。國債利息1萬。會計折舊為10萬,稅法折舊為12萬。計算本年的遞延所得稅和所得稅費用,假設稅率為33%.
應交所得稅=(100+10-1-2)*0.33=35.31萬
遞延所得稅資產(chǎn)=10*0.33=3.3萬
遞延所得稅負債=(12-10)*0.33=0.66萬
所以所得稅費用=35.31+0.66-3.3=32.67萬
通過這個分錄更為直觀借:所得稅費用32.67(最后計算)
遞延所得稅資產(chǎn)3.3
貸:應交所得稅35.31
遞延所得稅負債0.66
延伸一下,該企業(yè)在2008年度的利潤總額仍為100萬,本年提的減值準備為10萬,本年會計折舊為10萬,稅法折舊為12萬。本年的所得稅稅率降為18%(非預期稅率)。無其他事項,計算本年的所得稅費用和遞延所得稅
1.應交所得稅=(100+10-2)*18=19.44萬
2.遞延所得稅資產(chǎn)期初余額=3.3萬,期末余額=(3.3/0.33+10)*0.18=3.6萬(3.3/0.33是還原可抵扣時間性差異,下同)所以本期發(fā)生額=3.6-3.3=0.3萬
3.遞延所得稅負債期初余額=0.66萬,期末余額=(0.66/0.33+2)*0.18=0.72萬,所以本期發(fā)生額=0.72-0.66=0.06萬
4.所得稅費用=19.44+0.06-0.3=19.2萬
5.借:所得稅費用19.2(最后計算)
遞延所得稅資產(chǎn)0.3
貸:應交稅費 - 所得稅19.44
遞延所得稅負債0.03
14.本章的內容非常重要,但難度并不高,感覺到難是因為所得稅法的基礎有點薄弱,學習本章需要稅法的基礎,如果所得稅法懂了,其實并不難。所得稅法貫穿整個章節(jié),這里最喜歡跟差錯更正、日后事項結合出綜合題。至于書上其他特殊項目比如商譽,不重要知道下就可以了。嚴重的說明下:我說的只是我個人的思路,與書上的可能存在不一致,但是我想“應付考試”應該沒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