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關心孩子、愛護孩子,應該把精力放在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興趣品質上。
一、培養(yǎng)積極健康的興趣傾向
興趣有傾向性。興趣的傾向性是指對什么內容發(fā)生興趣,它是形成其它興趣品質的前提。孩子的興趣可以是指向物質方面的,也可以是指向精神方面的。不同的孩子,其興趣的傾向性是有差異的。如有的孩子對繪畫有興趣;有的孩子只對影響自己個人利益的東西感興趣等。應該運用自身和周圍的教育力量,發(fā)揮榜樣的教育作用,培養(yǎng)學生形成積極健康的興趣傾向。
二、圍繞中心興趣,培養(yǎng)和激發(fā)廣博興趣
廣博興趣和中心興趣是一個良好興趣品質的兩個方面,二者是辯證統(tǒng)一的。良好的興趣品質是既博又專,專博結合。現在,中小學學生的學習負擔普遍偏重,這對孩子興趣的發(fā)展是很不利的。家長應該走出只重視智育或考試成績的怪圈,為孩子多創(chuàng)造一些條件,鼓勵并調動孩子。使孩子課外活動豐富多彩。一方面要為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生的廣博興趣積極出主意、想辦法,當好參謀和組織者;另一方要指導孩子正確地認識自己的潛力,努力培養(yǎng)中心興趣。
對中小學階段來說,首先應培養(yǎng)孩子有比較廣泛的興趣,到了高中階段,再慢慢引導孩子逐漸形成中心興趣。
三、培養(yǎng)穩(wěn)定而有效的興趣
興趣的穩(wěn)定性,是指興趣長時間地保持在某一對象或某些對象上。在這方面,個性差異很大。有些學生對事物缺乏穩(wěn)定的興趣;有的孩子有著穩(wěn)定的興趣,凡事力求深入,鍥而不舍。穩(wěn)定而持久的興趣,對孩子的學習和生活都有重要的意義。
另一方面,興趣的效能也是興趣的重要品質,只有培養(yǎng)孩子形成穩(wěn)定而又有效的興趣,才會產生積極的內部動機,激勵學生掌握知識,促進人格的健全發(fā)展。
四、增強孩子的成就動機,提高興趣的效能
成就動機是指一個人力求實現有價值的目標,以便獲得新的發(fā)展或地位或贊揚的一種內在推動力量。有關于這方面的研究表明:成就動機越強的孩子,學習的積極性就越高,學習的內在潛力就發(fā)揮得越好。心理學家也認為:成就動機越強的學生,他們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和堅持性就越強。可見,成就動機強,可以更好地使?jié)撛诘呐d趣轉化為現實化的、起作用的興趣。如何增強學生的成就動機,是教育學家一直在致力研究的目標。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一)盡量為孩子提供成功的機會
孩子成就動機的強弱受早期學習經驗的影響。早期有失敗體驗的孩子由于經常受到指責和懲罰,會影響他們以后的大膽創(chuàng)新;反之,早期體驗到成功的孩子由于經常到鼓勵和贊揚,就會增加其成就意識和自信心。
(二)根據孩子實際情況,不斷提高抱負水平
孩子對自己所取得的成績是否滿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抱負水平與成績的差距。抱負水平高的孩子學習目標遠大,成就動機強;反之,學習目標模糊,成就動機弱。家長應該教育并幫助孩子,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確立和調整自己的抱負水平。抱負水平過高或過低都不利人格的健全發(fā)展。
(三)引導孩子對自己的學習結果進行適當的歸因
所謂歸因是指尋找自己或別人行為結果的原因的過程。
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人對自己的同一行為結果進行不同的歸因,對其動機和情緒的影響是不一樣的。家長在引導孩子進行適當的歸因時,一方面引導他們實事求是地進行歸因;另一方面要對他們加強內部歸因訓練,將成功歸因于自己的能力高,將失敗歸因于自己努力不夠,這對孩子增強自信心,提高抱負水平是必要的。另外,作為有效的影響,家長自身具有強烈的成就意識和探索精神,對孩子的關心和愛護,對孩子的期待,也是增強孩子成就動機的重要因素。
此外,要注意社會、學校、家庭其他成員對學生成就動機的影響。人的成就動機是在自己不斷取得成就的過程中豐富和發(fā)展的,同時,它又離不開社會、學校、家庭的影響。例如學校良好的班風和班級輿論,班主任鼓勵每一個學生積極上進、經常利用家訪和開家長會的機會,指導學生家長合理看待學生的成績等,都有利于孩子的健康發(fā)展。
五、培養(yǎng)孩子熱愛學習的愿望
掌握知識和獲得應用技巧,是一個復雜的認知活動。這一活動的重要動力是學習和掌握知識的熱切愿望。
(一)抓住知識間的連接點,幫助孩子找到克服學習困難的途徑。
無論在任何情況下,也不回避這些困難,而要誘導孩子走克服困難的道路,雖說有艱苦,但也有收獲的道路。每個孩子都有對某些知識感興趣的時候,孩子會對一些問題打破砂鍋問到底。家長這個時候應該指導、幫助孩子查資料或向他人請教,使孩子的精神奮發(fā)興起。這要求每個家長都要去考慮自己教育孩子的方法,首先是培養(yǎng)孩子學習興趣的方法。
(二)在家庭教育的過程中,家長應注意以下幾點:
1.對教育孩子充滿熱情,不能對孩子的學習不聞不問。
2.和孩子討論學習問題時創(chuàng)造精神飽滿和樂觀愉快的語調,對培養(yǎng)孩子牢固持久的學習愿望和取得越來越好的成績方面,具有極大的意義;
3.善于保持學習的緊張情感,并賦予它積極的性質,鮮明地向孩子指出他應當奮力以求的目標;
4.不要形成問題定勢,問孩子問題時應該留給孩子思考的時間,并調動孩子思維的積極性。
(三)把培養(yǎng)學習愿望與孩子的意志方面緊密地聯(lián)系起來。
孩子應當孜孜以求,力爭學好,但這不是為了滿足個人的虛榮心和自尊心。激勵孩子學習的基本意志動因應該是:對學習的自覺態(tài)度,為社會的未來活動做好準備,為了班級和學校等的集體榮譽感等。
為了培養(yǎng)孩子的意志力和為集體爭光的愿望,要讓孩子明確學習目的和達到這一目的的手段,使孩子學習的愿望變得切實有效和富于理性。而且只有這樣的動力,才具有永久性,才能使學習不走上歧路。
(四)為孩子創(chuàng)造成功的“預感”。
合理地利用獎懲措施,充分調動內在動機(求知欲、對知識的追求等)在學習活動中的作用,對培養(yǎng)學習愿望是必要的。前蘇聯(lián)教育家阿莫納什維利指出,有些學生之所以不愛學習,對學習沒有興趣,甚至感到是一種“苦難”,其原因在于他們的學習是受間接的、外在性的動機所支配。許多家長用物質獎勵來調動孩子的外部動機,這對興趣這一內在動機的發(fā)展是有害的。
六、指導孩子學會學習
學習興趣與學習方法、學習策略也存在密切的關系。有研究表明:認知策略的層級與學習動機水平有很大的相關,認知策略越好,學習動機水平越高,認知策略的改進總伴隨著學習動機水平的提高。良好的認知策略能幫助孩子積極有效地進行信息加工,因而與學習的過程和效果都是有直接的聯(lián)系。因此,樂學必然依賴于會學;不會學,學不好,后自然是不愿學、厭學。因此,家長應該指導孩子掌握良好的學習策略,這對提高孩子的認知興趣,提高學習效率都是必不可少的。
關于學習策略有許多不同的看法,美國的梅耶(R.E.Mayer)將學習策略定義為“在學習過程中用以提高學習效率的任何活動?!睂嶋H上,使用學習策略的過程,就是學習者進行自我調節(jié)的過程。根據不同的策略在自我調節(jié)中所起的作用,一般地來說,有如下四種類型:
(一)學習努力程序的調控策略
努力程度的調控策略屬于手段調節(jié)策略,包括時間利用策略、學習情境創(chuàng)設策略和尋求幫助策略等等。
(二)普通認知策略
普通認知策略能夠使學生有效地進行信息加工,從而控制自己的知覺、注意、記憶和思維等心理活動過程。現有的研究表明,掌握尋找深層意義、分解目標、靈活探索和將部分綜合整體等四項普通認知策略,有助于增強自我調節(jié)。
(三)解決學科問題的特殊策略
在解決不同學科問題時,學生還需要運用一些特殊的策略。家長、老師都應該結合自己學科的特點,在教學中把這種具體的學科策略步驟地傳授給學生。
(四)元認知策略
元認知(metacognition)又譯認知監(jiān)控或對認知的認知。學生動用元認知策略對自己的認知活動進行計劃、監(jiān)督和評價,保證學習活動有效地進行。
總之,學生學習和掌握學習策略的過程就是學會如何學習的過程。
各種認知策略,以后博文中再詳細介紹。
一、培養(yǎng)積極健康的興趣傾向
興趣有傾向性。興趣的傾向性是指對什么內容發(fā)生興趣,它是形成其它興趣品質的前提。孩子的興趣可以是指向物質方面的,也可以是指向精神方面的。不同的孩子,其興趣的傾向性是有差異的。如有的孩子對繪畫有興趣;有的孩子只對影響自己個人利益的東西感興趣等。應該運用自身和周圍的教育力量,發(fā)揮榜樣的教育作用,培養(yǎng)學生形成積極健康的興趣傾向。
二、圍繞中心興趣,培養(yǎng)和激發(fā)廣博興趣
廣博興趣和中心興趣是一個良好興趣品質的兩個方面,二者是辯證統(tǒng)一的。良好的興趣品質是既博又專,專博結合。現在,中小學學生的學習負擔普遍偏重,這對孩子興趣的發(fā)展是很不利的。家長應該走出只重視智育或考試成績的怪圈,為孩子多創(chuàng)造一些條件,鼓勵并調動孩子。使孩子課外活動豐富多彩。一方面要為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生的廣博興趣積極出主意、想辦法,當好參謀和組織者;另一方要指導孩子正確地認識自己的潛力,努力培養(yǎng)中心興趣。
對中小學階段來說,首先應培養(yǎng)孩子有比較廣泛的興趣,到了高中階段,再慢慢引導孩子逐漸形成中心興趣。
三、培養(yǎng)穩(wěn)定而有效的興趣
興趣的穩(wěn)定性,是指興趣長時間地保持在某一對象或某些對象上。在這方面,個性差異很大。有些學生對事物缺乏穩(wěn)定的興趣;有的孩子有著穩(wěn)定的興趣,凡事力求深入,鍥而不舍。穩(wěn)定而持久的興趣,對孩子的學習和生活都有重要的意義。
另一方面,興趣的效能也是興趣的重要品質,只有培養(yǎng)孩子形成穩(wěn)定而又有效的興趣,才會產生積極的內部動機,激勵學生掌握知識,促進人格的健全發(fā)展。
四、增強孩子的成就動機,提高興趣的效能
成就動機是指一個人力求實現有價值的目標,以便獲得新的發(fā)展或地位或贊揚的一種內在推動力量。有關于這方面的研究表明:成就動機越強的孩子,學習的積極性就越高,學習的內在潛力就發(fā)揮得越好。心理學家也認為:成就動機越強的學生,他們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和堅持性就越強。可見,成就動機強,可以更好地使?jié)撛诘呐d趣轉化為現實化的、起作用的興趣。如何增強學生的成就動機,是教育學家一直在致力研究的目標。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一)盡量為孩子提供成功的機會
孩子成就動機的強弱受早期學習經驗的影響。早期有失敗體驗的孩子由于經常受到指責和懲罰,會影響他們以后的大膽創(chuàng)新;反之,早期體驗到成功的孩子由于經常到鼓勵和贊揚,就會增加其成就意識和自信心。
(二)根據孩子實際情況,不斷提高抱負水平
孩子對自己所取得的成績是否滿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抱負水平與成績的差距。抱負水平高的孩子學習目標遠大,成就動機強;反之,學習目標模糊,成就動機弱。家長應該教育并幫助孩子,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確立和調整自己的抱負水平。抱負水平過高或過低都不利人格的健全發(fā)展。
(三)引導孩子對自己的學習結果進行適當的歸因
所謂歸因是指尋找自己或別人行為結果的原因的過程。
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人對自己的同一行為結果進行不同的歸因,對其動機和情緒的影響是不一樣的。家長在引導孩子進行適當的歸因時,一方面引導他們實事求是地進行歸因;另一方面要對他們加強內部歸因訓練,將成功歸因于自己的能力高,將失敗歸因于自己努力不夠,這對孩子增強自信心,提高抱負水平是必要的。另外,作為有效的影響,家長自身具有強烈的成就意識和探索精神,對孩子的關心和愛護,對孩子的期待,也是增強孩子成就動機的重要因素。
此外,要注意社會、學校、家庭其他成員對學生成就動機的影響。人的成就動機是在自己不斷取得成就的過程中豐富和發(fā)展的,同時,它又離不開社會、學校、家庭的影響。例如學校良好的班風和班級輿論,班主任鼓勵每一個學生積極上進、經常利用家訪和開家長會的機會,指導學生家長合理看待學生的成績等,都有利于孩子的健康發(fā)展。
五、培養(yǎng)孩子熱愛學習的愿望
掌握知識和獲得應用技巧,是一個復雜的認知活動。這一活動的重要動力是學習和掌握知識的熱切愿望。
(一)抓住知識間的連接點,幫助孩子找到克服學習困難的途徑。
無論在任何情況下,也不回避這些困難,而要誘導孩子走克服困難的道路,雖說有艱苦,但也有收獲的道路。每個孩子都有對某些知識感興趣的時候,孩子會對一些問題打破砂鍋問到底。家長這個時候應該指導、幫助孩子查資料或向他人請教,使孩子的精神奮發(fā)興起。這要求每個家長都要去考慮自己教育孩子的方法,首先是培養(yǎng)孩子學習興趣的方法。
(二)在家庭教育的過程中,家長應注意以下幾點:
1.對教育孩子充滿熱情,不能對孩子的學習不聞不問。
2.和孩子討論學習問題時創(chuàng)造精神飽滿和樂觀愉快的語調,對培養(yǎng)孩子牢固持久的學習愿望和取得越來越好的成績方面,具有極大的意義;
3.善于保持學習的緊張情感,并賦予它積極的性質,鮮明地向孩子指出他應當奮力以求的目標;
4.不要形成問題定勢,問孩子問題時應該留給孩子思考的時間,并調動孩子思維的積極性。
(三)把培養(yǎng)學習愿望與孩子的意志方面緊密地聯(lián)系起來。
孩子應當孜孜以求,力爭學好,但這不是為了滿足個人的虛榮心和自尊心。激勵孩子學習的基本意志動因應該是:對學習的自覺態(tài)度,為社會的未來活動做好準備,為了班級和學校等的集體榮譽感等。
為了培養(yǎng)孩子的意志力和為集體爭光的愿望,要讓孩子明確學習目的和達到這一目的的手段,使孩子學習的愿望變得切實有效和富于理性。而且只有這樣的動力,才具有永久性,才能使學習不走上歧路。
(四)為孩子創(chuàng)造成功的“預感”。
合理地利用獎懲措施,充分調動內在動機(求知欲、對知識的追求等)在學習活動中的作用,對培養(yǎng)學習愿望是必要的。前蘇聯(lián)教育家阿莫納什維利指出,有些學生之所以不愛學習,對學習沒有興趣,甚至感到是一種“苦難”,其原因在于他們的學習是受間接的、外在性的動機所支配。許多家長用物質獎勵來調動孩子的外部動機,這對興趣這一內在動機的發(fā)展是有害的。
六、指導孩子學會學習
學習興趣與學習方法、學習策略也存在密切的關系。有研究表明:認知策略的層級與學習動機水平有很大的相關,認知策略越好,學習動機水平越高,認知策略的改進總伴隨著學習動機水平的提高。良好的認知策略能幫助孩子積極有效地進行信息加工,因而與學習的過程和效果都是有直接的聯(lián)系。因此,樂學必然依賴于會學;不會學,學不好,后自然是不愿學、厭學。因此,家長應該指導孩子掌握良好的學習策略,這對提高孩子的認知興趣,提高學習效率都是必不可少的。
關于學習策略有許多不同的看法,美國的梅耶(R.E.Mayer)將學習策略定義為“在學習過程中用以提高學習效率的任何活動?!睂嶋H上,使用學習策略的過程,就是學習者進行自我調節(jié)的過程。根據不同的策略在自我調節(jié)中所起的作用,一般地來說,有如下四種類型:
(一)學習努力程序的調控策略
努力程度的調控策略屬于手段調節(jié)策略,包括時間利用策略、學習情境創(chuàng)設策略和尋求幫助策略等等。
(二)普通認知策略
普通認知策略能夠使學生有效地進行信息加工,從而控制自己的知覺、注意、記憶和思維等心理活動過程。現有的研究表明,掌握尋找深層意義、分解目標、靈活探索和將部分綜合整體等四項普通認知策略,有助于增強自我調節(jié)。
(三)解決學科問題的特殊策略
在解決不同學科問題時,學生還需要運用一些特殊的策略。家長、老師都應該結合自己學科的特點,在教學中把這種具體的學科策略步驟地傳授給學生。
(四)元認知策略
元認知(metacognition)又譯認知監(jiān)控或對認知的認知。學生動用元認知策略對自己的認知活動進行計劃、監(jiān)督和評價,保證學習活動有效地進行。
總之,學生學習和掌握學習策略的過程就是學會如何學習的過程。
各種認知策略,以后博文中再詳細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