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A《會計》第二十章例題精講:遞延所得稅資產

字號:

[經典例題]
    [例題·單選題]x公司2007年末“遞延所得稅資產”科目的借方余額為66萬元(均為固定資產后續(xù)計量對所得稅的影響),適用的所得稅稅率為33%。2008年初適用所得稅稅率改為25%。正保公司預計會持續(xù)盈利,各年能夠獲得足夠的應納稅所得額。2008年末固定資產的賬面價值為6 000萬元,計稅基礎為6 600萬元,2008年確認因銷售商品提供售后服務的預計負債100萬元,年末預計負債的賬面價值為100萬元,計稅基礎為0。則正保公司2008年末“遞延所得稅資產”科目為借方余額( ?。┤f元。
    A.108   B. 126   C. 198   D.175
    [例題答案]
    【答案】D
    【解析】關于本題有兩種解題思路:一種是按照期初余額+本期發(fā)生額=期末余額;一種是直接按照期末余額計算。
    第一種:
    資產的賬面價值小于計稅基礎,產生可抵扣暫時性差異,資產的賬面價值大于計稅基礎,產生應納稅暫時性差異;
    負債的賬面價值小于計稅基礎,產生應納稅暫時性差異,負債的賬面價值大于計稅基礎,產生可抵扣暫時性差異。
    本題中固定資產的賬面價值小于計稅基礎產生可抵扣暫時性差異,預計負債的賬面價值大于計稅基礎產生可抵扣暫時性差異。所以2008年末“遞延所得稅資產”科目的借方余額:
    66-66/33%×(33%-25%)+(6 600-6 000-66/33%)×25%+100×25%=50+400×25%+25=175(萬元);
    第二種:
    2008年末“遞延所得稅資產”科目的借方余額=[(6 600-6 000)+100)]×25%=175(萬元)。
    從上面兩種計算方法看,第二種比較簡單,其實計算的道理很簡單。在學基礎會計時,有一個公式就是:
    期初余額+本期發(fā)生額=期末余額,然后將這個公式靈活運用,計算所得稅是很簡單的。
    [例題總結與延伸]
    如果計算的是遞延所得稅的發(fā)生額,比照下面的解析掌握:
    一般情況下計算遞延所得稅發(fā)生額有兩種:一種是直接根據(jù)期末余額減去期初余額計算發(fā)生額;另一種是根據(jù)本期稅率的變動額和該項資產或負債產生的暫時性差異的發(fā)生額確定。
    比如:06年末甲公司購入一項固定資產,其原值是100萬元,按照5年計提折舊,沒有凈殘值。稅法上按照4年計提折舊,也無凈殘值。所得稅稅率是33%。
    計算固定資產在07年產生的暫時性差異:
    賬面價值是:100-100/5=80(萬元)
    計稅基礎是:100-100/4=75(萬元)
    這時,資產的賬面價值大于計稅基礎,產生的是應納稅暫時性差異,即遞延所得稅負債=5×33%=1.65(萬元)
    在計算08年的遞延所得稅的時候,應該是:(假設這里的所得稅稅率是25%)
    賬面價值為:100-100/5×2=60(萬元)
    計稅基礎是:100-100/4×2=50(萬元)
    這時產生的暫時性差異是:10萬元,遞延所得稅負債為:10×25%=2.5(萬元),這計算的是期末遞延所得稅的余額。本期發(fā)生是:2.5-1.65=0.85(萬元)
    另一種計算方法是:調整所得稅稅率變動的影響:1.65/33%×(33%-25%)=0.4(萬元),本期應該計提的折舊產生的差異是100/4-100/5=5(萬元),所以5×25%=1.25(萬元),所以本期總的發(fā)生額是:1.25-0.4=0.85(萬元)
    因為本題條件比較全,可以適用這兩種方法,但是有些題目可能只適用其中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