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合同約定價款中的直接費和間接費為標準進行補償,不包含利潤和稅金。就建設工程而言,其價值就是建設工程的整體價值,也即建設工程的完整造價。如果按這個折價方案處理,則導致承包人融入進建筑工程產品當中的利潤及稅金被發(fā)包人獲得,發(fā)包人卻依據無效合同取得了承包人應當得到的利益,這也與無效合同的處理原則不符,其利益向一方當事人傾斜,不能很好地平衡當事人之間的利益關系。
可以參照合同約定結算工程價款。合同無效是至始無效,合同條款對雙方當事人均無約束力,所以,按合同約定結算工程款,這肯定與法理和現行法律有關無效合同的處理原則明顯相悖。但是持這種觀點的主要理由是:當建筑工程合格后,區(qū)分合同效力的意義已不存在,而且這種折價方式,符合雙方當事人在訂立合同時的真實意思,且有利于保證工程質量,有利平衡雙方之間的利益關系,而且還可以節(jié)省鑒定費用,提高訴訟效率,可以取得良好的社會效果。
通過對各種折價補償方案的比較,根據我國建筑行業(yè)的現狀,2005年1月1日起施行的《解釋》第2條確立了按上述第三種意見即參照合同約定結算工程價款的折價補償原則。這里僅指合同標的物為質量合格的建設工程,不包括質量不合格的建設工程。建設工程質量合格,包括兩方面的意思,一是建設工程經竣工驗收合格,二是建設工程經竣工驗收不合格,但是經過承包人修復后,再驗收合格??傊?,只要建設工程經過驗收合格,即使確認合同無效,也可以按照合同約定結算工程價款。
從以上觀點激烈的爭議中可以看出,雖然建設施工合同無效后的處理原則已確認,但《解釋》第2條的表述沒有絕對化,是“參照”不是“按照”,也就是說這個原則不是絕對的,還當然要受到民法中平等自愿,公平合理,誠實信用等原則的制約。這也是本案一二審判決結果截然不同的根本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