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螺旋體從完整的粘膜和擦傷的皮膚進入人體后,經(jīng)數(shù)小時侵入附近淋巴結,2-3日經(jīng)血液循環(huán)播散全身,因此,早在硬下疳出現(xiàn)之前就已發(fā)生全身感染及轉移性病灶,所以潛伏期的病人或早期梅毒病人血液都具有傳染性。潛伏期長短與病原體接種的數(shù)量成反比,一般來說,每克組織中的螺旋體數(shù)目至少達107,才會出現(xiàn)臨床病灶,若皮內注射106的螺旋體,則常在72小時內出現(xiàn)病灶。給自愿者接種,計算出本病半數(shù)感染量(ID50)是57個病原體,平均接種500-1000個感染的病原體即可造成發(fā)病。人和家兔的實驗接種顯示從接種到出現(xiàn)原發(fā)性病灶的時間很少超過6個月,在這個潛伏期內用低于治愈量的治療方案可以延緩硬下疳的發(fā)生,但是否能減少全身病變的最終發(fā)展還未肯定。
梅毒侵入人體后,經(jīng)過2-3周潛伏期(稱第一潛伏期),即發(fā)生皮膚損害(典型損害為硬下疳)這是一期梅毒。發(fā)生皮膚損害后,機體產生抗體,從兔實驗性梅毒的研究證明,梅毒初期的組織學特征是單核細胞侵潤,在感染的第6天,即有淋巴細胞浸潤,13天達高峰,隨之巨噬細胞出現(xiàn),病灶中浸潤的淋巴細胞以T細胞為主,此時,梅毒螺旋體見于硬下疳中的上皮細胞間隙中,以及位于上皮細胞的內陷或吞噬體內,或成纖維細胞、漿細胞、小的毛細血管內皮細胞之間及淋巴管和局部淋巴結中。由于免疫的作用,使梅毒螺旋體迅速地從病灶中消除,在感染的第24天后,免疫熒光檢測未發(fā)現(xiàn)梅毒螺旋體的存在。螺旋體大部分被殺死,硬下疳自然消失,進入無癥狀的潛伏期,此即一期潛伏梅毒。潛伏梅毒過去主要用血清試驗來檢測,現(xiàn)在應用基因診斷能快速、準確的檢測出來。
未被殺滅的螺旋體仍在機體內繁殖,大約經(jīng)6-8周,大量螺旋體進入血液循環(huán),向全身播散。引起二期早發(fā)梅毒,皮膚粘膜、骨骼、眼等器官及神經(jīng)系統(tǒng)受損。二期梅毒的螺旋體在許多組織中可以見到,如皮疹內、淋巴結、眼球的房水和腦脊液中,隨著機體免疫應答反應的建立,產生大量的抗體,螺旋體又絕大部分被殺死,二期早發(fā)梅毒也自然消失,再進入潛伏狀態(tài),此時稱為二期潛伏梅毒。這時臨床雖無癥狀,但殘存的螺旋體可有機會再繁殖,當機體抵抗力下降時,螺旋體再次進入血液循環(huán),發(fā)生二期復發(fā)梅毒。在抗生素問世之前,可以經(jīng)歷一次或多次全身或局部的皮膚粘膜復發(fā),且90%的復發(fā)是在發(fā)病后第一年中。以后隨著機體免疫的消長,病情活動與潛伏交替。當機體免疫力增強時,則使螺旋體變?yōu)轭w粒形或球形。當免疫力下降時,螺旋體又侵犯體內一些部位而復發(fā),如此不斷反復,2年后約有30%-40%病人進入晚期梅毒。
在晚期梅毒中,出現(xiàn)典型的樹膠樣腫,如無任何癥狀,胸部,心血管透視檢查和腦脊液檢查陰性,而僅有梅毒血清試驗陽性,此時PCR檢測也呈陽性,則稱為晚期潛伏梅毒。晚期梅毒常常侵犯皮膚粘膜、骨骼、心血管、神經(jīng)系統(tǒng)。也有部分病人梅毒血清滴度下降,最后轉陰,PCR檢測陰性,而自然痊愈。
以上所述是未經(jīng)過任何治療的典型變化,但是由于免疫差異與治療的影響,臨床表現(xiàn)差異較大,有的病人可以終身潛伏,有的僅有一期表現(xiàn)而無二期癥狀,或僅有三期梅毒癥狀。
病理生理研究表明,梅毒是一種慢性疾病。盡管最初的損害中有大量梅毒螺旋體存在。但是梅毒不是由于毒性或炎癥物質的釋放或存在于組織中的梅毒螺旋體直接造成的簡單炎性反應。原發(fā)損傷的細胞侵潤內,急性炎癥反應中單核細胞占主導地位,多核白細胞則占此要地位。在梅毒感染初期階段在接近血管的細胞外部存在大量的梅毒螺旋體。
梅毒的另一個突出特征是不出現(xiàn)發(fā)熱反應。一期梅毒不出現(xiàn)發(fā)熱,二期梅毒可能有輕度發(fā)熱。梅毒螺旋體對稍高于正常人的體溫非常敏感,正是由于這一原因,梅毒螺旋體不存在有致熱物質。這也是梅毒螺旋體生存所必需的。
梅毒的免疫性目前尚未能完全了解?,F(xiàn)認為梅毒無先天免疫,后天免疫基本上也很弱,不能防止再感染。梅毒的免疫是傳染性免疫,即當機體有螺旋體感染時才有免疫力。一般認為,當初期下疳發(fā)生后,機體對梅毒免疫性亦隨之發(fā)生和增長,至二期發(fā)疹期達于極點,以后又稍有降低。當初期下疳發(fā)生后,二期梅毒疹出現(xiàn)前,對于梅毒的再感染無反應,不再發(fā)生硬下疳。在二期活動期機體免疫力達峰,可進入無臨床表現(xiàn)的潛伏期。但如由于機體內外環(huán)境因素影響,使機體免疫力降低時,又可出現(xiàn)復發(fā)性皮疹。一般在受感染時間愈長,潛伏期亦愈穩(wěn)定持久,復發(fā)次數(shù)亦愈少。晚期梅毒因損害中螺旋體較少,機體所受免疫原刺激較少,免疫性增長緩慢,因而損害存在時間亦較長,對再感染反應不明顯,不發(fā)生硬下疳。梅毒如已完全治愈,如有再感染則可發(fā)生硬下疳。
梅毒早期出現(xiàn)的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反應,對梅毒螺旋體的清除起重要作用,而在晚期出現(xiàn)的細胞免疫反應則引起組織損害。在感染的所有階段,宿主均可產生針對多種梅毒螺旋體多肽抗原及某些自身抗原的抗體,有時形成免疫復合物。梅毒感染時還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免疫抑制現(xiàn)象。
梅毒螺旋體是一種非常復雜的微生物,含有很多抗原物質。電鏡下梅毒螺旋體的最外層為外膜,外膜內是胞漿膜,兩者之間是鞭毛。梅毒螺旋體的鞭毛及外膜多肽具有很強的抗原性,梅毒螺旋體表面位點的多肽抗原,如190、47、25~28KD抗原,它們可導致強的抗原反應,說明在保護性免疫應答中起著重要作用。
病原性螺旋體的體表蛋白抗原可分為屬、種和型抗原,這些均具有特異性,稱為特異性抗原;病原性螺旋體同時還具有類脂質抗原,無特異性。梅毒螺旋體抗原只有類脂質抗原,無特異性。梅毒螺旋體抗原只有少數(shù)是特異性的,而大多數(shù)為非特異性的,即與非致病性螺旋體相同的。因此,推測梅毒緩慢出現(xiàn)弱的保護性免疫力是由于特異性抗原濃度低所致。這個推測得到臨床觀察的支持,如二期梅毒損害廣泛者,一般不發(fā)生晚期活動性梅毒;而只有二期梅毒癥狀輕者及有慢性病灶者發(fā)生三期梅毒。
螺旋體進入人體后可產生很多抗體,這些抗體可以是針對梅毒螺旋體不同成份的。梅毒的體液免疫反應有下列表現(xiàn):(1)特異性抗體:二期梅毒病人血清中產生特異性抗梅毒螺旋體抗體,主要是IgM和IgG,早期為IgM和IgG,晚期為IgG,可終生存在。二期梅毒時,血清中特異性抗體滴度雖然很高,但梅毒螺旋體仍繁殖,擴散,說明抗體的作用是有限的。FTA-ABS試驗可測出螺旋體特異性抗體;(2)梅毒螺旋體制動抗體也是一種特異性抗體,它是最早于1949年由Nelson等用于臨床檢測的。它在厭氧有補體存在時,此抗體能抑制活的梅毒螺旋體運動,并能殺死梅毒螺旋體。早期病人血清中制動抗體的效價高于正常人,抗體類別是IgM,二期梅毒時,進入晚期后略降低,可終生存在,此抗體可用TPI試驗檢出;(3)抗心磷脂抗體也稱反應素。這種抗體僅能供梅毒血清學診斷,本身無保護作用。針對心磷脂的VDRL抗體主要是IgM,也有少量IgG,引起心磷脂抗體反應的抗原可能是感染組織損傷使細胞的線粒體膜釋放出來,或梅毒螺旋體本身含有心磷脂,從而激發(fā)免疫反應。心磷脂抗體,在早期梅毒患者經(jīng)充分治療后,可以逐漸消失,早期未經(jīng)治療者到晚期,也有部分病人可以減少或消失;(4)動物間可部分轉移的抗體。家兔梅毒實驗研究發(fā)現(xiàn),給家兔睪丸內接種TP 9-15天后,產生了抗梅毒螺旋體粘多糖抗體,它可以抑制粘多糖酶對宿主粘多糖的分解,從而限制了N-乙酰-D-半乳糖胺的來源,結果導致梅毒螺旋體莢膜合成發(fā)生障礙。由于莢膜為梅毒螺旋體存活所必須,因而抗梅毒螺旋體粘多糖酶抗體可能是抑制梅毒螺旋體繁殖,促使病灶愈合的重要因素。(5)血清中和因子,實驗性梅毒免疫血清中含有一種能滅活梅毒螺旋體毒性的血清中和因子,對梅毒螺旋體再攻擊時出現(xiàn)抵抗力,它與梅毒螺旋體再感染的免疫力密切相關。有人認為中和因子和梅毒螺旋體制動抗體可能是不同方法檢測的同一抗體,或者是互相伴隨的兩種不同抗體。(6)免疫粘附現(xiàn)象。Nelson實驗證明,免疫粘附現(xiàn)象可增強吞噬作用。免疫血清和補體還能促進豚鼠多形核白細胞對Cr標記梅毒螺旋體的吞噬作用。已知免疫粘附和調理作用均是抗體介導的免疫反應。(7)梅毒螺旋體多肽抗體。梅毒病人有對梅毒螺旋體多肽的抗體,從分子水平揭示了體液免疫和梅毒病期的關系。所有梅毒病人至少有4-6種梅毒多肽的IgG抗體,二期和早期潛伏梅毒病人除上述6種外,還增加另外16種抗梅毒螺旋體多肽的抗體,而當疾病進入隱伏晚期或晚期時,又特異地丟失其中4-5種抗體,這種特異性抗體丟失,可能是造成疾病發(fā)展到晚期的條件。(8)免疫復合物及IgE和梅毒螺旋體結合。研究證明,梅毒病人血清中有免疫復合物,其中含螺旋體抗原,梅毒病理中有循環(huán)免疫復合物的參與,梅毒治療中的吉海反應,先天性梅毒和二期梅毒中腎損害均和免疫復合物有關。
有報道梅毒病人血清中有IgE.IgE和梅毒螺旋體結合,使肥大細胞和嗜堿性細胞脫顆粒,釋放組織胺、慢反應物質、趨化因子及血小板凝聚因子等,可能和梅毒的局部組織病變有關。
細胞免疫在梅毒的感染中發(fā)揮著積極作用。表現(xiàn)有(1)在給實驗動物接種死梅毒螺旋體不能產生免疫,只有減毒的活梅毒螺旋體才能賦予動物抵抗梅毒螺旋體的保護力,說明梅毒的免疫是細胞介導的。在梅毒兔感染早期脾和淋巴結的細胞對ConA和梅毒螺旋體抗原的反應性比未感染梅毒螺旋體的動物高100-600倍,并證明是T細胞反應。然而,梅毒感染的早期,對梅毒螺旋體致敏的淋巴細胞主要限于家兔脾臟和淋巴結內,外周血中很少,所以,外周血淋巴細胞對梅毒螺旋體的反應性往往與脾臟和淋巴結不一致。(2)單核細胞與梅毒免疫關系密切,感染梅毒的機體外周血單核細胞增多,體積增大,吞噬活性加強。用間接熒光法可發(fā)現(xiàn)被吞噬的梅毒螺旋體于巨噬細胞內呈現(xiàn)明亮的熒光體,電鏡發(fā)現(xiàn)巨噬細胞內的梅毒螺旋體原漿柱腫脹,核糖體消失,軸絲斷裂,電子密度物質和類脂空泡增加。家兔實驗性梅毒的研究發(fā)現(xiàn),梅毒初期的組織學特征是單核細胞(淋巴細胞和巨噬細胞)浸潤。在感染第6天,即有淋巴細胞浸潤,第13天達高峰,病灶中浸潤的淋巴細胞以T細胞為主。由于細胞免疫的作用,使梅毒螺旋體迅速從病灶中清除,在感染的第24天后,病灶的免疫熒光檢查未發(fā)現(xiàn)梅毒螺旋體存在。
先天性梅毒病人和感染梅毒螺旋體的乳兔,其脾組織中淋巴細胞和梅毒患者淋巴結副皮質區(qū)淋巴細胞的耗竭,也說明了梅毒中細胞免疫的重要性。晚期梅毒的樹膠腫其肉芽腫樣病理變化,細胞反應與遲發(fā)型變態(tài)反應相似,損害中很少見到梅毒螺旋體,幾乎都是細胞浸潤的免疫病理作用所致,細胞免疫反應還可在全身見到,如淋巴結病,外周血單核細胞增加,吞噬能力增強。在體外,這些細胞對梅毒螺旋體抗原可發(fā)生增殖反應。早期的梅毒螺旋體抗原皮試,一、二期梅毒病人無遲發(fā)型變態(tài)反應,三期和潛伏期病人則出現(xiàn)這種反應。因此,細胞免疫在抗梅毒螺旋體感染免疫中起到主要作用。
病人外周血淋巴細胞對有絲分裂原的反應性降低,病人血清中免疫球蛋白可抑制正常人自然殺傷細胞活性,免疫抑制的后果是促進了梅毒螺旋體的播散。研究發(fā)現(xiàn)梅毒病人或梅毒家兔對ConA、PHA和PWM等有絲分裂原和梅毒螺旋體抗原刺激的增殖反應均較正常者低下。
早期免疫抑制現(xiàn)象,Rich等報道,給家兔接種500條梅毒螺旋體后,經(jīng)48-72小時,局部就有淋巴細胞和漿細胞的浸潤,經(jīng)18天后于接種處形成病灶,但需30天病灶才能愈合,免疫抑制可解釋此短暫無效的免疫細胞的早期存在。用考的松注射家兔,發(fā)現(xiàn)病灶內梅毒螺旋體數(shù)量增加,愈合推遲,可能與考的松的免疫抑制作用有關。莢膜粘多糖,將含有大量由梅毒螺旋體脫落的莢膜粘多糖的梅毒兔睪丸液接種于已感染的動物,可使梅毒病灶的愈合逆轉和惡化。二期梅毒血漿中有一種能抑制正常淋巴細胞轉化的因子,此抑制因子是粘多糖,它能滅活B細胞、漿細胞、TH和Tc細胞及巨噬細胞,并可干擾螺旋體粘多糖酶抗體的產生。家兔感染梅毒螺旋體10天,體液中就出現(xiàn)此抑制物,且可持續(xù)存在6個月。二期梅毒可能是梅毒螺旋體莢膜多糖的免疫抑制有利于梅毒螺旋體的繁殖作用所致。
梅毒的免疫反應極其復雜,在梅毒螺旋體感染的不同病期,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均部分地涉及,兩者的協(xié)同作用能保護機體抵抗再感染,同時與梅毒變化不定的臨床癥狀有關。
梅毒侵入人體后,經(jīng)過2-3周潛伏期(稱第一潛伏期),即發(fā)生皮膚損害(典型損害為硬下疳)這是一期梅毒。發(fā)生皮膚損害后,機體產生抗體,從兔實驗性梅毒的研究證明,梅毒初期的組織學特征是單核細胞侵潤,在感染的第6天,即有淋巴細胞浸潤,13天達高峰,隨之巨噬細胞出現(xiàn),病灶中浸潤的淋巴細胞以T細胞為主,此時,梅毒螺旋體見于硬下疳中的上皮細胞間隙中,以及位于上皮細胞的內陷或吞噬體內,或成纖維細胞、漿細胞、小的毛細血管內皮細胞之間及淋巴管和局部淋巴結中。由于免疫的作用,使梅毒螺旋體迅速地從病灶中消除,在感染的第24天后,免疫熒光檢測未發(fā)現(xiàn)梅毒螺旋體的存在。螺旋體大部分被殺死,硬下疳自然消失,進入無癥狀的潛伏期,此即一期潛伏梅毒。潛伏梅毒過去主要用血清試驗來檢測,現(xiàn)在應用基因診斷能快速、準確的檢測出來。
未被殺滅的螺旋體仍在機體內繁殖,大約經(jīng)6-8周,大量螺旋體進入血液循環(huán),向全身播散。引起二期早發(fā)梅毒,皮膚粘膜、骨骼、眼等器官及神經(jīng)系統(tǒng)受損。二期梅毒的螺旋體在許多組織中可以見到,如皮疹內、淋巴結、眼球的房水和腦脊液中,隨著機體免疫應答反應的建立,產生大量的抗體,螺旋體又絕大部分被殺死,二期早發(fā)梅毒也自然消失,再進入潛伏狀態(tài),此時稱為二期潛伏梅毒。這時臨床雖無癥狀,但殘存的螺旋體可有機會再繁殖,當機體抵抗力下降時,螺旋體再次進入血液循環(huán),發(fā)生二期復發(fā)梅毒。在抗生素問世之前,可以經(jīng)歷一次或多次全身或局部的皮膚粘膜復發(fā),且90%的復發(fā)是在發(fā)病后第一年中。以后隨著機體免疫的消長,病情活動與潛伏交替。當機體免疫力增強時,則使螺旋體變?yōu)轭w粒形或球形。當免疫力下降時,螺旋體又侵犯體內一些部位而復發(fā),如此不斷反復,2年后約有30%-40%病人進入晚期梅毒。
在晚期梅毒中,出現(xiàn)典型的樹膠樣腫,如無任何癥狀,胸部,心血管透視檢查和腦脊液檢查陰性,而僅有梅毒血清試驗陽性,此時PCR檢測也呈陽性,則稱為晚期潛伏梅毒。晚期梅毒常常侵犯皮膚粘膜、骨骼、心血管、神經(jīng)系統(tǒng)。也有部分病人梅毒血清滴度下降,最后轉陰,PCR檢測陰性,而自然痊愈。
以上所述是未經(jīng)過任何治療的典型變化,但是由于免疫差異與治療的影響,臨床表現(xiàn)差異較大,有的病人可以終身潛伏,有的僅有一期表現(xiàn)而無二期癥狀,或僅有三期梅毒癥狀。
病理生理研究表明,梅毒是一種慢性疾病。盡管最初的損害中有大量梅毒螺旋體存在。但是梅毒不是由于毒性或炎癥物質的釋放或存在于組織中的梅毒螺旋體直接造成的簡單炎性反應。原發(fā)損傷的細胞侵潤內,急性炎癥反應中單核細胞占主導地位,多核白細胞則占此要地位。在梅毒感染初期階段在接近血管的細胞外部存在大量的梅毒螺旋體。
梅毒的另一個突出特征是不出現(xiàn)發(fā)熱反應。一期梅毒不出現(xiàn)發(fā)熱,二期梅毒可能有輕度發(fā)熱。梅毒螺旋體對稍高于正常人的體溫非常敏感,正是由于這一原因,梅毒螺旋體不存在有致熱物質。這也是梅毒螺旋體生存所必需的。
梅毒的免疫性目前尚未能完全了解?,F(xiàn)認為梅毒無先天免疫,后天免疫基本上也很弱,不能防止再感染。梅毒的免疫是傳染性免疫,即當機體有螺旋體感染時才有免疫力。一般認為,當初期下疳發(fā)生后,機體對梅毒免疫性亦隨之發(fā)生和增長,至二期發(fā)疹期達于極點,以后又稍有降低。當初期下疳發(fā)生后,二期梅毒疹出現(xiàn)前,對于梅毒的再感染無反應,不再發(fā)生硬下疳。在二期活動期機體免疫力達峰,可進入無臨床表現(xiàn)的潛伏期。但如由于機體內外環(huán)境因素影響,使機體免疫力降低時,又可出現(xiàn)復發(fā)性皮疹。一般在受感染時間愈長,潛伏期亦愈穩(wěn)定持久,復發(fā)次數(shù)亦愈少。晚期梅毒因損害中螺旋體較少,機體所受免疫原刺激較少,免疫性增長緩慢,因而損害存在時間亦較長,對再感染反應不明顯,不發(fā)生硬下疳。梅毒如已完全治愈,如有再感染則可發(fā)生硬下疳。
梅毒早期出現(xiàn)的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反應,對梅毒螺旋體的清除起重要作用,而在晚期出現(xiàn)的細胞免疫反應則引起組織損害。在感染的所有階段,宿主均可產生針對多種梅毒螺旋體多肽抗原及某些自身抗原的抗體,有時形成免疫復合物。梅毒感染時還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免疫抑制現(xiàn)象。
梅毒螺旋體是一種非常復雜的微生物,含有很多抗原物質。電鏡下梅毒螺旋體的最外層為外膜,外膜內是胞漿膜,兩者之間是鞭毛。梅毒螺旋體的鞭毛及外膜多肽具有很強的抗原性,梅毒螺旋體表面位點的多肽抗原,如190、47、25~28KD抗原,它們可導致強的抗原反應,說明在保護性免疫應答中起著重要作用。
病原性螺旋體的體表蛋白抗原可分為屬、種和型抗原,這些均具有特異性,稱為特異性抗原;病原性螺旋體同時還具有類脂質抗原,無特異性。梅毒螺旋體抗原只有類脂質抗原,無特異性。梅毒螺旋體抗原只有少數(shù)是特異性的,而大多數(shù)為非特異性的,即與非致病性螺旋體相同的。因此,推測梅毒緩慢出現(xiàn)弱的保護性免疫力是由于特異性抗原濃度低所致。這個推測得到臨床觀察的支持,如二期梅毒損害廣泛者,一般不發(fā)生晚期活動性梅毒;而只有二期梅毒癥狀輕者及有慢性病灶者發(fā)生三期梅毒。
螺旋體進入人體后可產生很多抗體,這些抗體可以是針對梅毒螺旋體不同成份的。梅毒的體液免疫反應有下列表現(xiàn):(1)特異性抗體:二期梅毒病人血清中產生特異性抗梅毒螺旋體抗體,主要是IgM和IgG,早期為IgM和IgG,晚期為IgG,可終生存在。二期梅毒時,血清中特異性抗體滴度雖然很高,但梅毒螺旋體仍繁殖,擴散,說明抗體的作用是有限的。FTA-ABS試驗可測出螺旋體特異性抗體;(2)梅毒螺旋體制動抗體也是一種特異性抗體,它是最早于1949年由Nelson等用于臨床檢測的。它在厭氧有補體存在時,此抗體能抑制活的梅毒螺旋體運動,并能殺死梅毒螺旋體。早期病人血清中制動抗體的效價高于正常人,抗體類別是IgM,二期梅毒時,進入晚期后略降低,可終生存在,此抗體可用TPI試驗檢出;(3)抗心磷脂抗體也稱反應素。這種抗體僅能供梅毒血清學診斷,本身無保護作用。針對心磷脂的VDRL抗體主要是IgM,也有少量IgG,引起心磷脂抗體反應的抗原可能是感染組織損傷使細胞的線粒體膜釋放出來,或梅毒螺旋體本身含有心磷脂,從而激發(fā)免疫反應。心磷脂抗體,在早期梅毒患者經(jīng)充分治療后,可以逐漸消失,早期未經(jīng)治療者到晚期,也有部分病人可以減少或消失;(4)動物間可部分轉移的抗體。家兔梅毒實驗研究發(fā)現(xiàn),給家兔睪丸內接種TP 9-15天后,產生了抗梅毒螺旋體粘多糖抗體,它可以抑制粘多糖酶對宿主粘多糖的分解,從而限制了N-乙酰-D-半乳糖胺的來源,結果導致梅毒螺旋體莢膜合成發(fā)生障礙。由于莢膜為梅毒螺旋體存活所必須,因而抗梅毒螺旋體粘多糖酶抗體可能是抑制梅毒螺旋體繁殖,促使病灶愈合的重要因素。(5)血清中和因子,實驗性梅毒免疫血清中含有一種能滅活梅毒螺旋體毒性的血清中和因子,對梅毒螺旋體再攻擊時出現(xiàn)抵抗力,它與梅毒螺旋體再感染的免疫力密切相關。有人認為中和因子和梅毒螺旋體制動抗體可能是不同方法檢測的同一抗體,或者是互相伴隨的兩種不同抗體。(6)免疫粘附現(xiàn)象。Nelson實驗證明,免疫粘附現(xiàn)象可增強吞噬作用。免疫血清和補體還能促進豚鼠多形核白細胞對Cr標記梅毒螺旋體的吞噬作用。已知免疫粘附和調理作用均是抗體介導的免疫反應。(7)梅毒螺旋體多肽抗體。梅毒病人有對梅毒螺旋體多肽的抗體,從分子水平揭示了體液免疫和梅毒病期的關系。所有梅毒病人至少有4-6種梅毒多肽的IgG抗體,二期和早期潛伏梅毒病人除上述6種外,還增加另外16種抗梅毒螺旋體多肽的抗體,而當疾病進入隱伏晚期或晚期時,又特異地丟失其中4-5種抗體,這種特異性抗體丟失,可能是造成疾病發(fā)展到晚期的條件。(8)免疫復合物及IgE和梅毒螺旋體結合。研究證明,梅毒病人血清中有免疫復合物,其中含螺旋體抗原,梅毒病理中有循環(huán)免疫復合物的參與,梅毒治療中的吉海反應,先天性梅毒和二期梅毒中腎損害均和免疫復合物有關。
有報道梅毒病人血清中有IgE.IgE和梅毒螺旋體結合,使肥大細胞和嗜堿性細胞脫顆粒,釋放組織胺、慢反應物質、趨化因子及血小板凝聚因子等,可能和梅毒的局部組織病變有關。
細胞免疫在梅毒的感染中發(fā)揮著積極作用。表現(xiàn)有(1)在給實驗動物接種死梅毒螺旋體不能產生免疫,只有減毒的活梅毒螺旋體才能賦予動物抵抗梅毒螺旋體的保護力,說明梅毒的免疫是細胞介導的。在梅毒兔感染早期脾和淋巴結的細胞對ConA和梅毒螺旋體抗原的反應性比未感染梅毒螺旋體的動物高100-600倍,并證明是T細胞反應。然而,梅毒感染的早期,對梅毒螺旋體致敏的淋巴細胞主要限于家兔脾臟和淋巴結內,外周血中很少,所以,外周血淋巴細胞對梅毒螺旋體的反應性往往與脾臟和淋巴結不一致。(2)單核細胞與梅毒免疫關系密切,感染梅毒的機體外周血單核細胞增多,體積增大,吞噬活性加強。用間接熒光法可發(fā)現(xiàn)被吞噬的梅毒螺旋體于巨噬細胞內呈現(xiàn)明亮的熒光體,電鏡發(fā)現(xiàn)巨噬細胞內的梅毒螺旋體原漿柱腫脹,核糖體消失,軸絲斷裂,電子密度物質和類脂空泡增加。家兔實驗性梅毒的研究發(fā)現(xiàn),梅毒初期的組織學特征是單核細胞(淋巴細胞和巨噬細胞)浸潤。在感染第6天,即有淋巴細胞浸潤,第13天達高峰,病灶中浸潤的淋巴細胞以T細胞為主。由于細胞免疫的作用,使梅毒螺旋體迅速從病灶中清除,在感染的第24天后,病灶的免疫熒光檢查未發(fā)現(xiàn)梅毒螺旋體存在。
先天性梅毒病人和感染梅毒螺旋體的乳兔,其脾組織中淋巴細胞和梅毒患者淋巴結副皮質區(qū)淋巴細胞的耗竭,也說明了梅毒中細胞免疫的重要性。晚期梅毒的樹膠腫其肉芽腫樣病理變化,細胞反應與遲發(fā)型變態(tài)反應相似,損害中很少見到梅毒螺旋體,幾乎都是細胞浸潤的免疫病理作用所致,細胞免疫反應還可在全身見到,如淋巴結病,外周血單核細胞增加,吞噬能力增強。在體外,這些細胞對梅毒螺旋體抗原可發(fā)生增殖反應。早期的梅毒螺旋體抗原皮試,一、二期梅毒病人無遲發(fā)型變態(tài)反應,三期和潛伏期病人則出現(xiàn)這種反應。因此,細胞免疫在抗梅毒螺旋體感染免疫中起到主要作用。
病人外周血淋巴細胞對有絲分裂原的反應性降低,病人血清中免疫球蛋白可抑制正常人自然殺傷細胞活性,免疫抑制的后果是促進了梅毒螺旋體的播散。研究發(fā)現(xiàn)梅毒病人或梅毒家兔對ConA、PHA和PWM等有絲分裂原和梅毒螺旋體抗原刺激的增殖反應均較正常者低下。
早期免疫抑制現(xiàn)象,Rich等報道,給家兔接種500條梅毒螺旋體后,經(jīng)48-72小時,局部就有淋巴細胞和漿細胞的浸潤,經(jīng)18天后于接種處形成病灶,但需30天病灶才能愈合,免疫抑制可解釋此短暫無效的免疫細胞的早期存在。用考的松注射家兔,發(fā)現(xiàn)病灶內梅毒螺旋體數(shù)量增加,愈合推遲,可能與考的松的免疫抑制作用有關。莢膜粘多糖,將含有大量由梅毒螺旋體脫落的莢膜粘多糖的梅毒兔睪丸液接種于已感染的動物,可使梅毒病灶的愈合逆轉和惡化。二期梅毒血漿中有一種能抑制正常淋巴細胞轉化的因子,此抑制因子是粘多糖,它能滅活B細胞、漿細胞、TH和Tc細胞及巨噬細胞,并可干擾螺旋體粘多糖酶抗體的產生。家兔感染梅毒螺旋體10天,體液中就出現(xiàn)此抑制物,且可持續(xù)存在6個月。二期梅毒可能是梅毒螺旋體莢膜多糖的免疫抑制有利于梅毒螺旋體的繁殖作用所致。
梅毒的免疫反應極其復雜,在梅毒螺旋體感染的不同病期,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均部分地涉及,兩者的協(xié)同作用能保護機體抵抗再感染,同時與梅毒變化不定的臨床癥狀有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