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造價工程師考試:論建筑工程結算對量(二)

字號:

(四)軟件對量的流程和思路
    如果雙方都是用軟件做并且是用同一軟件做,對量會方便輕松許多,這種情況我們一般互相交換文件,檢查對方軟件中計算設置是否正確,建模是否與圖紙一致,參數(shù)輸入是否正確,構件是否有遺漏,樓層設置是否正確,套用做法是否正確,代碼是否選擇正確等等,只要這些東西都做正確了,那么計算結果應該是基本對的。如果發(fā)現(xiàn)對方的準確率較低,就需逐個構件檢查。只要仔細檢查一定會發(fā)現(xiàn)計算的錯誤和漏洞。如果被對方發(fā)現(xiàn)了錯誤后就要勇于承認,不可固執(zhí)已見。遇到雙方意見無論如何磨合交流也不統(tǒng)一可以提交給領導,不能糾纏太久影響后面的工作。有些分歧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縮小。軟件對量的優(yōu)勢在于它能實時提取所需要的數(shù)據(jù),方便、直觀、高效。未來的趨勢必然是軟件對量,手工算量和對量的落后方式必將淘汰。
    (五)混合型對量的注意事項
    所謂混合型對量就是指軟件與手工對帳,這是我所遇到的最多的情況,因為我一般是用軟件做的,而對方常常是用手工做的,現(xiàn)狀也是手工算工程量的人是多數(shù),遠沒有達到普及的程度。假如我是咨詢方,對方是施工方,我一般是將文件拷給對方,或把各種明細明匯總表打印給對方,讓對方檢查文件中存在的問題,然后集中起來形成書面的東西反饋到我這里,下次對帳時根據(jù)實際情況給予補充修改和增減,這種情況一般都是做加法,因為對方如果發(fā)現(xiàn)我多算的地方肯定是不吭聲的,所以我一開始做工程時都比較認真仔細,力求精確,程度地降低誤差率,雖然誤差是不可避免的。但把誤差率控制在1.5%以內。如果對自己的計算結果沒有十分的把握我建議不要輕易地把自己的文件拷給對方,以免帶來不必要的審計風險。有人說既然我是審價應該是審對方的量,為什么反其道而行之,這關鍵是由對方計算的方式所決定的,對方是用手工做的,在它上面做修改增減后重新計算匯總是個難題,而軟件是不存在這問題的,并且軟件計算是完全可信賴的,當然也不能過分依賴軟件失去自我,對軟件的計算結果也要復核其正確性。
    (六)新的對量方式
    現(xiàn)在還有一種先進的全新的對量方式就是網上對量,通過QQ或MSN進行實時遠程對量,減少雙方路途上往返的時間、精力和金錢,也為減少城市交通臃堵作點貢獻。操作方式是主要是打開各自的算量文件和QQ或MSN,對照圖紙逐項進行核對,可以截圖,可以發(fā)匯總表,可以發(fā)表自己的觀點,有條件的可以進行視頻對話,與面對面的對量效果  是一樣的。并且QQ上都有聊天記錄,同樣具有法律效果,避免對方反悔。網上對量超越了時空和地點的限制,延伸和擴大了結算對量的方式。盡管如此,網上對量結束后還需要進行簽字蓋章。網上對量對操作者的計算機水平的要求較高,還須有上網條件和軟件算量的技能。
    (七)結束語
    根據(jù)我歷年對帳的經驗,計算結果的不同是必然的,相近是偶然的,相同是沒有的。計算結果不一致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施工方往往故意高估冒算,甲方和咨詢單位往往算得比實際消耗還少,這是由于所處的立場所決定的。
    2、施工方對定額的理解不如咨詢單位,但甲方、咨詢單位對施工工藝不是很熟,這也會造成計算結果的差異。
    3、施工方對鋼筋規(guī)范圖籍的理解要比咨詢單位要深,因為施工單位做鋼筋翻樣的人是直接參與施工管理過程的而甲方和咨詢單位對鋼筋規(guī)范圖籍不是很熟,這樣也會影響鋼筋的量,對量時更是缺乏共同語言。
    4、對圖紙的理解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別,一般施工方對圖紙的理解要比咨詢單位正確些,特別是對設計變更,許多咨詢單位是很茫然而施工方一清二楚。這樣必然會出現(xiàn)結果的不同。
    5、工程量計算的工具和方式不同也會造成計算結果的不同,同一工程用手工與軟件計算的結果有一定的差異,用不同軟件也會有不同的計算結果,不同的人用同一軟件計算結果也截然不同。
    6、施工單位送審的鋼筋計算書往往是按施工的思路進行計算而甲方和咨詢單位一般是按預算的規(guī)則操作,這種計算結果會有所不同。
    7、經驗豐富的預算員與初出茅廬的年輕人計算出來的結果往往有很大的差距,新手計算漏項錯算現(xiàn)象較普遍。
    有些大項目涉及數(shù)億資金和幾萬噸鋼筋,在對帳前就應制定周密的對量策略、計劃和進度并且要根據(jù)具體情況進行適度調整,以確保對量工作的順利進行。對帳要達到游刃有余的境界需要經驗的積累,如何在對帳時取得主動,如何做到知彼知已,如何對癥下藥,如何掌控復雜的局面,如何設身處地換位思考,如何能不對帳就能把量定下來,如何快速準確地對量,如何化干戈為玉帛,如何做到各方滿意,如何平衡各方利益,如何做到公平公正,如何熟練運用對量技巧等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善于總結經驗教訓,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對量流程和標準這樣才會不斷進步和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