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考行測出題頻率題型:結構主旨題

字號:

言語理解部分為公務員行測考試中的核心題型,表現(xiàn)為題量大、題型固定、難度高等特點。為備考2010年中央、國家機關公務員錄用考試,國家公務員網(wǎng)研究中心老師特將國考中言語理解出題頻率較高的題型予以匯總,并給予技巧點撥,希望廣大考生能從中有所體會,把握出題規(guī)律、理順知識脈絡、掌握復習技巧、考出理想成績。
    主旨題是片段閱讀部分的重點題型,提問中帶有“主旨”、“主要”、“主題”“中心”、“概括”等字眼的題目,通常就是主旨題。而結構主旨題則是最符合考生閱讀規(guī)律,比較易掌握的一個拿分題型。
    結構主旨題的解題關鍵是將語文中的層次劃分手法運用其中, 根據(jù)層次機構找出核心觀點或者強調的重點,考生需要掌握歷年真題中主要考查的結構類型及主旨句所在。
    高頻考點列舉:
    1. “分→總”結構
    2. “總→分”結構
    3. “總→分→總”結構
    4. “多層并列”結構
    (一)“分→總”結構
    真題一:2005年國考卷(一)第15題:
    15.從哲學的角度看,不可否認原始儒家思想中存在很多人性的光輝,而從歷史的角度看,儒家思想世俗化之后建構的傳統(tǒng)文化,最明顯的缺陷就在于沒有提供一種包含起碼的人道主義精神的底線倫理。當我們在批判傳統(tǒng)文化和創(chuàng)造新文化的時候,應該在人道主義的框架內建立一種起碼的道德底線。
    這段文字的主旨是( ?。?。
    A.提倡建立底線文明 B.批判儒家思想的缺陷
    C.批判地繼承儒家思想 D.應創(chuàng)造什么樣的新文化
    【解析】A 本段結構是明顯的分總結構,前句展開論述了傳統(tǒng)文化缺少底線文明,后句則針對前面的論述得出處理這一問題的對策,即應當建立道德底線。A項正是主旨。B、C、D都屬于擴張概括。
    真題二:2009年國考卷第47題:
    47. 一種經(jīng)濟理論或者經(jīng)濟模型是對經(jīng)濟現(xiàn)象的某些方面的描述,它要比其描述的現(xiàn)實簡單。理論要舍棄不重要的東西,至于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取決于經(jīng)濟學家的假設,假設不同,提出的理論也不一樣。經(jīng)濟學家們對同一現(xiàn)象往往有很多理論的解釋,主要就是因為強調的東西常常不一樣。因此,理論就不等同于真理,可以爭辯,可以錯,也可以被*。
    這段文字意在說明( )。
    A. 如何發(fā)展經(jīng)濟理論
    B. 經(jīng)濟理論的內在本質
    C. 經(jīng)濟理論的主要功能
    D. 如何看待經(jīng)濟理論
    【解析】D 本題屬于典型分總結構?!耙虼恕弊鳛榭偨Y陳述的提示性詞語,說明后面的話是作者通過一系列論述得出的結論,也就是文段的核心所在,即“理論就不等同于真理,可以爭辯,可以錯,也可以被*?!憋@然D項與這一主旨句的觀點最為契合。
    (二)“總→分”結構
    真題三:2006年國考卷(一)第24題:
    24.逆差與順差,應當辯證地看,貿易平衡永遠是相對的、動態(tài)的。中美經(jīng)貿關系是雙贏而非零和,經(jīng)濟互補性注定了美對華逆差將是一個長期問題。今后,中美兩國參與全球化和產(chǎn)品內分工的程度會繼續(xù)加深,只要不改變現(xiàn)行統(tǒng)計方法,美對華逆差仍將持續(xù),而中美經(jīng)貿規(guī)模也仍將不斷擴大。
    這段話表達的核心觀點是( )。
    A.中美經(jīng)濟是互補的
    B.逆差還是順差要看使用的統(tǒng)計方法
    C.美對華貿易逆差不會改變
    D.美對華貿易逆差不應影響中美經(jīng)貿關系
    【解析】D 本題是典型的“總—分”結構。首句提出觀點,即從辯證的角度講逆差和順差之間的貿易平衡是相對的,動態(tài)的。接下來的文段是對上述觀點的解釋說明,結合中美經(jīng)貿實際情況,分析逆差狀況并不會影響兩國之間的經(jīng)貿關系。
    真題四:2003年國考(B卷)第88題:
    88. 做一件事,往往有利也有弊,只有利而無弊的事情幾乎是沒有的?!痘茨献?#8226;人間訓》云:“眾人皆知利利而病病,唯圣人知病之為利,利之為病也?!笨磥砉湃艘呀?jīng)注意到利弊的辯證關系。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是( )。
    A. 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事情都由利與弊組成 B. 要善于分析,爭取做到利大于弊
    C. 利與弊不是絕對的,是可以轉化的 D. 我們應當努力爭取做到有利無弊
    【解析】C 文段是很明晰的總分結構。首句總述觀點,后兩句舉例分述論證觀點。由此可知作者主要說的是利與弊的相互關系,所以答案選C。
    真題五:2009年國考卷第48題:
    48. 跟電影中創(chuàng)意以導演為中心不同,電視行業(yè)創(chuàng)意的中心是編劇。編劇在電視行業(yè)中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小畫框給視覺發(fā)揮的空間沒那么大,語言藝術就顯得特別重要。情景劇還有故事情節(jié)作為吸引力,而喜劇秀就完全是考演員的表現(xiàn)和語言的魅力了;又都是在棚里拍,從拍攝上講是純技術活兒,創(chuàng)意都在于對話和表演。
    對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標準的是( )。
    A. 比較電視與電影行業(yè)創(chuàng)意上的差異
    B. 強調語言魅力對電視行業(yè)的重要性
    C. 分析電視行業(yè)各種構成要素之間的關系
    D. 解釋電視行業(yè)創(chuàng)意以編劇為中心的原因
    【解析】D 本題為總分結構型。首句提出觀點“電視行業(yè)創(chuàng)意的中心是編劇”, 第二句“之所以”作為解釋原因的提示詞,其后面的語句就是圍繞這個論點分析原因,第三句分別從情景劇、喜劇秀的不同角度以及對拍攝的定位等方面具體分析原因。
    真題六:2009年國考卷第50題:
    50. 詹姆斯•喬伊斯的《尤利西斯》手稿在拍賣會上露面時,考慮到手稿并不完整,只是其中一個章節(jié),拍賣行保守給出60萬至90萬美元的估計,最終成交價卻高達150萬美元?!队壤魉埂肥菒蹱柼m的文學國寶,第一次公開出版卻在巴黎,手稿也一直留在國外,幾十年來愛爾蘭人都以此為憾事。得到手稿拍賣的消息,愛爾蘭國家圖書館便決定不惜代價把手稿買回到柏林,最終的高價,文學價值和民族感情各占一半。
    這段文字主要說明( )。
    A.《尤利西斯》手稿為什么拍出高價
    B. 愛爾蘭人具有強烈的民族感情
    C.文學手稿的價值有時難以估量
    D.《尤利西斯》手稿深受愛爾蘭人喜愛
    【解析】B 文段結構十分明晰,屬于總分結構類型。首句為中心句,確立觀點,即“黃金魔力依然不減”,下面圍繞觀點從多方面分析了原因。
    (三)“總→分→總”結構
    真題七:2006年國考卷(一)第13題:
    13.這是的城際競技場。每一次申辦承辦,都是一次巧妙的城市公關。對于新生顯貴而言,這的確是千載難逢的登堂入室的絕好臺階。國際奧委會委員們在每一張選票上,并不是單純的打勾劃叉,他們亦在譜繪世界風云榜上城際間的升跌走勢圖。這段話意在表明( )。
    A.國際奧委會委員們投票決定承辦奧運會的城市
    B.公關工作是申辦和承辦奧運會成功的關鍵所在
    C.申辦和承辦奧運會是世界城市之間互相較量實力的體現(xiàn)
    D.申辦和承辦奧運會是新興城市進入國際舞臺的絕好契機
    【解析】C 首句提出“城際競技場”的概念,接下來解釋奧運對于城市的巨大推動作用,最后再重申上文的觀點,即“城際間的升跌走勢”就通過申奧和承奧這種方式來體現(xiàn),即C的表述。A表述過于絕對化,并非該語段想表達的目的;B強調公關工作的作用,在語段中并沒用展開敘述,因此也不正確;D中“新興城市”縮小了范圍,語段最后說的是“城際間”,即所有的城市。
    真題八:2009年國考第57題:
    57. 今天,人們往往以為老虎一直都生活在山上,并不知道它們從平原退出的歷史。唐宋時期,隨著經(jīng)濟文化中心從黃河流域轉移到長江流域,北方人口大量南遷,華南虎徹底退出平原地區(qū)。之后出現(xiàn)的“調虎離山”、“放虎歸山”“坐山觀虎斗”等成語,表明當時人們已經(jīng)誤認為老虎是山地物種,并不知道老虎是因為人類活動的侵犯而“被逼上山”的。
    對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準確的是( )。
    A. 描述老虎隨人類活動退向山區(qū)的歷史
    B. 澄清人們對老虎生活區(qū)域的認識誤區(qū)
    C. 說明了老虎“被逼上山”的時代背景
    D. 分析人類活動對老虎生存環(huán)境的影響
    【解析】B 材料結構十分清晰,首句確立核心觀點,即:人們對老虎的生活區(qū)域存在認識誤區(qū)。第二句陳述事實:華南虎原在平原生活后來才退到山上。最后一句總結,照應首句觀點:人們沒有認識到,老虎是因為人類活動的侵犯而將生活區(qū)域轉移到山地的,并非原有山地物種。
    (四)“多層并列”結構
    真題九:2009年國考第60題:
    60. 西方學者提出的“日常生活審美化”理論,從其產(chǎn)生的客觀基礎而論,它是在科技飛速發(fā)展,物質生活質量逐漸提高,人們日益從物質需求向精神需求過度的前提下而出現(xiàn)的一種理論現(xiàn)實的回應。這種回應的出現(xiàn),一方面是客觀現(xiàn)實對理論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西方哲學,美學及文學藝術理論發(fā)展的必然規(guī)律。
    這段文字意在說明“日常生活審美化”理論( )。
    A. 出現(xiàn)的時代背景及理論基礎
    B. 已獲得了各方面的廣泛認可
    C. 主要滿足了人們的精神需求
    D. 與百姓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
    【解析】A 材料結構清晰,兩句話為并列關系,所以要概括整段材料的內容,兩句話的內容必須都涵蓋到。第一句講“日常生活審美化”理論的客觀基礎,也就是時代背景。第二句講這一理論的理論基礎,即“西方哲學、美學及文學藝術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