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急性細菌性痢疾
病變主要發(fā)生在乙狀結腸和直腸,嚴重時可累及整個大腸。病變初期為急性卡他性炎,黏膜充血、水腫,中性粒細胞浸潤,腺體分泌亢進。進一步發(fā)展成為本病特征性的假膜性炎。肉眼可見,假膜呈糠皮樣,灰白色,并可逐漸脫落,形成形狀不一的潰瘍,潰瘍多淺表,很少超過黏膜下層。鏡下可見,黏膜表層壞死,有大量纖維素滲出,后者與壞死組織、紅細胞、白細胞等一起構成假膜。炎癥消退,潰瘍愈合后不留明顯瘢痕,不引起腸狹窄。
臨床上,由于毒血癥,可引起發(fā)熱、全身不適等癥狀和血中白細胞增多。由于腸蠕動增強、腸肌痙攣、腺體分泌亢進以及腸壁吸收水分減少等可引起腹痛、腹瀉。腹瀉每日可由數(shù)次至數(shù)十次,量不多,初期為黏液稀便,系腸黏膜的卡他性炎癥,黏膜分泌大量黏液及漿液滲出所致;以后轉為黏液膿血便,系假膜脫落形成潰瘍導致出血和膿性滲出的結果;由于炎癥刺激直腸神經末梢和肛門括約肌,不斷引起排便反射,患者反復有便意,但又有排不盡的墜脹感,稱為里急后重。
2.慢性細菌性痢疾
病程超過2個月以上者為慢性細菌性痢疾。此時,腸黏膜潰瘍形成與組織修復交替進行。潰瘍較急性時深,多達肌層,底部凹凸不平,潰瘍邊緣黏膜常過度增生而形成息肉。由于病變反復進行,致使腸壁增厚、變硬,嚴重者可引起腸腔狹窄。
由于腸壁慢性炎癥引起腸功能紊亂,可出現(xiàn)腹痛、腹瀉、腹脹,或腹瀉與便秘交替。急性發(fā)作時可出現(xiàn)上述急性癥狀。
3.中毒性痢疾
多見于2~7歲兒童,其特點為:
(1)全身中毒癥狀嚴重,發(fā)病后數(shù)小時即可出現(xiàn)中毒性休克,腦組織微循環(huán)障礙可致腦缺氧,繼而引起腦水腫和顱內壓增高,甚至腦疝形成。
(2)腸道病變和癥狀輕,僅有輕度卡他性炎癥或濾泡性結腸炎,故消化道癥狀不明顯。
病變主要發(fā)生在乙狀結腸和直腸,嚴重時可累及整個大腸。病變初期為急性卡他性炎,黏膜充血、水腫,中性粒細胞浸潤,腺體分泌亢進。進一步發(fā)展成為本病特征性的假膜性炎。肉眼可見,假膜呈糠皮樣,灰白色,并可逐漸脫落,形成形狀不一的潰瘍,潰瘍多淺表,很少超過黏膜下層。鏡下可見,黏膜表層壞死,有大量纖維素滲出,后者與壞死組織、紅細胞、白細胞等一起構成假膜。炎癥消退,潰瘍愈合后不留明顯瘢痕,不引起腸狹窄。
臨床上,由于毒血癥,可引起發(fā)熱、全身不適等癥狀和血中白細胞增多。由于腸蠕動增強、腸肌痙攣、腺體分泌亢進以及腸壁吸收水分減少等可引起腹痛、腹瀉。腹瀉每日可由數(shù)次至數(shù)十次,量不多,初期為黏液稀便,系腸黏膜的卡他性炎癥,黏膜分泌大量黏液及漿液滲出所致;以后轉為黏液膿血便,系假膜脫落形成潰瘍導致出血和膿性滲出的結果;由于炎癥刺激直腸神經末梢和肛門括約肌,不斷引起排便反射,患者反復有便意,但又有排不盡的墜脹感,稱為里急后重。
2.慢性細菌性痢疾
病程超過2個月以上者為慢性細菌性痢疾。此時,腸黏膜潰瘍形成與組織修復交替進行。潰瘍較急性時深,多達肌層,底部凹凸不平,潰瘍邊緣黏膜常過度增生而形成息肉。由于病變反復進行,致使腸壁增厚、變硬,嚴重者可引起腸腔狹窄。
由于腸壁慢性炎癥引起腸功能紊亂,可出現(xiàn)腹痛、腹瀉、腹脹,或腹瀉與便秘交替。急性發(fā)作時可出現(xiàn)上述急性癥狀。
3.中毒性痢疾
多見于2~7歲兒童,其特點為:
(1)全身中毒癥狀嚴重,發(fā)病后數(shù)小時即可出現(xiàn)中毒性休克,腦組織微循環(huán)障礙可致腦缺氧,繼而引起腦水腫和顱內壓增高,甚至腦疝形成。
(2)腸道病變和癥狀輕,僅有輕度卡他性炎癥或濾泡性結腸炎,故消化道癥狀不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