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年級的學子們在2008年6月3、4號兩天各科教師的后全方位多角度的轟炸指導或精確制導式點拔下而告高中生活結(jié)束。
一年的成功失敗,一年的起早貪黑,一年的要死要活,一年的嬉笑怒罵,都在后的幾天全部煙消云散了。他們解脫了,釋放了,歡呼了,雀躍了。我們當教師的也長吸一口氣,然后慢慢吐出,身上心上有說不出的輕松和快感,就象打完了很長很累的太極,現(xiàn)在收式,閉氣,放松一樣。師生們都有49年的感覺------解放了。
我們回顧一年來的教學,自然會有一些反思,會有一些總結(jié),會有一些經(jīng)驗,會有一些感悟,也會有一些自己認為的不想有但又沒避免的遺憾。
梳理一下思路,大致是這樣的:
一、對學生基礎(chǔ)問題的思考,語文講基礎(chǔ),基礎(chǔ)決定語文素質(zhì),基礎(chǔ)決定語文能力。可是很多學生的基礎(chǔ)知識不牢,做題只憑自己的運氣:做對了,那是運氣好,老天有眼,天助我也;做錯了,那全是咱基礎(chǔ)惹的禍,本性如此罷了。結(jié)果不少學生包括尖子生,對基礎(chǔ)知識無力改變,想改變而不知所措,或不想用功。
基礎(chǔ)問題從字詞句的角度講,就是語法和一些常識性知識,從小到大該認識的字,該會背的詩,該知道的作家及作品,該會運用的修辭,該說好的規(guī)范性語言,因種種原因沒有做好,籠統(tǒng)地都叫做基礎(chǔ)差了。
回想教高一二年級時,學生對語文的基礎(chǔ)知識是不重視的,要求背的東西不能完成,要求讀的文章不能好好讀,字詞好象那已經(jīng)是小兒科了,早在高中以前已經(jīng)學完了,見到個把生字也不覺得怪,以為是作者賣弄字詞,不必在意更提不到重視以至逐一滅之的思想高度。到了高三才知道,乖乖, 高考考的都是這啊!我好悔啊!想當初要能把他們一一降服,何至今日啊?所以,基礎(chǔ)在一二年級很不起眼,不為人重視,不以禮相待之,結(jié)果到高三就積少成多,化零為整了,成了制約自己成功的大敵。
在訓練這些專題的時候,也就暴露出學生的軟肋。這些東西如果集中起來是非??菰锏模蛛y以磨得出來的,因此不少學生和教師認為補基礎(chǔ)部分真難啊。
所以我奉勸同學們基礎(chǔ)知識不可小視,要抓緊抓好,把他們消滅在萌芽狀態(tài),以免后患,我再也不想聽見那句“早知如此,何必當初”,也不想看見某人摔頭打臉作痛不欲生狀了。
那么,基礎(chǔ)在哪兒?很簡單,它不是高不可攀遙不可及,而是能看見又摸得著的,基礎(chǔ)就在課本上。
我們一年中對基礎(chǔ)知識的復習又脫離了課本,對課本中的基本東西只借助于資料,把課本這一很好的資料放在了一邊不管不問了。所以到了高三,很多學生就在意識里無形中有了一個暗示:課本的使命已經(jīng)完成了。有人說基礎(chǔ)知識全在資料里了,要課本還有什么用?我認為這是錯誤的,資料能全等于課本嗎?資料上有課文嗎?資料上有在學習中記錄的知道信息嗎?資料上有自己已經(jīng)付出的感情投資嗎?資料上有自己早已熟知的結(jié)構(gòu)框架嗎?沒有。所以我在復習時要求我的學生把所有的語文課本都帶來,有的學生笑了,“要它何用?早沒了!早賣了!”我就會氣而不怒地說,你們“忘本”了啊!
我們雖然反復強調(diào)要學生回歸課本,可那只能是教師的一種自我心理安慰而矣,學生們根本不把這話當回事,所以落實政策是十分重要的。
事實證明,這一年的復習中,我的學生課本利用率是很高的,有的學生記不準某個知識點,就隨手取來課本來查,結(jié)果手到擒來,迎刃而解,大獲全勝。故我將此作為我的經(jīng)驗想繼續(xù)使用,以期能在今后的教學中發(fā)揮更大的作用,為我效力,為我的學生們增分。
二、作文問題。作文作為一種語文教學語文學習中的重頭戲,一直為社會界人士所觀注??墒亲魑牡挠柧殔s成了一盤沙,沒有目標,沒有規(guī)矩。如果說有的話,那我們的目標是拿高分,可是如何拿高分?只憑空喊是不行的,作文高分是要有實質(zhì)性內(nèi)容技巧性章法的,不是想拿就能拿到的。
尤其是高考作文的導向問題,作文訓練變得急功近利。過去一些常規(guī)性訓練只好作罷,致使很多學生沒有學會走呢就開始跑起來,結(jié)果不言自明矣。有人說都是高考惹得禍。又有人說,高考住哪指,我們就往哪兒打,這話不錯,可是方法有錯。高考考材料作文,高一高二就開始練材料作文:高考考話題作文,高一高二就練話題作文。這不對,這不是學生的錯,也不是高考的錯,我想還是教師引導的問題。高考作文不論怎么變,都離不開其成為文章的基本形式。那文章的基本的東西是哪些?不就是記敘文、議論文、散文或少量的說明文?不管怎么材料,無論怎樣話題,文體的形式章法還要有,還是要講究的。有人說那有的高考佳作就沒有文體形式而且得了高分甚至滿分怎么解釋?試分析哪篇文章沒有章法,哪個文章寫得不成樣子,“四不象”卻得了高分!
事實上高一的學生就開始話題了,一直寫到高三,大家都會想三年話題下來該是差不多了吧,或應(yīng)該自信得想,一定可以了??墒歉呷膶W生寫出來的作文毛病百出,與要求差距甚遠,不是話說不成,理說不清,情抒不真,就是文體概念極差,不知如何記敘如何議論如何抒情,語言的美感,思想的深刻,根本談不上,大都犯了低級幼稚病。二年或說三年的寫作訓練練到哪去了?不能不令人深思。
我還是比較懷念過去的老版教材對文章或是寫作的編排。一年級就是學記敘文體練記敘文體,二年級就是學議論文體練議論文體。三年級綜合提高。語言練習,章法訓練全都有了,學生是寫什么象什么,不會出現(xiàn)“四不象”文體。多好!那基本上是有計劃有內(nèi)容。有層次有重點。
覺得,高一二年級先把大架扎好再說,先練得個寫什么象什么,說寫記敘文就能六要素齊全,感情動人,真情流露;說寫議論文就能三要素一齊上,觀點明確,論據(jù)有力,方法多樣;說寫抒情散文就能形神兼?zhèn)?,左右開合,收放自如。練得個十八般兵器樣樣通,不精通也得能抄起來就用,然后才能打遍天下無敵手,一身是膽,不管他狼豺虎豹,全都收拾利落。
另,語言的練習也是十分重要的,好的作文是要文采的,所謂“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文章要感人靠什么?說理能服人靠什么?語言啊。一個只有骨架沒有血肉的軀體怎么能招人喜歡?很多學生的基本框架很好,就是言之無物,或詞不達意,言不及心,表現(xiàn)力不夠,不能我手寫我心,語言匱乏是也。因此我們要求學生過好語言關(guān),可從小的片斷開始練起,也可從一個詞一句話練起,借鑒他人或自出機杼,方法多多,但只要真、善、美即可。語言練好了,出口才成章,才能行得遠,才能招人喜歡,才能拿高分(我這兒又急功近利了)。
有時我們教師批改作文,改的就是語言,但學生的收獲甚微,用心不用心且不去說,但訓練不能有素,是誰之過?
今后我教學生作文應(yīng)該有自己的路了。
以上為淺薄之言,或說法有偏頗之處,還望名位前輩及師兄師姐師弟師妹們多多批評指正,不必手下留情啊。
一年的成功失敗,一年的起早貪黑,一年的要死要活,一年的嬉笑怒罵,都在后的幾天全部煙消云散了。他們解脫了,釋放了,歡呼了,雀躍了。我們當教師的也長吸一口氣,然后慢慢吐出,身上心上有說不出的輕松和快感,就象打完了很長很累的太極,現(xiàn)在收式,閉氣,放松一樣。師生們都有49年的感覺------解放了。
我們回顧一年來的教學,自然會有一些反思,會有一些總結(jié),會有一些經(jīng)驗,會有一些感悟,也會有一些自己認為的不想有但又沒避免的遺憾。
梳理一下思路,大致是這樣的:
一、對學生基礎(chǔ)問題的思考,語文講基礎(chǔ),基礎(chǔ)決定語文素質(zhì),基礎(chǔ)決定語文能力。可是很多學生的基礎(chǔ)知識不牢,做題只憑自己的運氣:做對了,那是運氣好,老天有眼,天助我也;做錯了,那全是咱基礎(chǔ)惹的禍,本性如此罷了。結(jié)果不少學生包括尖子生,對基礎(chǔ)知識無力改變,想改變而不知所措,或不想用功。
基礎(chǔ)問題從字詞句的角度講,就是語法和一些常識性知識,從小到大該認識的字,該會背的詩,該知道的作家及作品,該會運用的修辭,該說好的規(guī)范性語言,因種種原因沒有做好,籠統(tǒng)地都叫做基礎(chǔ)差了。
回想教高一二年級時,學生對語文的基礎(chǔ)知識是不重視的,要求背的東西不能完成,要求讀的文章不能好好讀,字詞好象那已經(jīng)是小兒科了,早在高中以前已經(jīng)學完了,見到個把生字也不覺得怪,以為是作者賣弄字詞,不必在意更提不到重視以至逐一滅之的思想高度。到了高三才知道,乖乖, 高考考的都是這啊!我好悔啊!想當初要能把他們一一降服,何至今日啊?所以,基礎(chǔ)在一二年級很不起眼,不為人重視,不以禮相待之,結(jié)果到高三就積少成多,化零為整了,成了制約自己成功的大敵。
在訓練這些專題的時候,也就暴露出學生的軟肋。這些東西如果集中起來是非??菰锏模蛛y以磨得出來的,因此不少學生和教師認為補基礎(chǔ)部分真難啊。
所以我奉勸同學們基礎(chǔ)知識不可小視,要抓緊抓好,把他們消滅在萌芽狀態(tài),以免后患,我再也不想聽見那句“早知如此,何必當初”,也不想看見某人摔頭打臉作痛不欲生狀了。
那么,基礎(chǔ)在哪兒?很簡單,它不是高不可攀遙不可及,而是能看見又摸得著的,基礎(chǔ)就在課本上。
我們一年中對基礎(chǔ)知識的復習又脫離了課本,對課本中的基本東西只借助于資料,把課本這一很好的資料放在了一邊不管不問了。所以到了高三,很多學生就在意識里無形中有了一個暗示:課本的使命已經(jīng)完成了。有人說基礎(chǔ)知識全在資料里了,要課本還有什么用?我認為這是錯誤的,資料能全等于課本嗎?資料上有課文嗎?資料上有在學習中記錄的知道信息嗎?資料上有自己已經(jīng)付出的感情投資嗎?資料上有自己早已熟知的結(jié)構(gòu)框架嗎?沒有。所以我在復習時要求我的學生把所有的語文課本都帶來,有的學生笑了,“要它何用?早沒了!早賣了!”我就會氣而不怒地說,你們“忘本”了啊!
我們雖然反復強調(diào)要學生回歸課本,可那只能是教師的一種自我心理安慰而矣,學生們根本不把這話當回事,所以落實政策是十分重要的。
事實證明,這一年的復習中,我的學生課本利用率是很高的,有的學生記不準某個知識點,就隨手取來課本來查,結(jié)果手到擒來,迎刃而解,大獲全勝。故我將此作為我的經(jīng)驗想繼續(xù)使用,以期能在今后的教學中發(fā)揮更大的作用,為我效力,為我的學生們增分。
二、作文問題。作文作為一種語文教學語文學習中的重頭戲,一直為社會界人士所觀注??墒亲魑牡挠柧殔s成了一盤沙,沒有目標,沒有規(guī)矩。如果說有的話,那我們的目標是拿高分,可是如何拿高分?只憑空喊是不行的,作文高分是要有實質(zhì)性內(nèi)容技巧性章法的,不是想拿就能拿到的。
尤其是高考作文的導向問題,作文訓練變得急功近利。過去一些常規(guī)性訓練只好作罷,致使很多學生沒有學會走呢就開始跑起來,結(jié)果不言自明矣。有人說都是高考惹得禍。又有人說,高考住哪指,我們就往哪兒打,這話不錯,可是方法有錯。高考考材料作文,高一高二就開始練材料作文:高考考話題作文,高一高二就練話題作文。這不對,這不是學生的錯,也不是高考的錯,我想還是教師引導的問題。高考作文不論怎么變,都離不開其成為文章的基本形式。那文章的基本的東西是哪些?不就是記敘文、議論文、散文或少量的說明文?不管怎么材料,無論怎樣話題,文體的形式章法還要有,還是要講究的。有人說那有的高考佳作就沒有文體形式而且得了高分甚至滿分怎么解釋?試分析哪篇文章沒有章法,哪個文章寫得不成樣子,“四不象”卻得了高分!
事實上高一的學生就開始話題了,一直寫到高三,大家都會想三年話題下來該是差不多了吧,或應(yīng)該自信得想,一定可以了??墒歉呷膶W生寫出來的作文毛病百出,與要求差距甚遠,不是話說不成,理說不清,情抒不真,就是文體概念極差,不知如何記敘如何議論如何抒情,語言的美感,思想的深刻,根本談不上,大都犯了低級幼稚病。二年或說三年的寫作訓練練到哪去了?不能不令人深思。
我還是比較懷念過去的老版教材對文章或是寫作的編排。一年級就是學記敘文體練記敘文體,二年級就是學議論文體練議論文體。三年級綜合提高。語言練習,章法訓練全都有了,學生是寫什么象什么,不會出現(xiàn)“四不象”文體。多好!那基本上是有計劃有內(nèi)容。有層次有重點。
覺得,高一二年級先把大架扎好再說,先練得個寫什么象什么,說寫記敘文就能六要素齊全,感情動人,真情流露;說寫議論文就能三要素一齊上,觀點明確,論據(jù)有力,方法多樣;說寫抒情散文就能形神兼?zhèn)?,左右開合,收放自如。練得個十八般兵器樣樣通,不精通也得能抄起來就用,然后才能打遍天下無敵手,一身是膽,不管他狼豺虎豹,全都收拾利落。
另,語言的練習也是十分重要的,好的作文是要文采的,所謂“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文章要感人靠什么?說理能服人靠什么?語言啊。一個只有骨架沒有血肉的軀體怎么能招人喜歡?很多學生的基本框架很好,就是言之無物,或詞不達意,言不及心,表現(xiàn)力不夠,不能我手寫我心,語言匱乏是也。因此我們要求學生過好語言關(guān),可從小的片斷開始練起,也可從一個詞一句話練起,借鑒他人或自出機杼,方法多多,但只要真、善、美即可。語言練好了,出口才成章,才能行得遠,才能招人喜歡,才能拿高分(我這兒又急功近利了)。
有時我們教師批改作文,改的就是語言,但學生的收獲甚微,用心不用心且不去說,但訓練不能有素,是誰之過?
今后我教學生作文應(yīng)該有自己的路了。
以上為淺薄之言,或說法有偏頗之處,還望名位前輩及師兄師姐師弟師妹們多多批評指正,不必手下留情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