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考試歷年試題解析:刑事法(三)e

字號:

(2006年)
    甲乙共謀教訓其共同的仇人丙。由于乙對丙有奪妻之恨,暗藏殺丙之心,但未將此意告訴甲。某日,甲、乙二人共同去丙處。為確保萬無一失,甲、乙以入室盜竊為由邀請不知情的丁在樓下望風。進人丙的房間后,甲、乙同時對丙拳打腳踢,致丙受傷死亡。甲、乙二人旋即逃離現(xiàn)場。在逃離現(xiàn)場前甲在乙不知情的情況下從丙家的箱子里拿走人民幣5萬元。出門后,甲背著乙向丁謊稱從丙家竊取現(xiàn)金3萬元,分給丁1萬元,然后一起潛逃。潛逃期間,甲竊得一張信用卡,向乙謊稱該卡是從街上撿的,讓乙到銀行柜臺出了信用卡中的3萬元現(xiàn)金。犯罪所得財物揮霍一空后,丁因生活無著,向公安機關投案,交待了自己和甲共同盜竊的事實,但隱瞞了事后知道的甲、乙致丙死亡的事實。請回答96-100題。
    96.就被害人丙的死亡而言,下列對甲、乙所應成立犯罪的何種判斷是錯誤的?
    A.甲、乙均成立故意殺人(既遂)罪,屬于共同犯罪
    B.甲、乙均成立故意傷害(致人死亡)罪,屬于共同犯罪
    C.甲成立故意傷害(致人死亡)罪,乙成立故意殺人(既遂)罪,不屬于共同犯罪
    D.甲成立故意傷害(致人死亡)罪,乙成立故意殺人(既遂)罪,在故意傷害罪的范圍內成立共同犯罪
    答案及解析:ABC 根據(jù)《刑法》第25條第1款的規(guī)定,共同犯罪是指2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因此成立共同犯罪要求共犯之間有犯罪的意思聯(lián)絡,而根據(jù)《刑法》第25條第2款的規(guī)定,2人以上共同過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論處;應當負刑事責任的,按照他們所犯的罪分別處罰。本案中甲、乙二人共謀"教訓"丙,甲只有傷害的故意,而乙卻暗藏殺心,根據(jù)主客觀相統(tǒng)一的原則,甲成立故意傷害(致人死亡)罪,乙成立故意殺人(既遂)罪,在故意傷害罪的范圍內成立共同犯罪。根據(jù)共犯理論中的實行過限也能得出相同的答案。故選項ABC判斷是錯誤的,為本題應選答案。
    97.就被害人丙死亡這一情節(jié),下列對與丁有關行為的何種判斷是錯誤的?
    A.丁成立故意殺人罪的共犯
    B.丁成立故意傷害罪的共犯
    C.甲丁成立搶劫罪(致人死亡)的共犯
    D.丁對丙的死亡不承擔刑事責任
    答案及解析:ABC 丁主觀上只有對丙實施盜竊的主觀故意,沒有傷害、殺害丙的故意或者過失。丁也沒有參與甲、乙傷害丙的犯罪過程當中。因此丁只能在盜竊罪的范圍內才能構成共犯,而對于丙的死亡這一情節(jié),丁屬于被誘騙而實施了望風這一行為。根據(jù)主客觀相統(tǒng)一原則,丁對丙的死亡不承擔刑事責任。
    98.對于甲從丙家的箱子里拿走人民幣5萬元,丁望風并分得贓物這一情節(jié),下列何種判斷是正確的?
    A.對甲應定搶劫罪、對丁應定盜竊罪
    B.對甲、丁的行為應定盜竊罪
    C.甲、丁都應對5萬元承擔刑事責任
    D.甲對5萬元承擔刑事責任,丁只對3萬元承擔刑事責任
    答案及解析:BC 甲與丁均具有盜竊的共同故意,是共同構成盜竊罪的前提。由于甲是在丙受傷死亡后從丙家的箱子里拿走人民幣5萬元的,因此,根據(jù)《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搶劫、搶奪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第8條的規(guī)定,在被害人失去知覺或者沒有發(fā)覺的情形下,以及實施故意殺人犯罪行為之后,臨時起意拿走他人財物的,應以此前所實施的具體犯罪與盜竊罪實行數(shù)罪并罰,因此甲應成立盜竊罪,而非搶劫罪,故選項A不正確、選項B正確。另外,根據(jù)《人民法院關于審理盜竊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7條第(三)項的規(guī)定,對共同犯罪中的從犯,應當按照其所參與的共同盜竊的數(shù)額確定量刑幅度,并依照《刑法》第27條第2款的規(guī)定,從輕、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本案中丁在其與甲實施共同盜竊中起次要作用,屬于從犯,應當按照其參與實施的共同盜竊5萬元承擔刑事責任,而不是甲所稱的3萬元。故選項C正確,選項D不正確。綜上,本題答案為BC。
    99.對于甲、乙盜竊和使用信用卡的行為,下列何種判斷是錯誤的?
    A.甲、乙構成盜竊罪的共同犯罪
    B.甲、乙構成信用卡詐騙罪的共同犯罪
    C.甲構成盜竊罪,乙構成信用卡詐騙罪
    D.甲構成盜竊罪,乙構成詐騙罪
    答案及解析:ABD 根據(jù)《刑法》第l96條規(guī)定,有下列情形之一,進行信用卡詐騙活動,數(shù)額較大的,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處2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罰金;數(shù)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jié)的,處5年以上15年以下有期徒刊,并處5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罰金;數(shù)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jié)的,處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并處5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罰金或者沒收財產:(一)使用偽造的信用卡,或者使用以虛假的身份證明騙領的信用卡的;(二)使用作廢的信用卡的;〔三)冒用他人信用卡的;(四)惡意透支的。前款所稱惡意透支,是指持卡人以非法占有為目的,超過規(guī)定限額或者規(guī)定期限透支,并且經(jīng)發(fā)卡銀行催收后仍不歸還的行為。盜竊信用卡并使用的,依照《刑法》第264條的規(guī)定定罪處罰。本題中,甲盜竊信用卡指使乙使用的行為,符合《刑法》第196條第3款盜竊信用卡并使用的情形。乙不知信用卡系盜竊,以為是甲撿拾而來,但其主觀上具有冒用他人的信用卡的故意,符合第196條第1款第(三)項的規(guī)定。甲構成盜竊罪,乙構成信用卡詐騙罪。故只有選項C的判斷是正確的,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BD。
    100.對于丁的投案行為,下列何種判斷是正確的?
    A.丁雖然投案,但隱瞞了甲、乙致丙死亡的事實,因而不構成自首
    B.丁雖然隱瞞了甲、乙致丙死亡的事實,但交待了本人與甲共同犯罪的事實,因而構成自首
    C.丁構成自首且揭發(fā)甲與自己共同犯罪的行為成立立功
    D.丁構成坦白但揭發(fā)甲與自己共同犯罪的行為成立立功
    答案及解析:B 根據(jù)《人民法院關于處理自首和立功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條(二)規(guī)定,共同犯罪案件中的犯罪嫌疑人,除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還應當供述所知的同案犯,主犯則應當供述所知其他同案犯的共同犯罪事實,才能認定為自首。該解釋第5條規(guī)定,根據(jù)《刑法》第68條第1款的規(guī)定,犯罪分子到案后有檢舉、揭發(fā)他人犯罪行為,包括共同犯罪案件中的犯罪分子揭發(fā)同案犯共同犯罪以外的其他犯罪,經(jīng)查證屬實;提供偵破其他案件的重要線索,經(jīng)查證屬實;阻止他人犯罪活動;協(xié)助司法機關抓捕其他犯罪嫌疑人(包括同案犯);具有其他有利于國家和社會的突出表現(xiàn)的,應當認定為有立功表現(xiàn)。
    丁屬于共同犯罪中的從犯,到案后能如實供訴自己和甲的共同犯罪事實,成立自首,但不成立立功。
    丁隱瞞了事后知道的甲、乙致丙死亡的事實屬于知情不舉,不影響自首的成立。B的判斷是正確的,故選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