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年自考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復習資料第四章

字號:

第四章 開天辟地的大事變
    本章重點
    1、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與俄國十月革命對中國的影響。
    2、新文化運動及其意義。
    3、五四運動及其意義。
    4、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的歷史特點和意義
    5、第一次國合作的形成、成果及其失敗的原因
    本章提示
    理解為什么中國歷史和人民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chǎn)黨。
    一、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與俄國十月革命后的世界
    1、歐洲衰落,美、日崛起,歐洲主宰世界的局面從此宣告結束。、
    2、戰(zhàn)爭引發(fā)一系列革命。
    3、亞非拉人民開始進行反對帝國主義的民族解放運動。
    4、帝國主義開成了重新分割世界、維護戰(zhàn)勝國利益和維護戰(zhàn)后和平的新秩序。
    二、新文化運動與思想解放的潮流
    (一)新文化運動及其意義
    1915年9月,陳獨秀在上海創(chuàng)辦《青年》雜志(后改名為《新青年》),成為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標志。
    內(nèi)容:
    1、提倡新道德,批判舊道德;
    2、提倡科學,反對迷信;
    3、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
    意義:
    1、是資產(chǎn)階級了主主義的新文化同封建主義舊文化的斗爭;
    2、它大力宣傳了民主和科學,啟發(fā)了人們的理智和民主主義覺悟;
    3、為以五四運動為開端的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創(chuàng)造了思想文化上的條件。
    (二)五四以前新文化運動的局限
    1、倡導者沒有揭示封建專制主義得以存在的社會根源;把資產(chǎn)階級共和國方案失敗的根本原因歸之于思想文化,是錯誤的。
    2、他們把改造國民性置優(yōu)先地位,但是又脫離改造產(chǎn)生封建思想的社會環(huán)境的革命實踐,沒有把運動普及到工農(nóng)群眾中去,僅僅依靠少數(shù)人的吶喊,其目標就難以實現(xiàn)。
    3、他們中不少人在思想方法上存在絕對肯定或絕對否定的形式主義偏向。
    (三)俄國十月革命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1、啟示:經(jīng)濟文化落后的國家也可以用社會主義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
    2、推動了社會主義思想在中國的傳播。
    3、工人和士兵的廣泛發(fā)動并由此贏得勝利的事實,昭示中國先進分子以新的方法開展革命。
    三、 五四運動: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一)五四運動的爆發(fā)
    1、新的時代條件;
    2、新的社會力量的成長;
    3、新文化運動掀起的思想解放潮流的推動,這五四運動準備了最初的群眾基礎和骨干力量。
    4、直接導火線,是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
    (二)歷史特點和歷史意義
    1、五四運動是中國近代一次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表現(xiàn)了反帝反封建的徹底性。
    2、五四運動廣泛在動員和組織和群眾,是一場真正的群眾性的革命運動。
    3、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chǎn)黨的成立作了思想和干部上的準備。
    4、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開端。
    四、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思想運動
    (一)早期馬克思主義者的隊伍
    1、五四運動前的新文化運動的精神領袖,其代表中李大釗、陳獨秀。
    2、五四運動中的左翼骨干,其代表中毛澤東、楊匏安、蔡和森、周恩來等。
    3、一部分原中國同盟會會員、辛亥革命時期的活動家,經(jīng)董必武、吳玉章、林伯渠等為代表。
    (二)早期馬克思主義思想運動及其歷史特點
    表現(xiàn):
    1、馬克思主義菱的翻譯和出版;
    2、學習、研究和宣傳馬克思主義的社團紛紛涌現(xiàn);
    3、大量進步刊物的創(chuàng)辦。
    特點:
    1、重視對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學習,明確地同第二國際的社會民主主義劃清界線。
    2、注意從中國的實際出發(fā),學習、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
    3、開始提出知識分子應當同勞動群眾相結合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