鏈球菌DNA可致銀屑病發(fā)病

字號:

上海瑞金醫(yī)院鄭捷等研究證實,鏈球菌DNA成分可能導致銀屑病發(fā)病,其研究論文《鏈球菌抗原中的細菌DNA成分增強尋常型銀屑病患者外周血單核細胞(PBMC)的增殖和活化》于2009年7月16日在線發(fā)表在《皮膚病學研究》(J Investigat Dermatol)上。
    鄭捷等通過研究鏈球菌DNA對于銀屑病患者免疫細胞增殖、活化以及各種細胞因子分泌水平變化的影響后發(fā)現(xiàn),與健康人群相比,銀屑病患者PBMC經(jīng)過鏈球菌抗原(SA)刺激后,具有更強的增殖反應能力。研究者使用DNA酶-I去除鏈球菌抗原中的核酸成分后獲得去除核酸成分的鏈球菌抗原(non-NASA)。用non-NASA刺激患者PBMC后的增殖效應顯著低于SA刺激組。
    此外,non-NASA與SA刺激相比,T細胞(包括表達皮膚歸巢淋巴細胞相關抗原的T細胞)表達CD69水平和PBMC分泌α干擾素(IFN-α)水平顯著降低。而對于non-NASA刺激引起的患者T細胞活化水平和IFN-α分泌量下降,如果在其刺激中同時加入人工合成的CpG-A,則可以恢復到單獨SA刺激水平,CpG-A的作用正是模擬了鏈球菌的DNA成分。
    二組刺激相比,B細胞表面活化標志CD86表達水平和γ干擾素(IFN-γ)、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分泌量并沒有明顯改變;但在刺激同時加入人工合成的CpG-B后CD86的表達水平顯著升高。
    該研究通過揭示鏈球菌抗原(尤其是鏈球菌DNA)的生物學功能,發(fā)現(xiàn)non-NASA相比SA可顯著降低銀屑病患者PBMC增殖和T細胞活化,提示鏈球菌DNA可輔助活化致病性T細胞,誘導銀屑病的發(fā)生與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