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性房地產(chǎn)計量模式的轉(zhuǎn)換

字號:

投資性房地產(chǎn)計量模式的轉(zhuǎn)換
    [經(jīng)典例題]
     2006年12月,甲企業(yè)將一棟建造完工的寫字樓對外出租,采用成本模式進行后續(xù)計量。至2008年1月1日,該辦公樓的原價為9000萬,預計使用年限30年,采用年限平均法折舊,已計提折舊300萬(同稅法折舊),已計提減值準備200萬。2008年1月1日,甲企業(yè)決定采用公允價值對出租的辦公樓進行后續(xù)計量,該辦公樓2008年1月1日的公允價值為8800萬元,該企業(yè)按凈利的10%計提盈余公積,適用的所得稅稅率為25%。2008年12月31日,該辦公樓的公允價值為8300萬,假定2008年1月1日前無法取得該辦公樓的公允價值。
    要求:(1) 編制甲企業(yè)2008年1月1日會計政策變更的會計分錄。
     (2) 編制2008年12月31日投資性房地產(chǎn)公允價值變動及遞延所得稅的會計分錄。
    [例題答案]
     2008.1.1
    借:投資性房地產(chǎn)——成本 8800
     投資性房地產(chǎn)累計折舊 300
     投資性房地產(chǎn)減值準備 200
     貸:投資性房地產(chǎn) 9000
     盈余公積 30
     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270
    借:盈余公積 7.5
     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67.5
     貸:遞延所得稅資產(chǎn) 50 (因之前發(fā)生減值200,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chǎn)50,所以應先轉(zhuǎn)回)
    遞延所得稅負債 25(賬面價值為8800萬元,計稅基礎為9000-300=8700萬元,應確認遞延所得稅負債(8800-8700)×25%=25萬元。)
    2008.12.31
    折舊形成的差異,應確認遞延所得稅負債
    借:所得稅費用 75 (300*25%)
     貸:遞延所得稅負債 75
    公允價值下降,應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chǎn)
    借:公允價值變動損益 500
     貸:投資性房地產(chǎn)——公允價值變動 500
    借:遞延所得稅資產(chǎn) 25
    遞延所得稅負債 100
     貸:所得稅費用 125 (500*25%)
    [例題總結(jié)與延伸]
    如果2008年1月1日該投資性房地產(chǎn)的公允價值為8000萬元,到2008年12月31日,該資產(chǎn)公允價值為8100萬元,該如何處理?
    (1)借:投資性房地產(chǎn)——成本 8000
     投資性房地產(chǎn)累計折舊 300
     投資性房地產(chǎn)減值準備 200
     盈余公積 50
     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450
     貸:投資性房地產(chǎn) 9000
    借:遞延所得稅資產(chǎn) 125 (500*25%)
     貸:盈余公積 12.5
     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112.5
    注:投資性房地產(chǎn)的賬面價值8000萬元和計稅基礎8700萬元之間形成可抵扣暫時性差異,同時投資性房地產(chǎn)減值準備結(jié)轉(zhuǎn),要轉(zhuǎn)回原來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資產(chǎn),兩者綜合考慮應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chǎn)500×25%=125(萬元)
    (2)由于稅法仍然計提折舊,所以應該確認為遞延所得稅負債,但之前確認了遞延所得稅資產(chǎn),所以應先轉(zhuǎn)回。
    借:所得稅費用 75
     貸:遞延所得稅資產(chǎn) 75
    公允價值上升時:
    借:投資性房地產(chǎn)——公允價值變動 100
     貸:公允價值變動損益 100
    借:所得稅費用 25 (100*25%)
     貸:遞延所得稅資產(chǎn) 25
    [知識點理解與總結(jié)]
    1、首先需要注意的是核算方法只能夠由成本模式轉(zhuǎn)換為公允價值模式,而公允價值模式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chǎn)不能轉(zhuǎn)換為成本模式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chǎn)。
    2、成本模式轉(zhuǎn)換為公允價值模式的處理。會計上是作為政策變更處理的,也就是對于轉(zhuǎn)換的時候公允價值和賬面價值的差額要調(diào)整期初的留存收益,即調(diào)整盈余公積和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3、計量模式轉(zhuǎn)換后遞延所得稅的處理。
    (1)一方面,會計上雖然不計算折舊了,但是稅法上還是需要計算折舊的,那么在每年底都需要確認遞延所得稅。會計上不計算折舊,稅法上要求扣除,那么這里形成的是應納稅暫時性差異,需要確認遞延所得稅負債。另一方面,稅務處理中,不確認投資性房地產(chǎn)的公允價值變動,因此會導致投資性房地產(chǎn)的賬面價值與計稅基礎之間產(chǎn)生暫時性差異;因此,應對會計處理中確認的公允價值變動損益進行納稅調(diào)整。
    如果投資性房地產(chǎn)的公允價值下降的:
    借:公允價值變動損益
     貸:投資性房地產(chǎn)-公允價值變動
    借:遞延所得稅資產(chǎn)
     貸:所得稅費用
    如果是公允價值上升的相應要確認遞延所得稅負債。
    (2)遞延所得稅的轉(zhuǎn)回和繼續(xù)確認。在成本計量模式下發(fā)生了減值,則需要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chǎn)。計量模式轉(zhuǎn)換后,如果公允價值大于原賬面價值,應先將已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資產(chǎn)轉(zhuǎn)回,不足的確認遞延所得稅負債;如果公允價值小于原賬面價值,則應繼續(xù)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chǎn)。
    [易錯點]
    遞延所得稅的轉(zhuǎn)回。
    [錯題舉例]
    甲公司對投資性房地產(chǎn)一直采用成本模式進行后續(xù)計量。2008年1月1日,由于房地產(chǎn)交易市場的成熟,已滿足采用公允價值模式進行計量的條件,甲公司決定對投資性房地產(chǎn)從成本模式轉(zhuǎn)換為公允價值模式計量,甲公司的投資性房地產(chǎn)為一出租的辦公樓,該大樓原價5 000萬元,已計提折舊2000萬元(同稅法折舊),計提減值準備200萬元,當日該大樓的公允價值為5 800萬元,甲公司的所得稅稅率為25%,采用資產(chǎn)負債表債務法來核算。甲公司按凈利潤的10%計提盈余公積。甲公司因該項投資性房地產(chǎn)從成本模式轉(zhuǎn)換為公允價值模式計量對未分配利潤的影響為( )萬元。
     A.2025    B. 2250       C. 2700    D.3000
     【答案】A
    【解析】甲公司因該項投資性房地產(chǎn)從成本模式轉(zhuǎn)換為公允價值模式計量對未分配利潤的影響額=[5800-(5000-2000-200)]×(1-25%)×(1-10%)=2025 (萬元)
    借:投資性房地產(chǎn)——成本 5800
      投資性房地產(chǎn)累計折舊 2000
     投資性房地產(chǎn)減值準備 200
     貸:投資性房地產(chǎn) 5000
     盈余公積 300
     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2700
    借:盈余公積 75
      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675
     貸:遞延所得稅資產(chǎn) 50(成本模式下,發(fā)生減值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資產(chǎn)應先轉(zhuǎn)回)
     遞延所得稅負債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