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雅思詞匯學習:"霧霾"的英譯

字號:

為了幫助考生復習雅思考試,全面的了解雅思考試的相關重點,特編輯匯總了2017年雅思詞匯學習:"霧霾"的英譯,希望對您參加本次考試有所幫助!
    自從2012年底以來,一種叫做“霧霾”的天氣席卷中國,引起人們對這一污染性天氣的重視,“霧霾”一詞儼然成為近年來的關鍵詞。隨著“霧霾”一詞的出現,對該詞的英譯也開始大量涌現,一時之間各種譯法紛繁復雜。本文通過查找各類媒體和網絡資料,對各種譯法進行分析。并重點對“haze”、“smog”兩種英譯從字典里的解釋、詞語形成的歷史和主要媒體的使用三個方面進行比較,以求找到更接近“霧霾”含義的準確翻譯。
    【關鍵詞】
    霧霾;英譯;辨析
    一、“霧霾”的中文含義
    自從2012年年底以來,一種叫“霧霾”的天氣逐漸肆掠中國。從最初的以北京為代表的北方地方,一直擴散到上海、南京等南方地區(qū)?!办F霾”所到之處,大霧鎖城,空氣質量差,誘發(fā)各種呼吸道疾病,當真是為禍人間,讓人叫苦不迭。因為“霧霾”的日益嚴重,引起了國家和人民的高度重視,2014年1月4日,國家減災辦、民政部首次將危害健康的霧霾天氣納入2013年自然災情進行通報。隨著“霧霾”一詞的出現,對該詞語的英譯也開始大量涌現。網絡和雜志報紙中就有多種譯法,諸如:wumai、smoke、fog、haze、smog,及其相關組合等,各種譯法五花八門。面對紛繁復雜的英譯,哪一種才是準確、“名副其實”的表達呢?要解決這一問題,了解“霧霾”一詞的真正含義非常重要。“霧霾”就是大霧嗎?和之前的大霧天氣有什么區(qū)別?霾又是什么?公眾對“霧霾”一詞多有疑惑和誤解。
    “霧霾”,顧名思義,就是“霧”和“霾”的統(tǒng)稱。通過查詢有關字典,發(fā)現“霧霾”一詞因為在中國出現的較晚,屬于比較新的詞,很多字典還未予以收錄。我們不妨先看看字典中對“霧”和“霾”的解釋,“霧”:近地氣層中視成障礙的天氣現象。由距離小于1000米所致。形成途徑有(1)空氣溫度下降,使其中水汽飽和后凝成,如輻射霧、平流霧和平流輻射霧等;(2)空氣中水汽增多,使其達到飽和后凝成,如蒸汽霧;(3)空氣中吸濕性懸浮質粒過多,造成飽和水汽壓降低,使原未飽和空氣變成飽和空氣后,水汽在懸浮質粒上凝成,如工廠排放吸濕微粒而成的工業(yè)霧沿海地區(qū)波浪使海鹽微粒散發(fā)并懸浮低空吸濕而成的霧等。上述三種途徑綜合作用也能成霧。霧對水、陸、空交通有不利的影響;“霾”:大量肉眼無法分辨的微粒懸浮空中,使大氣呈混濁狀態(tài)的一種天氣現象。微粒包括細微煙粒、塵粒和鹽粒。在以天空為背景時,呈微黃色或橘紅色;在以物體為背景時,呈淺藍色。出現時水平能見度小于10千米。有干霾和濕霾之分。前者的相對濕度一般小于60%;后者的相對濕度大于70%?!对?邶風.終風》:“終風且霾?!泵珎鳎骸蚌?,雨土也”。通過《辭?!返慕忉屛覀兛梢钥吹健办F”和“霾”是不同的兩種天氣現象,“霧”是由水汽飽和凝成,“霾”是微粒懸浮于空中,而且“霧”的相對濕度通常比“霾”大。百度百科對“霧霾”的解釋是:大氣中各種懸浮顆粒物含量超標的籠統(tǒng)表述,尤其是PM2.5(空氣動力學當量直徑小于等于2.5微米的顆粒物)被認為是造成霧霾天氣的“元兇”。高密度人口的經濟及社會活動必然會排放大量細顆粒物,一旦排放超過大氣循環(huán)能力和承載度,細顆粒物濃度將持續(xù)積聚,此時如果受靜穩(wěn)天氣等影響,極易出現大范圍霧霾。霧霾的源頭多種多樣,比如汽車尾氣、工業(yè)排放、建筑揚塵、垃圾焚燒,甚至火山噴發(fā)等。由此可見這里“霧霾”強調的是特定氣候條件與人類活動相互作用的結果,主要形成原因是人類的各種社會經濟活動。
    二、“霧霾”英譯之辨析
    在簡單了解“霧霾”的定義、形成和源頭后,我們才能更好的英譯“霧霾”這一術語。通過查詢網絡和報紙,發(fā)現對“霧霾”英譯的比較多的是:wumai、smoke、fog、haze、smog。其中直接根據漢語拼音翻譯成“wumai”,因為“霧霾”天氣并不是中國特有的,很多諸如美國、英國等國家之前都有出現過,所以并不合適?!皊moke”的意思是:the grey,white or black gas that is produced by something burning,強調的是燃燒引起的煙塵,而“fog”指的是:a thick cloud of very small drops of water in the air close to the land or sea,that is difficult to see through,顯然指的是漢語中的“霧”。因此“smoke”和“fog”作為“霧霾”的英譯顯然過于片面,不夠準確,不符合術語翻譯的規(guī)范?!癶aze”和“smog”是各種媒體中使用比較多的兩種英譯,下面我們重點分析“haze”和“smog”這兩個詞,看哪一種是“霧霾”的更準確英譯。
    (一)從字典里的解釋來看
    根據《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haze”:air that is difficult to see through because it contains very small drops of water,especially caused by hot weather;air containing something that makes it difficult to see through it;“smog”: a form of air pollution that is or looks like a mixture of smoke and fog,especially in cities。《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中“haze”著重的是空氣中含有某些物質導致看不清,對“smog”著重的是煙和霧的混合物,多發(fā)生于城市中,是一種空氣污染?!癶aze”包含的范圍比“smog”大。維基百科對“haze”的解釋中提到“Whereas haze often is thought of as a phenomenon of dry air,mist formation is a phenomenon of humid air. However,haze particles may act as condensation nuclei for the subsequent formation of mist droplets;such forms of haze are known as “wet haze.” Wet haze tends to be primarily a warmseason phenomenon. Large areas of haze covering many thousands of kilometers may be produced under favorable conditions each summer”,由此可見“haze”干濕之分,且會發(fā)生于夏天。對“smog”的解釋提到: This kind of smog is caused by the burning of large amounts of coal within a city; this smog contains soot particulates from smoke,sulfur dioxide and other components. Modern smog is a type of air pollution derived from vehicular emission from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nd industrial fumes. It is usually highly toxic to humans and can cause severe sickness,shortened life or death.由此可見“smog”與煤炭大范圍使用燃燒有關,而且現在多形成于汽車尾氣和工業(yè)污染排放,具有毒性,對人體危害較大。綜合《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和維基百科對這兩個詞的解釋來看,“smog”更接近“霧霾”的意思一些。中國的霧霾天氣多發(fā)生于冬春季和大城市中,這與北方地區(qū)使用供暖系統(tǒng)以及大城市經濟發(fā)達,汽車尾氣、工業(yè)排放、建筑揚塵、垃圾焚燒等現象普遍有著緊密關系。而且霧霾不僅影響視力和心情,還容易引發(fā)呼吸道疾病?! ?二)從詞語形成的歷史來看
    根據《牛津英語大詞典》,“haze”最早出現在1706年,它當時的意思是“濃霧”。在1755年約翰遜博士編寫的《英語大詞典》中也收錄了“haze”一詞,解釋為“fog;mist”。“Haze”通常與thick、dense等形容詞連用,表示較為嚴重的霧霾。相較于“haze”,“smog”則出現晚的多。美國韋氏詞典給出的首現年份是1884年,英國《柯林斯英語詞典》給出的時間是20世紀,《牛津英語大詞典》中的首現年份則是1905年?!皊mog”其實是個合成詞,由smoke和fog構成,首創(chuàng)者是一名叫做德沃的醫(yī)生。他在一篇題為“Fog and Smoke”的會議論文中使用了smog一詞,后來倫敦的一份報紙引用了他的話,由此smog作為描述當時倫敦大霧的詞語被傳播了開來。“Smog”也可以由一些形容詞來修飾,如dense、choking(令人窒息的)、noxious(有毒的)等?,F在英語中還有photochemical smog(通常譯作“光化煙霧”或“光化學污染”)一詞,是物理化學研究領域中的熱點問題。由此可見,“haze”一詞出現較早,與第一、二次工業(yè)革命聯(lián)系緊密,其形成與當時的工業(yè)污染有關。“Smog”一詞出現于20世紀左右,與新的科技革命后人類的經濟社會活動聯(lián)系緊密,其主要形成于汽車尾氣、工業(yè)排放、建筑揚塵、垃圾焚燒等,更符合現代社會發(fā)展造成的環(huán)境污染問題。
    (三)從主要媒體的使用來看
    美國《時代周刊》在2012年12月5日以“Chinas Eastern Coast Blanketed in Toxic Haze”為標題,報道了席卷華東地區(qū)的重度霧霾。在2014年3月19日以“Traveling to China? Consider ‘Smog Insurance’”為標題,報道了中國平安保險公司推出的旅游“霧霾險”?!侗本┲芸酚⑽陌嬖?014年3月13日標題為“Premier: China Needs Tough Measures,Regulations to Fight Pollution”的文章中,將李克強總理關于霧霾問題整治的話翻譯為“To declare a war on smog doesnt mean we are declaring a war on nature. Rather,we are going to declare a war on our own inefficient and unsustainable model of growth and way of life”,“霧霾”的英譯用的是“smog”。在2014年3月17日以“War Against Smog”為標題,報道了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上相關政協(xié)委員針對霧霾的環(huán)境問題的討論和提案。《中國日報》英文版,在2013年1月12日以“Fog,haze lead to big spike in pollution levels”為標題,報道了北方的地區(qū)霧霾嚴重的問題。在2014年3月11日以“Big change needed to tackle smog”為標題,報道了我們該如何正確面對霧霾問題。通過對美國《時代周刊》、《北京周刊》、《中國日報》等主要媒體對“霧霾”英譯的選詞進行研究整理,發(fā)現在2012年底和2013年初“霧霾”天氣剛開始爆發(fā),在中國引起重視時,國內外媒體在標題中多采用“haze”作為“霧霾”的英譯,但是隨后多采用“smog”來翻譯“霧霾”,然后在文章中交替使用這兩個詞。在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以及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等重大會議,以及相關國家領導人答中外記者提問和一些新聞發(fā)布會上,也是以“smog”的英譯居多。
    三、結語
    自從2012年底以來霧霾天氣橫卷中國,從東北華北地區(qū)一直蔓延到華東等沿海地區(qū),讓“霧霾”一詞迅速成為2013年的年度關鍵詞。隨著霧霾問題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對“霧霾”一詞的英譯也是出現了很多版本,包括wumai、smoke、fog、haze、smog等??墒堑降啄囊环N英譯才是最準確和接近的呢?首先要了解“霧霾”一詞含義,在了解“霧霾”一詞的中文解釋后,結合相關英譯的英文解釋,發(fā)現前三個英譯較為不準確,重點分析后兩個英譯即“haze”和“smog”?!癶aze”和“smog”在各大報紙網絡中使用較多,百度百科對“霧霾”的英譯就是smog/haze。因而對這兩個單詞從字典里的解釋、詞語形成的歷史和主要媒體的使用三個方面進行比較。“Haze”一詞出現較早,意思上主要是指空氣中有顆粒導致看不清,顆??赡苁菬焿m、灰塵或是水汽等,而且有干濕的區(qū)分,范圍較為寬泛。“Smog”一詞出現較晚,伴隨著新的工業(yè)革命導致的環(huán)境污染而出現?!皊mog”由smoke和fog合成,顯然指的是煙和霧的混合物。先開始指的是煤炭燃燒導致的空氣污染,現在用的比較多的是指汽車尾氣、工業(yè)廢氣、建筑工地揚塵以及垃圾焚燒造成的環(huán)境問題。國內外主流媒體對“霧霾”的英譯之前是使用“haze”,之后開始更偏向于在標題中采用“smog”的翻譯,然后文章中交替使用這兩個單詞。綜合以上,“haze”使用的歷史更悠久,包含的范圍更寬泛,但是“smog”更符合現代社會發(fā)展狀況,相比較之下作為“霧霾”的英譯更貼切一些。不過在有關霧霾的報道中,還是可以交替使用這兩個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