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公務用車改革工作匯報材料篇一
最新發(fā)布的中央和國家機關公務用車制度改革方案,取消一般公務用車,普通公務出行由公務人員自行選擇,實行社會化提供并適度發(fā)放交通補貼,中央和國家機關補貼標準為司局級每人每月1300元、處級800元、科級及以下500元,地方補貼標準一般地區(qū)不得高于130%。對于這一政策,你怎么看?
【理論剖析】
這一政策標志著我國的公務用車制度改革全面啟動,將我國的公車改革推向另一個高度。第一,這一政策有利于黨風廉政建設。當前,車輪上的浪費日益嚴重,打著正常公務用車的旗號,公車私用、濫用。而這一政策的出臺,有利于有效解決社會高度關注的車輪上的鋪張浪費這樣一個問題;第二,有利于節(jié)約政府開支,降低行政成本。現(xiàn)在在我們的三公經(jīng)費中,公車的購置和維護費用所占比例很大,而我們打造廉潔政府、縮減三公經(jīng)費,首先應該做的就是公務用車的改革;第三,有利于資源的合理配置,同時推進公務用車制度改革對各項改革的深化也有積極意義。因為公務用車制度改革社會關注度高、難度大,如果這項改革搞好對其他改革的推進將會產(chǎn)生積極的促進作用?!?BR> 而此次公務交通補貼標準的確是綜合考慮了公務出行成本、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公務出行次數(shù)等多重因素,目的是保障基本公務出行需求。這種補貼是一種改革性補貼,它是公務用車保障方式的一種轉(zhuǎn)換。
車輛的處置在改革中是一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取消的公務車去哪兒,這個問題不容忽視,要采取公開拍賣方式公開處置,防止甩賣和賤賣現(xiàn)象,避免國有資產(chǎn)流失,處置收益上繳財政。要遵循公平公開公正的原則去制定公車處置的相關制度,防止處置環(huán)節(jié)產(chǎn)生另一種腐敗,而造成浪費。
因此,這一政策為進一步深化公車改革提供了有力保障,也為社會改革提供了榜樣,各地方政府要嚴格執(zhí)行。同時,公車問題的根源及難點在于公權私用,因此,要進一步推進公車改革,必須劃清公私界限,把制度設計的重心放在對權力的約束和規(guī)范上、放在防止公權力私用和濫用上,要將公權置于公眾的監(jiān)督之下。
公務用車改革工作匯報材料篇二
公務消費問題上的腐敗問題諸如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公車私用、公款報銷私人費用等,為廣大人民群眾深惡痛絕。之所以屢禁不絕,其原因在于我國現(xiàn)行公務消費基本上仍是沿襲計劃經(jīng)濟條件下的一套管理制度。
以公務用車為例,主要是按干部一定級別和機關單位在編干部人數(shù)配車,一般一個處級單位少則幾臺,多則上十臺,有特殊公務的(如司法部門等)單位數(shù)十臺,一個廳局機關少則十多臺,多則幾十臺,不少單位不該配專車的配了,該配低檔的配了豪華或超豪華的,各級財政每年用買新車、養(yǎng)車費用用越來越高,已成為各級財政的一筆沉重的負擔。據(jù)對一些單位的調(diào)查,一部一般檔次的公車,每年的折舊費約需2萬元,維修費2萬元,油料等消耗1萬元,駕駛員工資、資金、福利等消費約1.5萬元共計6.5萬元,高檔車一般開支則在7-8萬元以上。某省某縣財政全額撥款的40余個縣直機關,共702人,每年工資總額為598萬元,現(xiàn)有公車110臺,每臺6.5萬元開支,一年耗費公款700多萬元,大大超過機關工作人員一年的工資總額;某市市委、市政府機關21個單位共120輛公車,每年消耗840萬元費用(這還不包括每年需要新購買的公車的費用在內(nèi)),超過其900余名公職人員一年800萬元的工資總額。節(jié)約幾相機關單位的公車可以救活一個中小型企業(yè)。幾乎所有車改實踐都證明,改革公車制度一般可節(jié)約原有開支1/3以上,改革力度大的可節(jié)約開支1/2以上。不僅公車上的消費成為各級財政的沉重負擔,更重要的是公車消費還成為財政支出的一個黑洞,成為滋生腐敗的溫床之一。據(jù)調(diào)查,公車私用已成為一個難以遏制的頑癥,一般一輛公車真正公用的約占1/3,其余1/3分別為干部私用,或司機私用,以致不少地方公車釣魚、公車迎親、公車旅游、公車接送子女上學,虛報公車維修費用等問題成風。
此外,公車使用上相互攀比,"吃大鍋飯",還導致超支標準規(guī)模購買公車,沒車不辦事,違規(guī)使用專車,不合理用車,以及養(yǎng)車費用居高不下和干群關系緊張等諸多問題。因此,改革公務用車制度已勢在必行。
改革的基本思路應當是:變計劃經(jīng)濟的公務用車公共消費或"吃大鍋飯"方式,為現(xiàn)現(xiàn)行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體制相適應的合理的個人消費方式。
第一種方案為按標準發(fā)放個人乘車票,節(jié)約部分可提取一定比例發(fā)給個人以鼓勵合理的節(jié)約行為,養(yǎng)車則實行成本核算費用包干。例如:湖南省長沙縣人大機關自1999年7月開始成功進行的"車改",將公務用車費用量化到人,縣人大常委會主任為2萬元/年,副主任為1.5萬元/年,其他工作人員為2000元/年不等;公務用車按一定里程或時間計算車費按章交票;因私用車按高于公務統(tǒng)一派車,對駕駛員和用車實行科學管
理。車改實行一年多,費用減少近1/3,車輛減少1/2,機關作風、干群關系大大改善,公車私用基本杜絕,工作效率也有所提高。
第二種方案為公務用車社會化、貨幣化。這種方式改革的力度更大些,即成立專門為機關服務的公務用車公司,按干部職級和工作需要發(fā)交通費,公務用車自費租車。例如長沙市雨花區(qū)檢察院的做法;該單位共有56名干警,56輛車(12輛汽車,44輛摩托車),車改前年均車耗近60萬元(還不包括每年新購車的費用),自1998的1月起實行公開拍賣公車,發(fā)入公務用車交通費,公務用車自費租車,單位不再向財政申請購買新車。改革實行兩年多,每年僅節(jié)約用車耗費就達15萬元。
隨著向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轉(zhuǎn)軌,公務用車改革的步伐必然加大,遲改不如早改,早改更利國利民。改革公務用車制度的當務之急是應掃除改革的思想障礙,走出認識上的誤區(qū)。
一是要深刻認識公務車改革對從源頭上治理"車輪下的腐敗"改進機關作風,節(jié)約財政開支,減少不必要的公車浪費的重要而深遠的社會政治和經(jīng)濟意義,增強公車改革的自覺性和緊迫感。
二是要消除所謂"群眾心理難承受"論,要大力宣傳傳車改利國利民的重大意義,進行正確的輿論導向,并可將一部分車改節(jié)約的資金建立專門基金,用于補貼生活困難的下崗職工。
公務用車改革工作匯報材料篇一
最新發(fā)布的中央和國家機關公務用車制度改革方案,取消一般公務用車,普通公務出行由公務人員自行選擇,實行社會化提供并適度發(fā)放交通補貼,中央和國家機關補貼標準為司局級每人每月1300元、處級800元、科級及以下500元,地方補貼標準一般地區(qū)不得高于130%。對于這一政策,你怎么看?
【理論剖析】
這一政策標志著我國的公務用車制度改革全面啟動,將我國的公車改革推向另一個高度。第一,這一政策有利于黨風廉政建設。當前,車輪上的浪費日益嚴重,打著正常公務用車的旗號,公車私用、濫用。而這一政策的出臺,有利于有效解決社會高度關注的車輪上的鋪張浪費這樣一個問題;第二,有利于節(jié)約政府開支,降低行政成本。現(xiàn)在在我們的三公經(jīng)費中,公車的購置和維護費用所占比例很大,而我們打造廉潔政府、縮減三公經(jīng)費,首先應該做的就是公務用車的改革;第三,有利于資源的合理配置,同時推進公務用車制度改革對各項改革的深化也有積極意義。因為公務用車制度改革社會關注度高、難度大,如果這項改革搞好對其他改革的推進將會產(chǎn)生積極的促進作用?!?BR> 而此次公務交通補貼標準的確是綜合考慮了公務出行成本、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公務出行次數(shù)等多重因素,目的是保障基本公務出行需求。這種補貼是一種改革性補貼,它是公務用車保障方式的一種轉(zhuǎn)換。
車輛的處置在改革中是一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取消的公務車去哪兒,這個問題不容忽視,要采取公開拍賣方式公開處置,防止甩賣和賤賣現(xiàn)象,避免國有資產(chǎn)流失,處置收益上繳財政。要遵循公平公開公正的原則去制定公車處置的相關制度,防止處置環(huán)節(jié)產(chǎn)生另一種腐敗,而造成浪費。
因此,這一政策為進一步深化公車改革提供了有力保障,也為社會改革提供了榜樣,各地方政府要嚴格執(zhí)行。同時,公車問題的根源及難點在于公權私用,因此,要進一步推進公車改革,必須劃清公私界限,把制度設計的重心放在對權力的約束和規(guī)范上、放在防止公權力私用和濫用上,要將公權置于公眾的監(jiān)督之下。
公務用車改革工作匯報材料篇二
公務消費問題上的腐敗問題諸如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公車私用、公款報銷私人費用等,為廣大人民群眾深惡痛絕。之所以屢禁不絕,其原因在于我國現(xiàn)行公務消費基本上仍是沿襲計劃經(jīng)濟條件下的一套管理制度。
以公務用車為例,主要是按干部一定級別和機關單位在編干部人數(shù)配車,一般一個處級單位少則幾臺,多則上十臺,有特殊公務的(如司法部門等)單位數(shù)十臺,一個廳局機關少則十多臺,多則幾十臺,不少單位不該配專車的配了,該配低檔的配了豪華或超豪華的,各級財政每年用買新車、養(yǎng)車費用用越來越高,已成為各級財政的一筆沉重的負擔。據(jù)對一些單位的調(diào)查,一部一般檔次的公車,每年的折舊費約需2萬元,維修費2萬元,油料等消耗1萬元,駕駛員工資、資金、福利等消費約1.5萬元共計6.5萬元,高檔車一般開支則在7-8萬元以上。某省某縣財政全額撥款的40余個縣直機關,共702人,每年工資總額為598萬元,現(xiàn)有公車110臺,每臺6.5萬元開支,一年耗費公款700多萬元,大大超過機關工作人員一年的工資總額;某市市委、市政府機關21個單位共120輛公車,每年消耗840萬元費用(這還不包括每年需要新購買的公車的費用在內(nèi)),超過其900余名公職人員一年800萬元的工資總額。節(jié)約幾相機關單位的公車可以救活一個中小型企業(yè)。幾乎所有車改實踐都證明,改革公車制度一般可節(jié)約原有開支1/3以上,改革力度大的可節(jié)約開支1/2以上。不僅公車上的消費成為各級財政的沉重負擔,更重要的是公車消費還成為財政支出的一個黑洞,成為滋生腐敗的溫床之一。據(jù)調(diào)查,公車私用已成為一個難以遏制的頑癥,一般一輛公車真正公用的約占1/3,其余1/3分別為干部私用,或司機私用,以致不少地方公車釣魚、公車迎親、公車旅游、公車接送子女上學,虛報公車維修費用等問題成風。
此外,公車使用上相互攀比,"吃大鍋飯",還導致超支標準規(guī)模購買公車,沒車不辦事,違規(guī)使用專車,不合理用車,以及養(yǎng)車費用居高不下和干群關系緊張等諸多問題。因此,改革公務用車制度已勢在必行。
改革的基本思路應當是:變計劃經(jīng)濟的公務用車公共消費或"吃大鍋飯"方式,為現(xiàn)現(xiàn)行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體制相適應的合理的個人消費方式。
第一種方案為按標準發(fā)放個人乘車票,節(jié)約部分可提取一定比例發(fā)給個人以鼓勵合理的節(jié)約行為,養(yǎng)車則實行成本核算費用包干。例如:湖南省長沙縣人大機關自1999年7月開始成功進行的"車改",將公務用車費用量化到人,縣人大常委會主任為2萬元/年,副主任為1.5萬元/年,其他工作人員為2000元/年不等;公務用車按一定里程或時間計算車費按章交票;因私用車按高于公務統(tǒng)一派車,對駕駛員和用車實行科學管
理。車改實行一年多,費用減少近1/3,車輛減少1/2,機關作風、干群關系大大改善,公車私用基本杜絕,工作效率也有所提高。
第二種方案為公務用車社會化、貨幣化。這種方式改革的力度更大些,即成立專門為機關服務的公務用車公司,按干部職級和工作需要發(fā)交通費,公務用車自費租車。例如長沙市雨花區(qū)檢察院的做法;該單位共有56名干警,56輛車(12輛汽車,44輛摩托車),車改前年均車耗近60萬元(還不包括每年新購車的費用),自1998的1月起實行公開拍賣公車,發(fā)入公務用車交通費,公務用車自費租車,單位不再向財政申請購買新車。改革實行兩年多,每年僅節(jié)約用車耗費就達15萬元。
隨著向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轉(zhuǎn)軌,公務用車改革的步伐必然加大,遲改不如早改,早改更利國利民。改革公務用車制度的當務之急是應掃除改革的思想障礙,走出認識上的誤區(qū)。
一是要深刻認識公務車改革對從源頭上治理"車輪下的腐敗"改進機關作風,節(jié)約財政開支,減少不必要的公車浪費的重要而深遠的社會政治和經(jīng)濟意義,增強公車改革的自覺性和緊迫感。
二是要消除所謂"群眾心理難承受"論,要大力宣傳傳車改利國利民的重大意義,進行正確的輿論導向,并可將一部分車改節(jié)約的資金建立專門基金,用于補貼生活困難的下崗職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