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年GCT考試邏輯輔導(dǎo)教材--第二章(12)

字號:

第二章與GCT-ME邏輯應(yīng)試相關(guān)的若干邏輯學(xué)知識及其在應(yīng)試中的正確運(yùn)用
    五、同一律、不矛盾律和排中律的基本知識及其運(yùn)用
     1.同一律及其邏輯要求
     同一律的內(nèi)容是:在同一正確思維過程中,每一思想與自身同一。
     同一律有三條邏輯要求。
     第一,在同一思維過程中,概念必須保持同一。
     違反這一要求的邏輯錯誤,稱為“混淆概念”或“偷換概念”。例如:
     世間萬物中,人是第一個可寶貴的。
     我是人。
     --------------------------------------
     因此,我是世間萬物中第一個可寶貴的。
     在這個推理中,兩個前提中的“人”不是同一概念。第一個“人”是集合概念,第二個“人”是非集合概念,因此,犯了“混淆概念”或“偷換概念”的錯誤。
     第二,在同一思維過程中,論題必須保持同一。
     違反這一要求的邏輯錯誤,稱為“轉(zhuǎn)移論題”或“偷換論題”。
     第三,同一思維過程中,保持語境自身的同一。(北京安通學(xué)校提供)
     違反這一要求的邏輯錯誤,稱為“混淆或偷換語境”。
     在日常思維中,任何思想斷定都有特定的具體背景,這種特定背景,稱為“語境”,也叫作“上下文”。對任何思想作評價,特別是批評,必須嚴(yán)格基于該思想原有的語境,保持該語境的同一,不得隨意改變。
     2.互相矛盾和互相反對
     兩個命題互相矛盾,是指這兩個命題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
     兩個命題互相反對,是指這兩個命題不能同真,但可以同假。
     如 “小張是湖南人” 和 “小張不是湖南人” 這兩個命題是互相矛盾的,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必有一真一假;而 “小張是湖南人” 和 “小張是江西人” 這兩個命題是互相反對的,不能同真,但可以同假。
     常用的互相矛盾命題有:
     “所有S是P”與“有些S不是P”
     “所有S不是P”與“有些S是P”
     “s是P”與“s不是P”
     “p并且q”與“非p或者非q”
     “p或者q”與“非p并且非q”
     “如果p則q”與“p并且非q”
     “只有p才q”與“非p并且q”
     “必然p”與“可能非p”
     “必然非p”與“可能p”
     常用的互相反對命題有:
     “所有S是P”與“所有S不是P”
     “必然p”與“不可能(必然非)p”
     3.不矛盾律及其邏輯要求
     不矛盾律的內(nèi)容是:兩個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對的思想不同時為真,其中必有一假。
     不矛盾律的邏輯要求是:對兩個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對的命題,不能同時肯定,必須否定其中的一個。
     違反這一要求的邏輯錯誤,通常稱為“自相矛盾”。事實上,違反不矛盾律的錯誤,包括“自相矛盾”和“自相反對”,但在日常語言中,通常把“自相反對”(即對兩個互相反對的命題同時都加肯定)也稱作“自相矛盾”。
     有時兩個或若干個命題之間,并不明顯是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對的,但如果對它們同時斷定,就會推出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對的結(jié)論。如果這樣,這種斷定也違反了不矛盾律。(北京安通學(xué)校提供)
     例如,“自相矛盾”一詞就出于這樣一個中國古代的寓言故事:楚國有個賣矛和盾的人,他作了兩個斷定:
     第一,我的矛能刺穿天下所有的盾;
     第二,我的盾天下所有的矛都刺不穿。
     有人問:用你的矛來刺你的盾,會怎樣呢?
     這里,從這個楚人所作的兩個斷定中,可同時推出兩個互相矛盾的結(jié)論:
     第一,我的矛能刺穿我的盾(因為我的矛能刺穿天下所有的盾);
     第二,我的矛不能刺穿我的盾(因為我的盾天下所有的矛都刺不穿)。
     因此,違反不矛盾律。
     4.排中律及其邏輯要求
     排中律的內(nèi)容是:兩個互相矛盾的思想不同時為假,其中必有一真。
     排中律的邏輯要求是:對兩個互相矛盾的命題,不能同時否定,必須肯定其中的一個。
     違反這一要求的邏輯錯誤,通常稱為“兩不可”,即對兩個互相矛盾的命題都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