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試述雜劇興盛的社會原因
元雜劇的興盛,指的是出現了一大批作家、一大批作品,而且戲劇活動及其普遍而頻繁。就其社會原因而言,是經濟、政治、作家構成、演員技藝等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
首先,元代城鎮(zhèn)經濟的相對繁榮,為元雜劇的興盛提供了物質條件和群眾基礎。元代前期,隨著經濟的逐步恢復,戲劇這種最富于群眾觀賞性的文藝形式,便適應城鎮(zhèn)和商賈市民的生活方式與審美要求,迅速的興盛發(fā)展起來了。商業(yè)性的游樂場日益增多,這就為雜劇演出提供了固定的場所。在北方農村,經濟的恢復和發(fā)展,戲劇活動在節(jié)日、廟會常常不定期的開展,并出現了固定的演出場所-戲臺。也有力的促進了元雜劇的興盛。
其次,元代政治對雜劇的興盛也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這種作用是雙重的:一方面,元代社會的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特別在元代初年比較尖銳,這不僅造成了人民生活的痛苦,也激發(fā)了人民的憤怒和發(fā)抗情緒。而雜劇正是戰(zhàn)斗性和群眾性較強的文藝形式,最足以表現人民的憤怒情緒和美好愿望,所以得到迅速的發(fā)展。另一方面,元代初年在軍事、政治方面嚴加防范,而在經濟、文化藝術、道德思想上卻是相當放松的;由于元代初年禁錮人們頭腦的儒家思想受到了動搖,這對人們的思想是一次很大的解放;蒙古統(tǒng)治者由于語言、文化和習俗的隔閡,對中原文化還不甚了解,使他們不自覺地對雜劇表演內容采取了放任的態(tài)度。這些都從不同角度共同促成了雜劇的興盛。
再次,元代文人社會地位低下,促使大批文人投身于雜劇創(chuàng)作,這對元雜劇的興盛起了關鍵性的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是:金元之際,文人淪為奴隸的極多;元代實行的民族歧視政策,使廣大漢民族知識分子社會地位普遍降低;蒙古滅金后,停止科舉考試將近八十年,文人入仕的機會相對地說要少多了他們散布于社會各個角落;由于元代統(tǒng)治者重實用、輕文學,即使文人入仕,也多不受重用,故而流傳“七匠八娼九儒十丐”的說法。正是當時文人社會地位如此低下,使一大批文人以雜劇創(chuàng)作為生,大大壯大了雜劇創(chuàng)作的隊伍,提高了雜劇的質量。同時,社會地位的低下,也促使文人作家更深切地感受到人民群眾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愿望,更廣泛地接觸和了解社會,這就有利于雜劇作品思想藝術成就普遍提高。
最后,大批演員的出現也是促進元雜劇興盛的原因。元代雜劇演員數量極多這在夏庭芝的《青樓集》,《馬可波羅游記》都有記載。這些人有很多人具有相當高的文化素養(yǎng),這使得他們的表演能力大大地提高了,豐富和提高了雜劇藝術。而且,許多演員與雜劇作家有密切的來往,如朱簾秀與關漢卿,天然秀與白樸等。這也使她們能深刻地理解作家的創(chuàng)作心情與意圖,有利于提高了雜劇表演的藝術水平。
2.論述關漢卿《竇娥冤》中竇娥悲劇命運的原因
關漢卿《竇娥冤》集中反映了元代的社會現實和關漢卿的思想感情。其戲劇沖突有三個依次遞進層面,即社會沖突、道德沖突、意志沖突。
首先,高利貸如羊羔二息的經濟剝削,地痞流氓張驢兒父子的社會惡勢力,糊涂官吏如州官桃杌的政治壓迫,這“三座大山”是造成竇娥冤案的直接原因、外在機緣。
關漢卿著力要表現的,并不是兩種社會勢力之間的沖突,而是傳統(tǒng)道德與不道德的社會的沖突。雜劇中,竇娥與張驢兒父子的沖突,主要是守節(jié)守貞的傳統(tǒng)同蹂躪節(jié)*、鄙夷貞節(jié)的不道德行為的沖突。張驢兒父子乘人之危,以死相要挾,強行入贅蔡家,這種不道德的反常行為,在雜劇里反而被表現成一種習以為常、屢見不鮮的正?,F象,傳統(tǒng)道德遭到了強權的野蠻踐踏。而竇娥與州官桃杌的沖突,也主要是竇娥相信官府、愿意“官休”的道德行為同州官桃杌棄廉明如敝屣、奉貪酷如神明的不道德行徑的沖突:“官吏每無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難言?!苯Y果道德被愚昧所吞噬,竇娥也被冤枉地判處了死刑。竇娥冤案的根源竟然是堅守傳統(tǒng)的道德!在不道德社會現實中,堅守傳統(tǒng)的道德反而把人們推向火坑:“這的是衙門自古朝南開,就中無個不冤哉!”這正是關漢卿對元代社會的深刻認識。
除了道德沖突外,關漢卿還以形象的筆觸揭示了表現在竇娥內心沖突,即不安于現狀與不得不安于現狀、不信天地鬼神與不得不相信天地鬼神、明知道道德無用與不得不遵從道德之間的沖突。這從竇娥的悲慘命運就可以看出來,如她臨刑前,感到天地鬼神昏憒任意把無罪之民推向絕境,又聰明得自覺為蒙冤之人昭顯冤屈,天地鬼神的這種矛盾態(tài)度,正是竇娥內心矛盾的形象表現。
《竇娥冤》全劇最后,竇恩德節(jié)、孝等道德情*,,終因竇娥感天動地的悲劇命運以及清官的秉公執(zhí)法,而得以高度的彰顯,這表現出作者對仁政德治的理想社會的企望。關漢卿把復興道德教化,才能挽救社會頹風,成為一種時代意識,將其藝術化、審美化為戲劇沖突,借各個階層人們在信守道德與適應現實的兩難抉擇中的困境,來表現道德破敗的社會危機和挽救危機的不懈努力。
3.簡述關漢卿雜劇的藝術成就
關漢卿以其卓越的戲劇藝術,屹立于世界戲劇藝術家之林。
首先,他以其畢生精力從事雜劇創(chuàng)作,并參加了演出實踐活動,促使雜劇藝術體制趨于完備,他對雜劇具有草創(chuàng)之功,對完備雜劇體制貢獻不僅在外在形態(tài)上如一劇四折進行了探索,而且在情節(jié)結構、戲劇沖突的安排上,關劇大多簡潔、集中、激烈、機匠、意匠慘淡而又流轉自然,處處都合乎戲劇藝術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規(guī)律,同時也處處都體現了中國戲劇的民族特征,成為戲劇藝術的典范之作。
其次,關劇題材廣闊,無所限制,從而極大地開拓了中國戲曲多方面地表現功能。更重要的是,他寫什么像什么,讓特定的情境和語言為刻畫各種人物服務,從而塑造了一大批身份不同、地位不一性格各異的人物形象,如堅強善良的竇娥,俠義機智的趙盼兒,膽識過人的譚記兒、勇武豪壯的關云長等
最后,語言風格豪放不羈,屬于本色派。
4.試述《西廂記》中崔鶯鶯的形象
《西廂記》的突出之處,在于對崔鶯鶯的思想、感情、心理作了十分細致而深刻的刻畫。
崔鶯鶯是相國千金,她既有外在的凝重,又有內在的激情。封建家庭的教養(yǎng),無法完全窒息她內心的青春情感,她一出場就情不自禁地感嘆:“花落水流紅,獻丑萬眾,無語怨東風?!闭沁@種難以名狀、難以捉摸的“閑愁”,使她不由自主地對張生一見傾心,月下吟詩時,她大膽地對張生吐露心聲:“蘭閨久寂寞,無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應憐長嘆人?!庇谑撬萑肓饲榫W而不能自拔,飽嘗著相思之苦。并遷怒于紅娘的跟隨。
正在這時,變生意外,孫飛虎兵圍普救寺,索要鶯鶯。張生仗義修書,請好友百馬將軍前來解圍。老夫人當眾許婚,后來因懷疑張生此舉有乘人之危之嫌,故而出爾反爾,躺他們以兄妹相稱。這件事實際上賦予了崔、張的婚事以外在的合理性,同時賦予了崔、張的愛情內在合理性。正是這種內在和外在的合理性,成為鶯鶯敢于沖破老夫人的約束,決心對張生以身相許的潛在動力。但是,沖破內在心理的樊籠畢竟比沖破外在人為的約束還要艱難。于是就有了鶯鶯的“鬧簡”和“賴簡”。這實際是表現鶯鶯的“假意兒”。可以看出崔鶯鶯要戰(zhàn)勝傳統(tǒng)的教養(yǎng)、女性的禁忌所應有的反復和艱難。在認可了愛情的合理性之后,她還不能不積蓄相當的心理準備,以便承受這種感情。
鶯鶯和張生木已成舟以后,老夫人*迫張生上京應考求官,他們的愛情又面臨新的危機。長亭送別時的那段唱詞,揭示出她復雜的心理。既擔心張生考試落第,婚事終成泡影,更擔心張生考取后變心,將自己拋棄。鶯鶯和張生的最后團圓,實在是得之不易的。
《西廂記》深刻地揭示了崔鶯鶯的戀愛心理,即想愛而不敢愛,不敢愛卻不由得不愛;并且細致地展現了她內心的強烈要求逐步壓倒、戰(zhàn)勝外部的壓抑、傳統(tǒng)的禁錮和心理的樊籠的全過程。這樣的戀愛心理及其展開過程,是包含著深厚的社會內容和文化內容的。
元雜劇的興盛,指的是出現了一大批作家、一大批作品,而且戲劇活動及其普遍而頻繁。就其社會原因而言,是經濟、政治、作家構成、演員技藝等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
首先,元代城鎮(zhèn)經濟的相對繁榮,為元雜劇的興盛提供了物質條件和群眾基礎。元代前期,隨著經濟的逐步恢復,戲劇這種最富于群眾觀賞性的文藝形式,便適應城鎮(zhèn)和商賈市民的生活方式與審美要求,迅速的興盛發(fā)展起來了。商業(yè)性的游樂場日益增多,這就為雜劇演出提供了固定的場所。在北方農村,經濟的恢復和發(fā)展,戲劇活動在節(jié)日、廟會常常不定期的開展,并出現了固定的演出場所-戲臺。也有力的促進了元雜劇的興盛。
其次,元代政治對雜劇的興盛也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這種作用是雙重的:一方面,元代社會的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特別在元代初年比較尖銳,這不僅造成了人民生活的痛苦,也激發(fā)了人民的憤怒和發(fā)抗情緒。而雜劇正是戰(zhàn)斗性和群眾性較強的文藝形式,最足以表現人民的憤怒情緒和美好愿望,所以得到迅速的發(fā)展。另一方面,元代初年在軍事、政治方面嚴加防范,而在經濟、文化藝術、道德思想上卻是相當放松的;由于元代初年禁錮人們頭腦的儒家思想受到了動搖,這對人們的思想是一次很大的解放;蒙古統(tǒng)治者由于語言、文化和習俗的隔閡,對中原文化還不甚了解,使他們不自覺地對雜劇表演內容采取了放任的態(tài)度。這些都從不同角度共同促成了雜劇的興盛。
再次,元代文人社會地位低下,促使大批文人投身于雜劇創(chuàng)作,這對元雜劇的興盛起了關鍵性的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是:金元之際,文人淪為奴隸的極多;元代實行的民族歧視政策,使廣大漢民族知識分子社會地位普遍降低;蒙古滅金后,停止科舉考試將近八十年,文人入仕的機會相對地說要少多了他們散布于社會各個角落;由于元代統(tǒng)治者重實用、輕文學,即使文人入仕,也多不受重用,故而流傳“七匠八娼九儒十丐”的說法。正是當時文人社會地位如此低下,使一大批文人以雜劇創(chuàng)作為生,大大壯大了雜劇創(chuàng)作的隊伍,提高了雜劇的質量。同時,社會地位的低下,也促使文人作家更深切地感受到人民群眾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愿望,更廣泛地接觸和了解社會,這就有利于雜劇作品思想藝術成就普遍提高。
最后,大批演員的出現也是促進元雜劇興盛的原因。元代雜劇演員數量極多這在夏庭芝的《青樓集》,《馬可波羅游記》都有記載。這些人有很多人具有相當高的文化素養(yǎng),這使得他們的表演能力大大地提高了,豐富和提高了雜劇藝術。而且,許多演員與雜劇作家有密切的來往,如朱簾秀與關漢卿,天然秀與白樸等。這也使她們能深刻地理解作家的創(chuàng)作心情與意圖,有利于提高了雜劇表演的藝術水平。
2.論述關漢卿《竇娥冤》中竇娥悲劇命運的原因
關漢卿《竇娥冤》集中反映了元代的社會現實和關漢卿的思想感情。其戲劇沖突有三個依次遞進層面,即社會沖突、道德沖突、意志沖突。
首先,高利貸如羊羔二息的經濟剝削,地痞流氓張驢兒父子的社會惡勢力,糊涂官吏如州官桃杌的政治壓迫,這“三座大山”是造成竇娥冤案的直接原因、外在機緣。
關漢卿著力要表現的,并不是兩種社會勢力之間的沖突,而是傳統(tǒng)道德與不道德的社會的沖突。雜劇中,竇娥與張驢兒父子的沖突,主要是守節(jié)守貞的傳統(tǒng)同蹂躪節(jié)*、鄙夷貞節(jié)的不道德行為的沖突。張驢兒父子乘人之危,以死相要挾,強行入贅蔡家,這種不道德的反常行為,在雜劇里反而被表現成一種習以為常、屢見不鮮的正?,F象,傳統(tǒng)道德遭到了強權的野蠻踐踏。而竇娥與州官桃杌的沖突,也主要是竇娥相信官府、愿意“官休”的道德行為同州官桃杌棄廉明如敝屣、奉貪酷如神明的不道德行徑的沖突:“官吏每無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難言?!苯Y果道德被愚昧所吞噬,竇娥也被冤枉地判處了死刑。竇娥冤案的根源竟然是堅守傳統(tǒng)的道德!在不道德社會現實中,堅守傳統(tǒng)的道德反而把人們推向火坑:“這的是衙門自古朝南開,就中無個不冤哉!”這正是關漢卿對元代社會的深刻認識。
除了道德沖突外,關漢卿還以形象的筆觸揭示了表現在竇娥內心沖突,即不安于現狀與不得不安于現狀、不信天地鬼神與不得不相信天地鬼神、明知道道德無用與不得不遵從道德之間的沖突。這從竇娥的悲慘命運就可以看出來,如她臨刑前,感到天地鬼神昏憒任意把無罪之民推向絕境,又聰明得自覺為蒙冤之人昭顯冤屈,天地鬼神的這種矛盾態(tài)度,正是竇娥內心矛盾的形象表現。
《竇娥冤》全劇最后,竇恩德節(jié)、孝等道德情*,,終因竇娥感天動地的悲劇命運以及清官的秉公執(zhí)法,而得以高度的彰顯,這表現出作者對仁政德治的理想社會的企望。關漢卿把復興道德教化,才能挽救社會頹風,成為一種時代意識,將其藝術化、審美化為戲劇沖突,借各個階層人們在信守道德與適應現實的兩難抉擇中的困境,來表現道德破敗的社會危機和挽救危機的不懈努力。
3.簡述關漢卿雜劇的藝術成就
關漢卿以其卓越的戲劇藝術,屹立于世界戲劇藝術家之林。
首先,他以其畢生精力從事雜劇創(chuàng)作,并參加了演出實踐活動,促使雜劇藝術體制趨于完備,他對雜劇具有草創(chuàng)之功,對完備雜劇體制貢獻不僅在外在形態(tài)上如一劇四折進行了探索,而且在情節(jié)結構、戲劇沖突的安排上,關劇大多簡潔、集中、激烈、機匠、意匠慘淡而又流轉自然,處處都合乎戲劇藝術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規(guī)律,同時也處處都體現了中國戲劇的民族特征,成為戲劇藝術的典范之作。
其次,關劇題材廣闊,無所限制,從而極大地開拓了中國戲曲多方面地表現功能。更重要的是,他寫什么像什么,讓特定的情境和語言為刻畫各種人物服務,從而塑造了一大批身份不同、地位不一性格各異的人物形象,如堅強善良的竇娥,俠義機智的趙盼兒,膽識過人的譚記兒、勇武豪壯的關云長等
最后,語言風格豪放不羈,屬于本色派。
4.試述《西廂記》中崔鶯鶯的形象
《西廂記》的突出之處,在于對崔鶯鶯的思想、感情、心理作了十分細致而深刻的刻畫。
崔鶯鶯是相國千金,她既有外在的凝重,又有內在的激情。封建家庭的教養(yǎng),無法完全窒息她內心的青春情感,她一出場就情不自禁地感嘆:“花落水流紅,獻丑萬眾,無語怨東風?!闭沁@種難以名狀、難以捉摸的“閑愁”,使她不由自主地對張生一見傾心,月下吟詩時,她大膽地對張生吐露心聲:“蘭閨久寂寞,無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應憐長嘆人?!庇谑撬萑肓饲榫W而不能自拔,飽嘗著相思之苦。并遷怒于紅娘的跟隨。
正在這時,變生意外,孫飛虎兵圍普救寺,索要鶯鶯。張生仗義修書,請好友百馬將軍前來解圍。老夫人當眾許婚,后來因懷疑張生此舉有乘人之危之嫌,故而出爾反爾,躺他們以兄妹相稱。這件事實際上賦予了崔、張的婚事以外在的合理性,同時賦予了崔、張的愛情內在合理性。正是這種內在和外在的合理性,成為鶯鶯敢于沖破老夫人的約束,決心對張生以身相許的潛在動力。但是,沖破內在心理的樊籠畢竟比沖破外在人為的約束還要艱難。于是就有了鶯鶯的“鬧簡”和“賴簡”。這實際是表現鶯鶯的“假意兒”。可以看出崔鶯鶯要戰(zhàn)勝傳統(tǒng)的教養(yǎng)、女性的禁忌所應有的反復和艱難。在認可了愛情的合理性之后,她還不能不積蓄相當的心理準備,以便承受這種感情。
鶯鶯和張生木已成舟以后,老夫人*迫張生上京應考求官,他們的愛情又面臨新的危機。長亭送別時的那段唱詞,揭示出她復雜的心理。既擔心張生考試落第,婚事終成泡影,更擔心張生考取后變心,將自己拋棄。鶯鶯和張生的最后團圓,實在是得之不易的。
《西廂記》深刻地揭示了崔鶯鶯的戀愛心理,即想愛而不敢愛,不敢愛卻不由得不愛;并且細致地展現了她內心的強烈要求逐步壓倒、戰(zhàn)勝外部的壓抑、傳統(tǒng)的禁錮和心理的樊籠的全過程。這樣的戀愛心理及其展開過程,是包含著深厚的社會內容和文化內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