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電頌》教學設計

字號:

教學目標
    1、了解《屈原》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作者情況以及《雷電頌》在《屈原》中的地位。了解作品背景是把握本文的前提。
    2、指導學生反復朗讀,在朗讀中感悟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和藝術特點。
    3、體會象征含義。體會課文抓住事物的特征展開的豐富的想像,理解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及其表達效果。
    教學重點:
    1、朗讀理解內(nèi)容與思想
    2、體會象征含義,學習修辭手法
    教學難點:課文的思想內(nèi)容,象征含義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端午節(jié)的由來你知道嗎?——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屈原(約前340—約前278),我國早的大詩人。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則,字靈均。戰(zhàn)國時楚國人。初輔佐懷王,做過左徒、三閭大夫。主張彰明法度,舉賢任能,改革政治,聯(lián)齊抗秦。后遭讒去職,迭遭放逐。至首都郢為秦兵攻破,遂投汨羅江而死。后世所見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漢劉向輯集的《楚辭》。這本書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中有《離騷》《九歌》《九章》等。
    屈原的偉大人格深深感染著無數(shù)后人,比如漢代的政論家賈誼寫過《惜誓》《吊屈原賦》,現(xiàn)代詩人郭沫若也是對他無比敬仰的一位,他創(chuàng)作了五幕歷史劇《屈原》。塑造了我國一個偉大的政治家兼詩人──屈原的形象,他具有深切的愛國愛民思想和英勇無畏的斗爭精神。
    二、介紹時代背景,寫作意圖及全劇梗概。
    1、請學生介紹作者情況。
    2、教師說明《屈原》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和寫作意圖。《屈原》寫于1942年1月,這時正值抗日戰(zhàn)爭的相持階段,也是國民黨反動統(tǒng)治為黑暗的時候。半壁河山淪于敵手,蔣介石集團消極抗日,并且悍然發(fā)動“皖南事變”,大肆屠殺愛國抗戰(zhàn)的軍民,掀起反共高潮。郭沫若面對這樣的政治現(xiàn)實義憤填膺,創(chuàng)作了《屈原》,以鞭撻國民黨反動派的黑暗統(tǒng)治,他說:“全中國進步人民都感受著憤怒,因而我把這時代的憤怒復活到屈原的時代里去了。換句話說,我是借了屈原的時代來象征我們當時的時代?!惫艚铓v的屈原的悲劇,展示了現(xiàn)實世界光明與黑暗,正義與邪惡,愛國與賣國的尖銳、激烈的斗爭,起到了“借古諷今,古為今用”的作用。
    3、教師介紹全劇內(nèi)容以及〈〈雷電頌〉〉在〈〈屈原〉〉中的地位。
    全劇分為“橘頌”“受誣”“招魂”“被囚”“雷電頌”五幕。作者對偉大詩人屈原的“獨立不移”“堅貞不屈”“光明磊落”的崇高品質(zhì)的塑造,撼動了進步人民的靈魂。課文節(jié)選的是第五幕的第二場,是全劇的高潮部分。尤其是“雷電頌”一幕中的獨白,激起過多少愛國人士的共鳴。這段的長篇抒情獨白用風雷電與黑暗的撞擊,表達了屈原與舊世界決絕的心聲,充滿了對光明的謳歌和向往。屈原和雷電同化了,而郭沫若又和屈原同化了。人們可以在這個歷史形象中看到中華民族的時代精神。周恩來同志稱贊說:“屈原并沒有寫過這樣的詩詞,也不能寫出來,這是郭沫若借屈原的口說出自己心中的怨憤,也表達了蔣管區(qū)人民的憤恨之情,是向國民黨壓迫人民的控訴,好得很!”《屈原》的創(chuàng)作在當時具有深刻的現(xiàn)實意義,它大大鼓舞了全民族團結(jié)抗日的斗爭意志,有力抨擊了蔣介石集團的法西斯*?!肚吩诋敃r國民黨統(tǒng)治的中心──重慶上演,轟動了整個山城,產(chǎn)生過巨大的影響,每次演出都被觀眾爆發(fā)出的雷鳴般的掌聲所淹沒,這個劇作后終于被國民黨*禁演。
    三、整體感知
    1. 初讀課文,掌握字詞:
    嵇 目卑目麋 污* 犀利 迸射 播弄 肆虐 雷霆
    躊躇 鞭撻 祈禱 懺悔 罪孽 拖泥帶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