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復習指導之考研西醫(yī)外科學輔導062

字號:

血管外科
    一、腹主動脈瘤和周圍動脈瘤的比較
     腹主動脈瘤
     周圍動脈瘤
    發(fā)生部位
     腹主動脈各部位(以腎動脈平面為界)
    腎動脈平面以上——可累及腹腔臟器的供血動脈
    腎動脈平面以下——可累及髂動脈
     頸動脈、上肢和下肢各主干動脈
    股動脈和胭動脈——最常見(占90%)
    病因
     動脈粥樣硬化一彈力纖維和膠原纖維損傷(最常見)
    吸煙、創(chuàng)傷、高血壓、慢阻肺——易感因素
     老年人——動脈粥樣硬化最常見
    青年人——損傷、感染、動脈炎
    臨床
    表現(xiàn)
     ①腹部搏動性腫塊
    ②疼痛
    ③壓迫癥狀——壓迫十二指腸、空腸、膽總管、輸尿管
    ④急性動脈栓塞——腸系膜動脈、下肢動脈栓塞
    ⑤動脈瘤破裂可致病人迅速死亡——最嚴重并發(fā)癥
     ①搏動性腫塊——最典型臨床表現(xiàn)
    ②不同區(qū)域動脈瘤,引起不同壓迫癥狀
    ③肢體遠端壞死
    ④瘤體破裂
    治療
     手術治療
     手術治療
    檢查
    方法
     B超——記錄瘤體大小、有無粥樣斑塊及附壁血栓,適用于腎動脈平面以下的動脈瘤
    CT——了解是否合并夾層動脈瘤及瘤體與周圍的關系
    DsA——可檢測瘤體大小范圍、分支是否受累,為手術提供依據(jù)。是最有價值的檢查方法
    二、周圍血管疾病
    1.周圍血管疾病的臨床表現(xiàn) 間歇性跛行
     慢性動脈阻塞或靜脈功能不全的典型癥狀,其跛行時間可作為估計供血不足的大致指標。多見于Buerger病
    動脈性靜息痛
     急性或慢性動脈阻塞,可引起組織缺血及缺血性神經(jīng)性炎,導致持續(xù)性疼痛
    靜脈靜息痛
     急性主干靜脈阻塞時,遠端肢體因嚴重淤血導致持續(xù)性脹痛,伴靜脈回流障礙
    靜脈性浮腫
     多發(fā)生在下肢深靜脈回流障礙或有逆流病變時,因下肢靜脈高壓使血清白蛋白滲入并積聚于組織間隙,引起浮腫。
    特征——凹陷性腫脹,踝及小腿最明顯,但不累及足(注意:5版外科學累及足踝)
    淋巴水腫
     多為淋巴管阻塞,富含蛋白質(zhì)的淋巴液積聚在組織間隙內(nèi)所致
    特征——凹陷性或堅實,具海綿狀特性,以足踝最明顯,后期形成典型的橡皮腿
    指壓性色澤改變
     動脈血流減少或靜脈回流障礙時,復原時間延長
    在發(fā)紺區(qū)指壓后不出現(xiàn)色澤改變,提示局部組織已發(fā)生不可逆性壞死
    運動性色澤改變
     提示動脈供血不足
    體位性色澤改變
     又稱Buerger試驗。陽性提示動脈供血不足、靜脈逆流或回流障礙
     2.周圍血管損傷
     (1)病因包括直接損傷和間接損傷
     (1)臨床表現(xiàn)
     如果創(chuàng)傷部位有傷口大量出血、肢體明顯腫脹、遠端動脈搏動消失等征象,應考慮存在動脈或靜脈損傷。
     血管損傷的臨床診斷依據(jù):
     ①具有確定診斷意義的癥狀和體征:動脈搏動消失伴肢體遠端缺血征象。
     ②具有高度擬診意義的癥狀和體征:與創(chuàng)傷不相稱的局部腫脹;鄰近主干血管的穿通傷出現(xiàn)伴行神經(jīng)損傷癥狀;不能用已知創(chuàng)傷解釋的休克;血管穿刺、插管后出現(xiàn)肢體缺血或明顯腫脹。
     ③靜脈損傷的臨床診斷依據(jù):自傷口深部持續(xù)涌出暗紅色血液;出現(xiàn)緩慢增大的非搏動性腫塊。
     (3)治療包括急救止血及手術治療
     3.血栓閉塞性脈管炎(Buerger病)
     Buerger病是一種累及下肢中小動靜脈的炎癥性、節(jié)段性、周期性的慢性閉塞性疾病。好發(fā)于男性青壯年,多有吸煙史。
     (1)病理特點
     ①先累及動脈→靜脈,從肢體遠端→近端;
     ②病變節(jié)段性分布,病變之間的血管正常;
     ③活動期,血管壁非化膿性炎;
     ④后期炎癥消退,血栓機化,新生毛細血管形成;
     ⑤側(cè)支循環(huán)不足以代償時,可出現(xiàn)缺血性改變;
     ⑥受累動脈、靜脈病理變化基本相同。
     (2)臨床表現(xiàn)及分期根據(jù)Fontaine分類法,臨床上分4期(注意:2~5版教材均分為3期)。
     臨床表現(xiàn)
     缺血原因
    Ⅰ期
     ①無明顯臨床癥狀; ②患肢麻木、發(fā)涼、皮溫降低、蒼白
    ③足背動脈搏動減弱; ④踝/肱指數(shù)<0.9
     局限性動脈狹窄
    Ⅱ期
     ①間歇性跛行為主要癥狀;②皮溫降低、蒼白更明顯
    ③足背動脈搏動消失
     動脈嚴重狹窄
    肢體靠側(cè)支代償而存活
    Ⅲ期
     ①靜息痛為主要癥狀
    ②趾/指暗紅,可有遠端肢體浮腫
     動脈廣泛嚴重狹窄
    組織瀕臨壞死
    Ⅳ期
     ①癥狀進一步加重;②踝/肱指數(shù)<0.3
    ③靜息痛、趾(指)發(fā)黑壞死、潰瘍
     組織壞死
     (3)檢查 跛行時間
     應記錄跛行時間、跛行距離
    皮膚溫度
     雙側(cè)肢體對應部位皮膚溫度相差2攝氏度以上,提示皮溫降低側(cè)有動脈血流減少
    Buerger試驗
     陽性提示患肢血供嚴重不足
    肢體血流圖
     利用容積描記儀測定搏動血流量。血流波形平坦或消失,提示動脈嚴重狹窄
    超聲多普勒
     踝/肱指數(shù)>1.O正常;0.5~1.0為缺血性疾??;<0.5為嚴重缺血
    動脈造影
     患肢中小動脈多節(jié)段狹窄或閉塞是Buerger病的典型x線征象
     4.動脈栓塞 栓子來源
     ①心源性:最多見;②血管源性:動脈瘤、血栓;③醫(yī)源性:導管折斷、血管內(nèi)膜撕裂
    栓塞部位
     ①下肢較上肢多見
    ②下肢:股總動脈>髂總動脈>胭動脈和腹主動脈分叉處
    ③上肢:肱動脈>腋動脈>鎖骨下動脈
    臨床表現(xiàn)
     5P——Pain,Pallor,Pulseless,Paresthesia,Paralysis
    檢查
     皮溫測定——明確變溫帶的平面
    超聲多普勒——探測肢體主干動脈栓塞的部位
    動脈造影——了解栓塞部位、遠側(cè)動脈是否通暢、側(cè)支循環(huán)情況、是否繼發(fā)血栓
    非手術治療
     所有病人都要行非手術治療,即使手術病人,術前術后也要進行非手術治療
    治療措施——抗凝、防止血栓形成、擴管、解痙、鎮(zhèn)痛、溶栓等
    手術
     切開動脈取栓術、利用Fogarty球囊導管取栓
     5.雷諾綜合征
     雷諾綜合征是指小動脈陣發(fā)性痙攣,受累部位程序性出現(xiàn)蒼白及發(fā)冷、青紫及疼痛、潮紅后復原的典型癥狀。常于寒冷刺激或情緒波動時發(fā)病。
     本病多見于青壯年女性,好發(fā)于手指,常為雙側(cè)性,偶可累及趾、面頰及外耳。典型表現(xiàn)為順序出現(xiàn)蒼白一青紫一潮紅一復原。發(fā)作時,往往伴有極不舒適的麻木,但很少劇痛,指尖潰瘍少見。發(fā)作間歇期,除手指皮溫稍低外,無其他癥狀。橈動脈(足背動脈)搏動正常。
     6.原發(fā)性下肢靜脈曲張
     原發(fā)性下肢靜脈曲張在2~5版外科學都稱為“單純性下肢靜脈曲張”,6版改為現(xiàn)名。
     (1)發(fā)病情況多發(fā)生于持久站立、久坐不動、體力強度高的人群。
     (2)靜脈性潰瘍及皮膚營養(yǎng)性改變的好發(fā)部位足靴區(qū)(小腿下1/3內(nèi)側(cè))。
     (3)臨床表現(xiàn)
    以大隱靜脈曲張多見,單獨的小隱靜脈曲張較為少見。以左下肢多見,但雙下肢可先后發(fā)病。主要睡囂表現(xiàn)為下肢淺靜脈擴張、伸長、迂曲。當交通靜脈瓣膜破壞后,可出現(xiàn)踝部輕度腫脹和足靴區(qū)皮膚營養(yǎng)性變比,包括皮膚萎縮、脫屑、瘙癢、色素沉著、皮膚和皮下組織硬結(jié)、濕疹和潰瘍形成。
     (4)幾種??嫉臋z查方法
    Buerger試驗
     體位性色澤改變試驗:先抬高下肢70~80度,或上肢過頭,持續(xù)60秒,肢體遠端皮膚如蒼白色,提示動脈供血不足;再將下肢下垂,正常人皮膚色澤10秒內(nèi)恢復,如時間超過45秒,且色澤不均勻者,進一步提示動脈供血障礙。肢體持續(xù)下垂,出現(xiàn)明顯潮紅或發(fā)紺者,提示靜脈逆流或回流障礙
    Perthes試驗
     檢查深靜脈是否通暢,是決定手術與否的關鍵檢查
    Trendelenbur9試驗
     大隱靜脈瓣膜功能試驗
    Pratt試驗
     判斷交通支瓣膜功能是否不全
    5P
     Pain、Pallor、Pulseless、Paresthesia、Paralysis是動脈栓塞的主征
     (5)治療
     ①非手術療法患肢穿彈力襪或用彈力繃帶。
     ②硬化劑注射和壓迫療法適用于少量、局限的病變;作為手術的輔助治療,處理殘留的曲張靜脈。
     ③手術治療大隱靜脈或小隱靜脈高位結(jié)扎與曲張靜脈剝脫術。其手術指征為下肢深靜脈通暢試驗(Perthes試驗)陰性。
     注意:
     ①請記住潰瘍好發(fā)部位為“小腿下1/3內(nèi)側(cè)”,考試時常以該答案出現(xiàn),而以“足靴區(qū)”出現(xiàn)者少見。
     ②Perthes試驗陽性見于深靜脈阻塞,為大隱靜脈高位結(jié)扎的禁忌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