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雍正二年(1725)天津改衛(wèi)為州,旋又升州為府,強化了天津的城市地位。天津“地當九河要津,路通七省舟車”,有利于商旅往來與物產(chǎn)集散,是北方重要的水陸碼頭。咸豐十年(1860)開埠以后,內(nèi)外貿(mào)易迅速增長,碼頭經(jīng)濟更趨活躍。經(jīng)濟發(fā)展擴大了文化發(fā)展空間。
自清代中葉以來,碼頭周邊陸續(xù)出現(xiàn)了許多茶館、書場、戲園,外地伶人紛至沓來,名曰“跑碼頭”。原來農(nóng)村的野臺子戲班走進城市舞臺,評戲、河北梆子等地方戲扎根天津,唱遍北方,因此視天津為“發(fā)祥地”。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各種鼓曲走俏津門,名角輩出,為此贏得“曲藝之鄉(xiāng)”美譽。獨具地方風格的社火(民間集體游藝活動)由來已久,代代相傳,活躍于鄉(xiāng)里。民間習武之風始終不衰,武林高手霍元甲、曹金藻被稱為“回漢雙俠”,聞名遐邇。民間工藝精美無比,楊柳青年畫早在清初就已經(jīng)遠銷“三北”地區(qū);張明山家族的泥塑,雅俗共賞,譽滿三津;磚雕、木雕、風箏、絨花、剪紙的制作,都有獨到之處。凡此種種,無不具有碼頭文化的魅力。尤應提及的是,民國以后,武俠、言情、警世、評書之類的通俗小說,覆蓋文化市場,并造就出一批通俗小說作者,其中名家如劉云若、還珠樓主、鄭證因、宮白羽等人的作品,膾炙人口,暢銷一時,天津因此被稱為“通俗小說北方創(chuàng)作中心”。碼頭文化具有平民性與親和力,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又稱市井文化。
碼頭文化屬于俗文化范疇。曾有這樣一種說法:具有俚俗特色的天津文化可稱之為“衛(wèi)派”文化,與“京派”文化、“海派”文化形成鼎足之勢。
天津歷史文化沿著兩個層面發(fā)展,既有“下里巴人”,又有“陽春白雪”,即儒雅文化。
在“康乾盛世”時代,天津文壇欣欣向榮,一派生機,這與富有鹽商對文化的投入有直接關系。其時,鹽商與縉紳熱衷于筑造私家園林,不下二三十處,的如張霖的問津園、龍震的老夫村、查日乾的水西莊、安尚義的沽水草堂、佟■的艷雪樓;這些園林不僅花木蔥翠,亭榭玲瓏,令人賞心悅目,而且是人文薈萃之所。莊園主人廣為接納文士賓客,詩酒酬唱,揮毫潑墨,切磋學問,賞玩珍品,極盡風流雅興。其中尤以占地百畝的水西莊為最,與揚州小玲瓏山館、杭州小山堂并稱為運河三大私家名園,或曰運河文化的三顆燦爛明珠。這種人文薈萃之風一直保持了數(shù)十年而不衰,許多馳譽南北的文宗、名流蒞臨津門,有的過境小住,有的落戶久居,推動了天津文壇的勃興。道光年間,詩人梅成棟編成《津門詩鈔》一書,內(nèi)收元、明、清以來四百多位詩人、三千多首詩作,毓秀鐘靈,蔚為大觀,堪稱天津文壇的詩品總匯。鄉(xiāng)邦學人查為仁、金玉岡、康堯衢、崔旭、樊彬、華長卿、楊光儀等皆飽學之士,有文集傳世。在書畫藝術方面,天津也是人才濟濟,名家輩出。
文人結社之風在天津一直延續(xù)到上個世紀30年代,雖不免曲高和寡,但始終獨領風騷。
1860年天津開埠,列強占地開辟租界,清朝統(tǒng)治集團興辦“洋務”也以天津為基地,從而西方文化次第涌入,諸如基督教文化、近代科技文化、西方教育模式、西方建筑文化、競技文化、音樂美術、娛樂文化等等,天津得領風氣之先。當時國家處于政治動蕩的歷史時期,思想觀念的變化,有助于對封建社會制度的批判,也有利于向城市近代化的過渡。19世紀末被稱為資產(chǎn)階級啟蒙思想家的嚴復,在天津譯書著文,宣傳資產(chǎn)階級“西學”,大聲疾呼“變法”、“救亡”、“競存”、“自強”,振聾發(fā)聵,喚醒國人,影響了整整一個時代的青年知識分子。
晚清統(tǒng)治危機四伏,列強侵略得寸進尺,妄圖變中國為殖民地,在天津曾三次掀起聲勢浩大的反帝風暴,即火燒望海樓教堂、義和團運動與老西開事件,驚天動地,可歌可泣!這是侵略與反侵略的政治斗爭,但可巧都是因為外國傳教士的狂妄不軌而造成的導火索,也可說是中西方文化猛烈碰撞。雖然不排除其中帶有某種程度的“排外”色彩,但斗爭矛頭直指列強侵略,敢于斗爭,無所畏懼,發(fā)揚了天津人民的愛國愛鄉(xiāng)精神。
綜上所述,天津歷史文化源遠流長,扎根民間,兼容并收,異彩紛呈。過去曾有“天津是文化沙漠”的說法,顯然不切合歷史實際。
自清代中葉以來,碼頭周邊陸續(xù)出現(xiàn)了許多茶館、書場、戲園,外地伶人紛至沓來,名曰“跑碼頭”。原來農(nóng)村的野臺子戲班走進城市舞臺,評戲、河北梆子等地方戲扎根天津,唱遍北方,因此視天津為“發(fā)祥地”。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各種鼓曲走俏津門,名角輩出,為此贏得“曲藝之鄉(xiāng)”美譽。獨具地方風格的社火(民間集體游藝活動)由來已久,代代相傳,活躍于鄉(xiāng)里。民間習武之風始終不衰,武林高手霍元甲、曹金藻被稱為“回漢雙俠”,聞名遐邇。民間工藝精美無比,楊柳青年畫早在清初就已經(jīng)遠銷“三北”地區(qū);張明山家族的泥塑,雅俗共賞,譽滿三津;磚雕、木雕、風箏、絨花、剪紙的制作,都有獨到之處。凡此種種,無不具有碼頭文化的魅力。尤應提及的是,民國以后,武俠、言情、警世、評書之類的通俗小說,覆蓋文化市場,并造就出一批通俗小說作者,其中名家如劉云若、還珠樓主、鄭證因、宮白羽等人的作品,膾炙人口,暢銷一時,天津因此被稱為“通俗小說北方創(chuàng)作中心”。碼頭文化具有平民性與親和力,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又稱市井文化。
碼頭文化屬于俗文化范疇。曾有這樣一種說法:具有俚俗特色的天津文化可稱之為“衛(wèi)派”文化,與“京派”文化、“海派”文化形成鼎足之勢。
天津歷史文化沿著兩個層面發(fā)展,既有“下里巴人”,又有“陽春白雪”,即儒雅文化。
在“康乾盛世”時代,天津文壇欣欣向榮,一派生機,這與富有鹽商對文化的投入有直接關系。其時,鹽商與縉紳熱衷于筑造私家園林,不下二三十處,的如張霖的問津園、龍震的老夫村、查日乾的水西莊、安尚義的沽水草堂、佟■的艷雪樓;這些園林不僅花木蔥翠,亭榭玲瓏,令人賞心悅目,而且是人文薈萃之所。莊園主人廣為接納文士賓客,詩酒酬唱,揮毫潑墨,切磋學問,賞玩珍品,極盡風流雅興。其中尤以占地百畝的水西莊為最,與揚州小玲瓏山館、杭州小山堂并稱為運河三大私家名園,或曰運河文化的三顆燦爛明珠。這種人文薈萃之風一直保持了數(shù)十年而不衰,許多馳譽南北的文宗、名流蒞臨津門,有的過境小住,有的落戶久居,推動了天津文壇的勃興。道光年間,詩人梅成棟編成《津門詩鈔》一書,內(nèi)收元、明、清以來四百多位詩人、三千多首詩作,毓秀鐘靈,蔚為大觀,堪稱天津文壇的詩品總匯。鄉(xiāng)邦學人查為仁、金玉岡、康堯衢、崔旭、樊彬、華長卿、楊光儀等皆飽學之士,有文集傳世。在書畫藝術方面,天津也是人才濟濟,名家輩出。
文人結社之風在天津一直延續(xù)到上個世紀30年代,雖不免曲高和寡,但始終獨領風騷。
1860年天津開埠,列強占地開辟租界,清朝統(tǒng)治集團興辦“洋務”也以天津為基地,從而西方文化次第涌入,諸如基督教文化、近代科技文化、西方教育模式、西方建筑文化、競技文化、音樂美術、娛樂文化等等,天津得領風氣之先。當時國家處于政治動蕩的歷史時期,思想觀念的變化,有助于對封建社會制度的批判,也有利于向城市近代化的過渡。19世紀末被稱為資產(chǎn)階級啟蒙思想家的嚴復,在天津譯書著文,宣傳資產(chǎn)階級“西學”,大聲疾呼“變法”、“救亡”、“競存”、“自強”,振聾發(fā)聵,喚醒國人,影響了整整一個時代的青年知識分子。
晚清統(tǒng)治危機四伏,列強侵略得寸進尺,妄圖變中國為殖民地,在天津曾三次掀起聲勢浩大的反帝風暴,即火燒望海樓教堂、義和團運動與老西開事件,驚天動地,可歌可泣!這是侵略與反侵略的政治斗爭,但可巧都是因為外國傳教士的狂妄不軌而造成的導火索,也可說是中西方文化猛烈碰撞。雖然不排除其中帶有某種程度的“排外”色彩,但斗爭矛頭直指列強侵略,敢于斗爭,無所畏懼,發(fā)揚了天津人民的愛國愛鄉(xiāng)精神。
綜上所述,天津歷史文化源遠流長,扎根民間,兼容并收,異彩紛呈。過去曾有“天津是文化沙漠”的說法,顯然不切合歷史實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