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游傳說典故:廣東刺繡藝術

字號:

刺繡是我國優(yōu)秀的民族傳統(tǒng)工藝之一,具有2000多年的歷史,舉世聞名。廣繡是以廣十州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民間刺繡工藝的總稱,以構圖飽滿,形象傳神,紋理清晰,色澤富麗,針法多樣,善于變化的藝術特色而聞名字內。廣繡與潮州刺繡合稱粵繡,與湖南的湘繡、四川的蜀繡和江蘇的蘇繡并稱中國四大名繡。
     粵繡始于唐朝。關于廣繡有一段真實的故事。據(jù)史籍記載,唐代一個叫盧媚娘的14歲的廣東姑娘在一幅一尺見方的絲絹上繡出一卷佛經《法華經》,字體比粟米還小而且點劃分明。這個故事說明廣繡的歷史是多么悠久綿長,技藝是多么的卓越超群。廣繡發(fā)展到明代,已經成為民間重要的手工業(yè)之一。明正德九年(1514 年)一個葡萄牙商人在廣州購得龍袍繡片回國獻給國王而得到重賞,廣州繡品從此揚名海外,每年均有不少產品輸出國外。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葡萄牙人克羅茲看到珠繡花鞋等一些廣繡工藝品而發(fā)出“絕妙的工藝品”的驚嘆。當時廣州刺繡藝人已經達到極高水平,能夠朔熟地和創(chuàng)造性運用絨線繡,用孔雀毛、馬尾作線縷和勒線,用金線和銀線刺繡。
     明末到清朝中期是廣繡業(yè)的繁榮時期。英國商人開始來樣加工。由于來樣設計色調豐富,突出了西洋畫的藝術風格,運用了透視和光線折射原理,故對廣繡產生深遠的影響。廣繡開始從民間小作坊小批量生產逐漸向商品生產發(fā)展。室內裝飾和日用衣飾的廣繡繡品大量生產,使之出口進入了全盛時期。
     到了清朝中葉,由于粵劇和粵曲的繁榮,使廣繡又增加了一類新品種——粵劇戲服。當時廣州狀元坊制作的戲服已享譽國內,連宮廷戲班也慕名前來定制。乾隆年間廣繡業(yè)已成行成市,繡坊、繡莊多達50家,從業(yè)人員3000多人。
     清末民初時期廣繡業(yè)依然保持發(fā)展勢頭。民國十八年在廣州舉辦的四省市繡品展覽競賽中,廣繡以“孔雀牡丹”、“番獅”、“雪地風景”等作品參展,被評為中國四大名繡之一。
     廣州刺繡以構圖勻稱,色彩斑斕,極富裝飾性著稱。19世紀英國人波西爾在其著作《中國美術》一書中,曾對廣繡作過介紹,并稱贊道:“中國人長于刺繡花烏,而廣東入更精于此藝。”另外,廣繡作品《睡獅》、《孔雀圖》、《四角大花被巾》曾獲得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獎。清代中葉許多外國商人慕廣繡之名前來廣州大量訂購廣繡,有的商人還帶來外國國王肖像、耶穌像或一些圖畫照片進行來樣加工訂貨。這說明廣繡從清代起早已聞名海外,其產品行銷海外,在國際上享有較高的聲譽。在國內,不少廣繡佳作,作為貢品貢獻給歷代皇帝。北京故宮博物院也收藏有不少廣繡的優(yōu)秀作品。
     廣繡繡刺技法有“釘、墊、拼、貼、綴”五種。其中一些技法難度大,要求高,釘金墊浮繡的二針龍鱗和魚鱗立體針法被認為是刺繡工藝中難度的針法。廣繡由于技法多變,故適應性較廣,表現(xiàn)力強,繡出的作品更顯精細,品種繁多。廣繡的色彩十分豐富,主要分為以比較飽滿的色彩為主調的“威彩”和以三間色為主調的“淡彩”兩類,色彩根據(jù)刺繡品種而定。例如,刺繡喜帳用“威彩”,刺繡文房用品用“談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