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現(xiàn)在正前往風穴寺國家森林公園途中,在您親臨其境之前,給您介紹一番“風穴山景區(qū)”。
出汝州城東北行9公里,便進入了“風穴山景區(qū)”。這里是中岳嵩山少室南麓,景區(qū)以風穴山為中心,總面積達48平方公里,主要由風穴寺及其周圍的風穴山、玉皇山、石樓峰、大小風穴洞、九妖十八洞、白蛇洞、仙人洞、白云洞、青蛇洞、怪坡、竹林寺、小龍門、一線天、馬廟湖、旋風垛等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構(gòu)成。這里,我重點給您介紹一下遠近聞名的千年古剎--風穴寺吧!
風穴寺位于群山環(huán)抱的風穴山深處。它北靠玉皇山,南望北汝河。風穴寺始建于北魏,據(jù)五代后漢時(公元950年)鐫立的《風穴七祖千峰白云禪院記》碑載:“后魏山前為香積寺。屬當兵火,像毀寺焚。有鄉(xiāng)人衛(wèi)大丑收以材石,構(gòu)成佛堂于此山之西北,鎮(zhèn)壓風穴,即今院基是也。”可知風穴寺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了。千年來風穴寺幾易其名,魏時曰“香積寺”,到隋代又名之為“千峰寺”,唐時因寺倚風穴山,再更名為“風穴寺”,也算是寺以山名,山因寺顯了。該寺唐初已初具規(guī)模,至盛唐寺院已十分可觀。后歲月浮沉,風穴寺也幾度興替。風穴寺暨塔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如今的風穴寺,院中建筑頗具歷史文物價值。位于中心院南端的中佛殿飛檐挑角,金碧輝煌,它在木構(gòu)建筑中甚為古老,是河南省迄今保存最完整的金代殿堂建筑,坐落在高1米多的磚砌臺基上,殿頂為單檐歇山式,造型古樸雄偉,每一根柱,每一垛斗拱,每一塊磚瓦,皆規(guī)范一致,比例協(xié)調(diào)。中佛殿右側(cè)是風穴八景之一--初建于宋代的高大的懸鐘閣,這是一座氣勢恢宏的鐘樓,它殿閣重檐,翼角反翅,蔚為壯觀。鐘樓中有四根粗大的木柱,頂天立地,柱端架著一橫梁,梁上懸掛一口大鐘,重達800多公斤,為宋宣和年間所鑄,也是河南省現(xiàn)存最完整的一口鐵鐘。此鐘鑄造精致,音律準確,聲音洪亮,故而明人張維新就留有“一聲法撞飄空界,滿地松陰寶月寒”的詩句,因此,“風穴鐘聲”也成為汝州八景之一。自鐘樓向北數(shù)步,有一座高聳云端的九層疊澀密檐磚塔,塔的下面安睡著唐代和尚貞禪師的魂靈,因貞禪師為風穴寺的開山七祖,故名曰“七祖舍利塔”。此塔風格獨特,塔基較小,平面為方形,外部輪廓腰粗頭腳細,呈拋物線狀。塔身四角直壁,其上疊澀出檐九層,通高22米,每層四角系鈴,風吹鈴動,叮當作響,妙趣橫生。塔頂有剎,為覆镕體形,上有法器、寶蓋,猶如火焰升起,別具一格。沿中佛殿的中軸檐懸行數(shù)十步,就到了毗盧殿。該殿興建于明成化年間,為單檐懸山式建筑,顯得莊嚴宏大。大殿前面有一個月臺,臺的四隅有神態(tài)各異的石獸,生動活潑,栩栩如生。自東門出院,再向北走,又有接圣橋,此橋為明代所建,高10米,重檐硬山,分上下兩層,上層內(nèi)塑四面觀音像一尊。整個閣樓雕梁畫棟,富麗堂皇。
出汝州城東北行9公里,便進入了“風穴山景區(qū)”。這里是中岳嵩山少室南麓,景區(qū)以風穴山為中心,總面積達48平方公里,主要由風穴寺及其周圍的風穴山、玉皇山、石樓峰、大小風穴洞、九妖十八洞、白蛇洞、仙人洞、白云洞、青蛇洞、怪坡、竹林寺、小龍門、一線天、馬廟湖、旋風垛等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構(gòu)成。這里,我重點給您介紹一下遠近聞名的千年古剎--風穴寺吧!
風穴寺位于群山環(huán)抱的風穴山深處。它北靠玉皇山,南望北汝河。風穴寺始建于北魏,據(jù)五代后漢時(公元950年)鐫立的《風穴七祖千峰白云禪院記》碑載:“后魏山前為香積寺。屬當兵火,像毀寺焚。有鄉(xiāng)人衛(wèi)大丑收以材石,構(gòu)成佛堂于此山之西北,鎮(zhèn)壓風穴,即今院基是也。”可知風穴寺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了。千年來風穴寺幾易其名,魏時曰“香積寺”,到隋代又名之為“千峰寺”,唐時因寺倚風穴山,再更名為“風穴寺”,也算是寺以山名,山因寺顯了。該寺唐初已初具規(guī)模,至盛唐寺院已十分可觀。后歲月浮沉,風穴寺也幾度興替。風穴寺暨塔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如今的風穴寺,院中建筑頗具歷史文物價值。位于中心院南端的中佛殿飛檐挑角,金碧輝煌,它在木構(gòu)建筑中甚為古老,是河南省迄今保存最完整的金代殿堂建筑,坐落在高1米多的磚砌臺基上,殿頂為單檐歇山式,造型古樸雄偉,每一根柱,每一垛斗拱,每一塊磚瓦,皆規(guī)范一致,比例協(xié)調(diào)。中佛殿右側(cè)是風穴八景之一--初建于宋代的高大的懸鐘閣,這是一座氣勢恢宏的鐘樓,它殿閣重檐,翼角反翅,蔚為壯觀。鐘樓中有四根粗大的木柱,頂天立地,柱端架著一橫梁,梁上懸掛一口大鐘,重達800多公斤,為宋宣和年間所鑄,也是河南省現(xiàn)存最完整的一口鐵鐘。此鐘鑄造精致,音律準確,聲音洪亮,故而明人張維新就留有“一聲法撞飄空界,滿地松陰寶月寒”的詩句,因此,“風穴鐘聲”也成為汝州八景之一。自鐘樓向北數(shù)步,有一座高聳云端的九層疊澀密檐磚塔,塔的下面安睡著唐代和尚貞禪師的魂靈,因貞禪師為風穴寺的開山七祖,故名曰“七祖舍利塔”。此塔風格獨特,塔基較小,平面為方形,外部輪廓腰粗頭腳細,呈拋物線狀。塔身四角直壁,其上疊澀出檐九層,通高22米,每層四角系鈴,風吹鈴動,叮當作響,妙趣橫生。塔頂有剎,為覆镕體形,上有法器、寶蓋,猶如火焰升起,別具一格。沿中佛殿的中軸檐懸行數(shù)十步,就到了毗盧殿。該殿興建于明成化年間,為單檐懸山式建筑,顯得莊嚴宏大。大殿前面有一個月臺,臺的四隅有神態(tài)各異的石獸,生動活潑,栩栩如生。自東門出院,再向北走,又有接圣橋,此橋為明代所建,高10米,重檐硬山,分上下兩層,上層內(nèi)塑四面觀音像一尊。整個閣樓雕梁畫棟,富麗堂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