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教程》第十四章第二節(jié)

字號:

第二節(jié) 組織和培養(yǎng)班集體
    把來自各處的幾十個學生集合在一起,組成一個班級,還不能稱之為班集體,只能算班
    級群體。班級從群體發(fā)展為班集體有一個組織、培養(yǎng)和提高的過程。只有當一個班級具備了
    共同的奮斗目標、堅強的班級核心、和諧的人際關系、健康的集體輿論、健全的組織制度才
    能稱得上是真正健全的班級集體。由此可見,班集體是為了實現(xiàn)教育目的而組織起來的有紀
    律、有凝聚力的一個班的學生群體,是一個班學生群體發(fā)展的高級階段。它能正常發(fā)揮其整
    體功能,有計劃地開展各種教育活動,不斷總結經驗,使集體不斷自我提高、自我完善和不
    斷前進。一個健全的班集體是班主任長期深入、細致、辛勤工作的結果。組織和培養(yǎng)班集體
    是班主任的中心工作。組織和培養(yǎng)班集體的通常做法是:了解和研究學生;確定共同的奮斗
    目標;培養(yǎng)堅強的班級核心;培養(yǎng)優(yōu)良的班風,形成正確的集體輿論;做好后進生的轉化工 作。
    一、了解和研究學生
    了解和研究學生,是做好班級工作及培養(yǎng)班集體的基礎和前提。班主任要全面了解學生
    及班級各方面的情況,要采取切實、有效的研究方法。
    (一)了解和研究學生所應包含的內容
    1.對學生個體的研究
    學生與學生之間是有差別的,其中有些因素可能成為促進學生發(fā)展的因素, 有些因素可
    能成為阻礙學生發(fā)展的因素。這些因素是:
    (1)家庭環(huán)境,包括父母的職業(yè),家庭的經濟狀況,個人在家庭中的地位,父母的興趣、
    愛好和特長,雙親是否健全,父母的教育方法。
    (2)個人經歷,包括是否受過學前教育,小學基礎如何,是否轉過學、轉過幾次,受過
    何種獎勵和處分。
    (3)個人身體狀況,包括屬于何種神經類型,有無疾病,體質如何,有無衛(wèi)生習慣。
    (4)對待學習的態(tài)度,包括喜歡哪幾門課程,討厭哪幾門課程,認為無所謂的有哪幾門
    課程,學習某門課程的能力如何,對學習的自信心或自卑感,是否做好學習前的準備。
    (5)人際關系,包括在校內、外跟誰是好朋友,有無合作、互助、關心別人的思想和行
    為,選擇伙伴的標準,跟老師的關系如何。
    2.對學生群體的研究
    對學生群體的研究包括先進、中間和后進學生的情況及所占的比例,班級的歷史發(fā)展和
    變化情況,班干部和積極分子的力量、團隊組織的作用,同班學生與學生之間彼此交往和相
    互作用中其團結的程度,整體活動的水平,個人在群體中的地位,個人的自我評價與抱負,
    群體的穩(wěn)定性。
    (二)了解和研究學生所應包含的方法
    1.觀察
    教育觀察是了解學生的主要方法。班主任越善于組織教育觀察,就越能深刻地認識自己
    的學生。班主任可在自然狀態(tài)下,通過課堂教學、課外活動、生產勞動、團隊活動了解學生
    的真實情況。 在自然狀態(tài)的觀察中如不能充分把握學生的某些特點,可根據具體情況向學生
    提出一些問題,或委派他們去干某些工作,在活動中進一步觀察他們的態(tài)度和反映。為了系
    統(tǒng)地掌握學生的情況,以便在發(fā)展中進行比較并發(fā)現(xiàn)問題,班主任要寫觀察記錄,以便積累
    資料,更好地搞好工作。
    2.問卷
    在觀察中如一時了解不到學生的內心活動,還可以采取問卷法,作為了解學生的輔助手
    段。班主任可按照預定的要求設計一套選配得當、措辭精確的問題。這些問題可以是:不定
    案型的(不事先列出所要求的答案)、 定案型的(被詢問者從列出的答案中選擇一條或幾條答案)
    和半定案型(被詢問者選擇一條或幾條答案,并給他發(fā)表個人意見的機會)。
    3.談話
    在整理問卷的答案時, 如認為有些情況還不清楚或需要進一步核對時,可采用談話的方
    式。談話的對象可以是學生本人,也可以是學生的家長、親友、同學等。談話可以單獨談,
    也可以和幾個人一起談。為了使談話取得良好的效果,在談話前,班主任要認真做好準備。
    在談話中,態(tài)度要自然、誠懇、親切、循循善誘,同時還要考慮談話對象的個性特點。談話
    后要把所得到的情況及時記錄下來,以便結合平時觀察的印象和問卷的結果進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