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護理:淺析小兒急性上感的降溫護理

字號: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上感)是小兒常見的疾病,大多由病毒引起,亦可由細菌引起,輕癥僅表現(xiàn)為呼吸道的局部癥狀,重癥可伴有發(fā)熱,甚至高熱,5歲以下小兒體溫超過39℃,可因高熱處理不及時而引起高熱驚厥,體溫高于42℃能導致神經系統(tǒng)永久性損害。為了讓患兒得到及時、準確的治療,應科學地對小兒急性上感進行降溫和護理,能促進患兒早日康復和預防并發(fā)癥。下面對上感患兒采取物理與藥物降溫措施介紹如下。
    1 病情觀察
    發(fā)熱是多種疾病均可表現(xiàn)出來的一個癥狀,只有認真細致地觀察病情,才能準確找到病因。如有的患兒雖然高熱,但精神狀態(tài)良好,玩耍如常,這類患兒病情較輕,可不急于退熱;但有的患兒前額、腋窩等處灼熱,但手足冰涼;有的患兒高熱時伴有寒戰(zhàn);有的體溫只接近39℃,便出現(xiàn)四肢抽搐,應考慮高熱驚厥之先兆,特別是有驚厥史的患兒則應考慮退熱。6個月~1歲患兒由于體溫調節(jié)中樞功能發(fā)育不全,易發(fā)生高熱驚厥。此外應注意患兒的意識狀態(tài)、發(fā)熱的伴隨癥狀、發(fā)熱的時間與規(guī)律、小便的次數與量、皮膚有無細小的出血點與皮疹,為臨床醫(yī)生提供診斷、治療的依據。
    2 根據病情選擇正確的降溫措施
    2.1 物理降溫
    2.1.1 降低室溫 室內環(huán)境安靜、通風良好,室溫保持在20℃~22℃,對夏季高熱患兒若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將患兒移置空調房內,或在室內放置冰塊,室內地板灑涼水,或用電扇吹風,但避免對流風,在臨床上很多家屬對此舉措難以接受,認為小孩高熱就是因為睡空調房、吹電扇引起的,為此應向家屬解釋降低室溫可以增加輻射散熱,使產熱與散熱趨向平衡,達到退熱的目的。
    2.1.2 注意散熱 遇到嬰兒高熱時,應松開包裹,解開領扣與褲帶,以利散熱。在冬天,高熱患兒常包著厚棉被,面部蓋著紗巾,夏天則裹著浴巾,嬰兒的整個身體被裹得嚴嚴實實,生怕受風寒侵襲,遇到這種情況應向患兒家屬宣教,講解衣被過厚會導致患兒燥熱不安、產熱增多、難于退熱的道理。通常家屬認為小孩發(fā)熱是受涼引起的,就應該加倍地給孩子保溫,如穿衣服、多蓋被子。殊不知發(fā)熱是由于產熱與散熱失衡,散熱減少會使體溫進一步升高。
    2.1.3 采用溫水沐浴 給患兒用32℃~36℃的溫水沐浴,或將高熱患兒置于較體溫低3℃~4℃的溫水中浸泡10~15min,沐浴時多擦洗皮膚,達到擴張毛孔,易于出汗從而降低體溫的目的。但溫水沐浴時應避免受涼,合并肺炎、腹瀉的患兒應慎用。
    2.1.4 采用冷鹽水保留灌腸 過高熱降溫困難者可采用4℃生理鹽水50~00ml保留灌腸。灌腸時注意灌入速度不宜過快,一般以每分鐘15~20ml為宜,囑患兒做深呼吸,腹部放松,保持灌腸液在腸道內停留片刻,降溫效果更佳。
    2.1.5 額部冷濕敷 在枕部、腋下及腹股溝等處放置冰袋,足心置熱水袋,但熱水袋與冰袋不可直接接觸患兒的皮膚,可用單層棉布包裹以防止燙傷和凍傷。頭部降溫可增加腦組織對缺氧的耐受性,減少腦組織的耗氧量,并減輕腦組織充血,促進散熱,降低機體代謝率。體溫下降1℃,腦細胞代謝率可降低6.5%,顱內壓可降低5.5%。who有關研究證明傳統(tǒng)的冷敷、溫水浴和酒精擦浴可能導致全身發(fā)抖,且酒精還可經兒童皮膚吸收而產生中毒癥狀,應慎用。一般用藥物來降低下丘腦的調定點。但在某些特定的條件下,例如在體溫高于41℃時,則急需迅速降低體溫,此時冷敷、溫水擦浴可作為解熱治療的輔助措施。擦浴過程中要注意患兒全身情況,如出現(xiàn)寒戰(zhàn)、面色蒼白、脈搏或呼吸出現(xiàn)異常時應立即停止擦浴并及時報告醫(yī)生。
    2.2 藥物降溫 在進行藥物降溫時,一般要求肛溫在39℃以上,腋溫在38.5℃以上方可采用。美林混懸液中含有的布洛芬是目前國外廣泛應用于臨床的退熱及鎮(zhèn)痛藥物。由于它的作用機制和對胃腸道毒副作用較少而受到了優(yōu)先應用,其特點是可以經口給藥,避免了長期困擾兒科醫(yī)生由于患兒對肌肉注射給藥法的恐懼感而造成對治療不合作,減少了由這種不合作而導致的治療效果降低。同時也可避免由于臀部肌肉注射可能引起的醫(yī)源性感染和醫(yī)源性損傷。目前臨床上應用較多的還有泰諾、愛爾星等,此類藥物具有味道芳香,穩(wěn)定性好的特點,且口服吸收迅速(服藥后10~20min開始退熱),2~3h血藥濃度達到高峰,并出現(xiàn)退熱效果,一般可持續(xù)4h左右。安全范圍大、毒副作用小、很少過敏者。有滴劑、糖漿、膜片等劑型,劑量準確,用法簡明,屬于非處方藥即家庭常備藥。對個別高熱不退的病例,可按醫(yī)囑應用冬眠合劑等。
    3 療效觀察
    采用物理降溫或藥物降溫處理后,應在30min后復測體溫,降溫要適度,一般肛溫降至38.5℃,腋溫降至38℃時可逐漸撤除物理降溫,不要使體溫降低得過快,也不要使降溫措施斷斷續(xù)續(xù),體溫忽高忽低。若體溫逐漸下降,說明降溫效果好,同時應注意觀察有無體溫驟降、大量出汗、體弱無力等現(xiàn)象。如有以上虛脫表現(xiàn)應及時給予保溫,飲熱開水,嚴重者給予靜脈輸液。此外,隨時注意觀察患兒有無新的癥狀或體征出現(xiàn),如神志改變、皮疹、嘔吐、腹瀉、淋巴結腫大等,如有上述任一癥狀,應立即與醫(yī)生聯(lián)系,及時采取有效的診療、護理措施。
    在小兒急性上感的降溫護理中,物理與藥物降溫可預防并發(fā)癥。筆者深切體會到,正確的高熱護理方法是預防并發(fā)癥,提高治愈率的關鍵。如果處理不當,上感患兒除可能引起高熱驚厥、心力衰竭外,還可進一步導致中樞神經細胞損害,造成嚴重的不良后果。因此,對于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應采取及時、綜合的護理措施,力爭達到的醫(yī)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