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鄱陽湖國家自然(候鳥)旅游風景保護區(qū)

字號:

該保護區(qū)位于長江中下游,江西省北部、中國淡水湖-鄱陽湖西北角,總面積為22400公頃。
    1988年5月,經(jīng)國務院批準為自然保護區(qū)。世界自然基金會主席、英國的菲利普親王、世界自然基金會丹麥分會主席亨利克親王、國際鶴類阿里波博士等各國人士、專家、學者前來觀賞考察后稱這里是“鶴國”,“中國第二長城”、野生動物的“安全綠洲”。該保護區(qū)有鳥類310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鳥類10種,二級保護鳥類44種,僅白鶴就為2896只,占全球白鶴總數(shù)的98%。每年11月底至次年三月處,是觀鳥的大好時機。
    你看,大雁成群在草洲上吃著嫩草,有時大鴇(地甫)和它們一塊取食,云雀在草洲上鳴叫,鳳頭麥雞和鷸鳥、金眶行穿插在它們之間,構(gòu)成了一幅色彩斑斕的百鳥越冬圖。而百鳥中,最令人歡欣的是白鶴的光顧。
     白鶴是一種大型的涉禽,體長可達135厘米,通體羽毛潔白,只有翅的前端(初級飛羽)是黑色,故又稱“黑袖鶴”。它有棕黃色長刀狀的喙,粉紅色的長腿,亭亭玉立,嬌俏可人。它們實行“一夫一妻”制,每一繁殖期產(chǎn)兩個卵,但只能養(yǎng)活一只幼鳥,加之保護不力,白鶴已屬瀕危鳥類,我國將其列為一類保護動物。
     國際鶴類會議曾宣布全世界的白鶴只有200多只。但有一年,鄱陽湖上發(fā)現(xiàn)了世界上的白鶴群,一數(shù)竟有1600多只!全國及世界動物學界為之震動、欣喜。國外的鳥類學家紛紛專程來到鄱陽湖濱,對其進行遷飛動態(tài)、食性、哺育和濕地生態(tài)學的研究。
     一批批國外旅游者亦專門來此,親身感受著如此大量的仙鶴所散發(fā)出來的“仙氣”。英國女王的丈夫、世界野生動物保護協(xié)會主席菲利浦親王,在陪同女王訪問北京后,撇下女王,獨自來到鄱陽湖畔,觀賞這迷人的鶴景。
     這批仙鶴每年春季在西伯利亞西部繁殖,冬季成群地飛到鄱陽湖越冬。在遷飛時它們不斷地高聲鳴叫,并排成人字形或一字形。在越冬地棲息時,她們亦排成一字長蛇陣,長達一二百米,遠看就像一排白色的仙女,優(yōu)美動人。一只只幼鳥緊跟著它們的爸爸媽媽覓食休棲,其樂融融。
     鄱陽湖候鳥保護區(qū)的大群白鶴,數(shù)量在逐年上升。鄱陽湖為世界性珍禽的生存和繁殖作出了巨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