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烈士陵園位于沈陽市北陵公園東側,占地 24萬平方米,1951年為紀念抗美援朝戰(zhàn)爭中犧牲的烈士而建。黃繼光、邱少云、楊根思、孫占元等122名烈士長眠于此。
陵園內靜謐安詳,莊嚴肅穆,蒼松翠柏,交相疊映。正中聳立著一座雄偉的英雄紀念碑,高23米,正面鐫刻著"抗美援朝烈士永垂不朽"的題詞。碑的頂部是中朝兩國國旗,寓意著兩國人民用鮮血和生命染紅的戰(zhàn)旗永遠高高飄揚。旗下是手握沖鋒槍的志愿軍戰(zhàn)士銅像,眉宇間流露出一種凜然不屈的英雄氣概。碑底是銅鑄的花環(huán),花環(huán)兩側是"1950-1951"年字樣。這是志愿軍赴朝作戰(zhàn)的時間和美帝國主義被迫在板門店談判簽署停戰(zhàn)協(xié)定的時間。它昭示著人們不忘歷史,永記和平。正面臥碑刻有郭沫若所題七律一首:"煌煌烈士盡功塵,不滅光輝不朽身。鴨綠江南花勝錦,北陵園畔草成茵。英雄氣魄垂千古,國際精神召萬民??O高山齊仰山,誓將紙?zhí)摶癁閴m。"鏗鏘有力的詩句道盡了英雄的不朽功勛,也流露出了每位祭掃人的心聲。碑體背面刻有長達471字的祭文,追敘了建碑的由來,贊美了烈士驚天地泣鬼神的無畏精神。紀念碑東西側的石壁上則鑲有八塊大型銅制浮雕,形象化地展示了志愿軍在戰(zhàn)爭中英勇殺敵的激烈場面。
紀念碑后面的松林里便是成片的墓區(qū)了,楊根思、黃繼光、邱少云等人人皆知的名字,赫然在目。這122名英勇犧牲的烈士是千千萬萬名志愿軍烈士的代表,他們的豐功偉績已與山河同在,與日月同輝。墓區(qū)的東南面則有 90米長的大型畫廊,展示著人們祭園掃墓的各種圖片,其中就有1962年6月22日朝鮮貴賓崔庸健委員長由周恩來陪同率團掃墓的大型照片。畫廊的東南便是烈士紀念館,里面陳列著烈士的遺像和遺物217件。
在這莊嚴肅穆的烈士陵園里,那剛剛逝去的硝煙仿佛又清晰地彌漫于記憶的屏幕上。
1950年,美帝國主義悍然發(fā)動了侵略朝鮮的戰(zhàn)爭,熊熊的烈火在朝鮮的大地上燃燒,繼而又迅速地燒到了我國東北鴨綠江邊,年輕的共和國受到了嚴重的威脅。為了中朝人民的友誼,為了共和國的安全,毛澤東主席毅然發(fā)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wèi)國"的號召,中國人民選派了自己秀的兒女組成了志愿軍隊伍,雄赳赳氣昂昂地跨過鴨綠江,與朝鮮人民并肩作戰(zhàn),進行了長達2年零9個月的抗美援朝戰(zhàn)爭。成千上萬的中華兒女犧牲在異國的土地上,他們可歌可泣的事跡永垂青史。為了戰(zhàn)斗的勝利,黃繼光烈士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敵人的槍眼,以年輕的生命譜寫了一曲熱血頌歌。為了嚴明的紀律,邱少云烈士忍受著烈火的熊熊燃燒,直到化為灰燼。數(shù)不清的烈士,數(shù)不清的事跡,志愿軍們用生命奏響了一曲英雄主義、愛國主義、國際主義的輝煌樂章。為了紀念這些犧牲的先烈, 1951年東北軍區(qū)籌建了這所陵園。
山蒼蒼,水茫茫,中朝友誼山高水長,烈士的英靈萬古流勞。正因為此,每年前來瞻仰的國際友人及各界群眾高達數(shù)十萬人次。這里是烈士安息的地方,也是后人憑吊追思之所,每年清明時節(jié)和10月25日(志愿軍赴朝參戰(zhàn)紀念日),人們都要到這里舉行紀念活動。如今,這里已成為愛國主義教育的陣地。
陵園內靜謐安詳,莊嚴肅穆,蒼松翠柏,交相疊映。正中聳立著一座雄偉的英雄紀念碑,高23米,正面鐫刻著"抗美援朝烈士永垂不朽"的題詞。碑的頂部是中朝兩國國旗,寓意著兩國人民用鮮血和生命染紅的戰(zhàn)旗永遠高高飄揚。旗下是手握沖鋒槍的志愿軍戰(zhàn)士銅像,眉宇間流露出一種凜然不屈的英雄氣概。碑底是銅鑄的花環(huán),花環(huán)兩側是"1950-1951"年字樣。這是志愿軍赴朝作戰(zhàn)的時間和美帝國主義被迫在板門店談判簽署停戰(zhàn)協(xié)定的時間。它昭示著人們不忘歷史,永記和平。正面臥碑刻有郭沫若所題七律一首:"煌煌烈士盡功塵,不滅光輝不朽身。鴨綠江南花勝錦,北陵園畔草成茵。英雄氣魄垂千古,國際精神召萬民??O高山齊仰山,誓將紙?zhí)摶癁閴m。"鏗鏘有力的詩句道盡了英雄的不朽功勛,也流露出了每位祭掃人的心聲。碑體背面刻有長達471字的祭文,追敘了建碑的由來,贊美了烈士驚天地泣鬼神的無畏精神。紀念碑東西側的石壁上則鑲有八塊大型銅制浮雕,形象化地展示了志愿軍在戰(zhàn)爭中英勇殺敵的激烈場面。
紀念碑后面的松林里便是成片的墓區(qū)了,楊根思、黃繼光、邱少云等人人皆知的名字,赫然在目。這122名英勇犧牲的烈士是千千萬萬名志愿軍烈士的代表,他們的豐功偉績已與山河同在,與日月同輝。墓區(qū)的東南面則有 90米長的大型畫廊,展示著人們祭園掃墓的各種圖片,其中就有1962年6月22日朝鮮貴賓崔庸健委員長由周恩來陪同率團掃墓的大型照片。畫廊的東南便是烈士紀念館,里面陳列著烈士的遺像和遺物217件。
在這莊嚴肅穆的烈士陵園里,那剛剛逝去的硝煙仿佛又清晰地彌漫于記憶的屏幕上。
1950年,美帝國主義悍然發(fā)動了侵略朝鮮的戰(zhàn)爭,熊熊的烈火在朝鮮的大地上燃燒,繼而又迅速地燒到了我國東北鴨綠江邊,年輕的共和國受到了嚴重的威脅。為了中朝人民的友誼,為了共和國的安全,毛澤東主席毅然發(fā)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wèi)國"的號召,中國人民選派了自己秀的兒女組成了志愿軍隊伍,雄赳赳氣昂昂地跨過鴨綠江,與朝鮮人民并肩作戰(zhàn),進行了長達2年零9個月的抗美援朝戰(zhàn)爭。成千上萬的中華兒女犧牲在異國的土地上,他們可歌可泣的事跡永垂青史。為了戰(zhàn)斗的勝利,黃繼光烈士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敵人的槍眼,以年輕的生命譜寫了一曲熱血頌歌。為了嚴明的紀律,邱少云烈士忍受著烈火的熊熊燃燒,直到化為灰燼。數(shù)不清的烈士,數(shù)不清的事跡,志愿軍們用生命奏響了一曲英雄主義、愛國主義、國際主義的輝煌樂章。為了紀念這些犧牲的先烈, 1951年東北軍區(qū)籌建了這所陵園。
山蒼蒼,水茫茫,中朝友誼山高水長,烈士的英靈萬古流勞。正因為此,每年前來瞻仰的國際友人及各界群眾高達數(shù)十萬人次。這里是烈士安息的地方,也是后人憑吊追思之所,每年清明時節(jié)和10月25日(志愿軍赴朝參戰(zhàn)紀念日),人們都要到這里舉行紀念活動。如今,這里已成為愛國主義教育的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