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市2004年中考作文題解及例文評析

字號:

一道啟迪考生心智的妙題
     [試題解析]
     這是一道頗有創(chuàng)意、能讓考生發(fā)揮出自己真實寫作水平的妙題。試題是一個半命題式作文題,選材的空間雖看似十分自由,且文體不限,而實際上文題中的“?”和提示語對這篇作文在選材、立意諸方面是做了許多限制的??忌粢獙懞么祟},務(wù)必把握好如下幾個環(huán)節(jié):
     一、審清題目,明確意旨。從提示語及文題來看,這里的“?”不是一個簡單的標點符號,也不能牽強地把它理解為“為什么”,而應(yīng)把它看成是陳述的對象。考生應(yīng)在把握這個“?”的基礎(chǔ)上,再聯(lián)系生活實際,從而表達出人們對自然的探索、對生活現(xiàn)象的追問、對社會問題的思考之意。
     二、巧擬文題,內(nèi)容出新。半命題作文在補寫完整題目時就決定了文章題材的選取,因此在擬題時,考生不僅要著眼于擬一個富有文采的文題,使批閱者一見鐘情,而且更應(yīng)考慮到內(nèi)容能否“寫好”,能否“寫新”。例如:有考生以《?乃!之母》為題,表達出“質(zhì)疑”、“創(chuàng)新”乃成功之母之意;有以《?,歷史的導(dǎo)師》為題,體現(xiàn)出“?”在推動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的作用;有以《?,我成長的伙伴》為題,表達出自己成長過程中的心靈歷程;有以《?,世界因你更精彩》為題,抒寫出當(dāng)今世界科學(xué)技術(shù)在質(zhì)疑、創(chuàng)新中突飛猛進而造福人類的感悟……這些文題都因擬得視角很新,考生在寫作內(nèi)容的處理上也就很容易出新。
     三、文體不限,形式多樣。由于“文體不限”,考生可選擇自己擅長的文體進行寫作。有時為了避免考場作文在文體上出現(xiàn)嚴重“撞車”現(xiàn)象,考生不妨運用寓言、童話、日記、小小說、戲劇、科幻、詩歌等文體來表情達意。這些文體若運用得當(dāng),能使考生的作文顯得別出心裁,收到匠心獨運之效。
     總之,2004年紹興市中考作文題由于限制性強,富有創(chuàng)新意識,同時又一改以往話題作文疏于審題的弊端,有利于考生在審清題意的基礎(chǔ)上,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寫出具有自己獨特個性、能反映自己真實寫作水平的文章來。的確,今年的中考作文有相當(dāng)一部分考生寫出了一批在立意、選材、語言、情感等方面標新立異的佳作。但毋庸諱言,也有一部分考生因思維閉塞,缺乏質(zhì)疑、創(chuàng)新意識,以致出現(xiàn)了背、套、宿構(gòu)等的離題、跑題文章。
     [例文評析一]
     ?,這個陌生的符號
     “?”像把鋤頭,滿腹經(jīng)綸的前人帶著它為我們開辟出了一條陽關(guān)大道。于是,王侯將相、文人墨客都過去了,而我們——新一代的天之驕子,正在道上踱步慢行。
     這是條云蒸霞蔚、姹紫嫣紅的路,在周圍的一片黑暗中像一道箭光。周圍確是一片黑暗,沒有光,這使我們惶恐,怕那是萬丈深淵,底下有千萬只虎、千萬條蛇、千萬堆的吸血蟲。于是,我們緊跟著前人,唯恐一步不慎會死無全尸。
     四周是熟悉的花草,絳紅的花、黛綠的草,都向著各自的方向生長——天生就沒有為你束好的一打玫瑰。而我們心里嫉妒?。簯{什么花草可以沒規(guī)沒矩,哪像我們,循規(guī)蹈矩、行以待“令”。比如前人說“芙蓉如面柳如眉”,我們就自然認為芙蓉是楊貴妃的面,柳葉是楊貴妃的眉,從沒懷疑過白居易的眼光。
     我們排著隊,在路上行走,卻不認識“?”。
     地上是密密麻麻的腳印,我們也不知哪一處是自己的足跡,更不知道腳印的方向指向哪里。大概隊伍前的第一人應(yīng)該知道吧。我們只迷惘地跟著他,從沒想過自己該不該是隊伍中的一員。
     我們依舊排著隊,依舊不知“?”乃何方人士。
     天空中為何就這么個太陽?我們時常望著它發(fā)呆。我們恨它:驕陽似火可以鑠石流金,把我們烤得不成人形,而我們卻如吸了毒一般的依戀不舍,唯其是瞻,我們不忍離開它去周圍的黑暗中尋找星星,雖然星星比太陽更深遠更明亮。但尋找是需要時間的?!拔覀兊臅r間是很寶貴的”,我們以此安慰自己。而那些敢于獨辟蹊徑的先驅(qū)卻嘲笑我們:你們看不到明星,因為你們的日久天長地看太陽,眼光已經(jīng)變得短淺了。我們理虧,卻仗著人多而心安理得,又埋著頭前進了。
     至今,我們還沒遇上“?”。也許,“?”處處都在,缺少的,只是我們?nèi)グl(fā)現(xiàn)“?”的勇氣和眼光。
     白天,我們走著相同的路;晚上,我們做著相同的夢。但愿,新一代的天之驕子們能迷夢初醒。因為習(xí)慣現(xiàn)有的,我們走的,都是前人走過的大路,我們要走的,也都是這些大路。
     “?”,我想對你說,“有緣千里來相會”,但我不相信緣分,只相信:事在人為。
     [簡評]我們的祖先會問、善問,因此有了足以讓我們自豪的四大發(fā)明。然而,曾幾何時,我們迷失在祖先的光環(huán)里,失去了自己!我們不敢問,唯恐打擊諷刺迎面而來;我們不必問,自有別人為我們發(fā)明創(chuàng)造。于是,“?”讓我們越來越陌生了。這是此文給人的大的感悟。本文構(gòu)思獨特,以精練的語言表達了作者的“?憂思錄”。全文哲理雋永,特別是文章的結(jié)尾更是一個亮點,讓讀者看到了新的希望:事在人為!只要我們愿意,我們還是可以有“?”的,像那路邊的花草——做一個有思想、敢創(chuàng)新的人。
     [例文評析二]
     ?茶香·人生
     你一會看云/一會兒看我/你/看我時很遠/看云時很近
     ——顧城《遠與近》
     不知從何時起,我和爺爺形成了這種四目相對卻又無話可說的隔膜。
     爺爺很愛茶,愛得根深蒂固。
     午后的小院,陽光永遠是那么燦爛,天空永遠是那么蔚藍,爺爺總愛躺在那把老藤椅上,不諳世事似的閉目養(yǎng)神,膝邊的老貓偶爾伸個懶腰。那樣的畫畫總是那么唯美,那么溫暖。
     我跨進小院,眼中噙著淚水,這是我每回被小朋友們欺侮后能做的。我尋求爺爺?shù)膸椭?,可是我永遠不敢吭聲,我多么希望得到爺爺?shù)年P(guān)心,即使只是安慰,只是微笑,可是事實是他永遠不會這樣做。我的眼淚終于忍不住地流了下來,“啪嗒啪嗒”落在衣襟上。他依然躺著閉目養(yǎng)神,只有那把老藤椅發(fā)出“吱呀吱呀”蒼白無力的響聲而已。我怔怔地看著爺爺他還是那么從容不迫地起身,呷一口茶,然后進屋,只留下那杯飄香的茶,還有哭得泣不成聲的我……
     難道茶是那么至高無上?難道茶比任何親人都重要嗎?難道茶……
     于是童年的我,伴著那大大的問號,和爺爺疏遠了,即使遇到困難也不再尋求他的幫助。
     有一天我終于按捺不住自己心中的疑問,在爺爺不在家的時候,捧起他那只神圣的大茶杯。那溫和的杯沿碰到我的嘴唇,我義無返顧地閉上眼,吮喝那種濃濃的液體。那種液體觸及舌尖的時候,若澀沖擊著我的每一個味蕾,我全吐了出來。那是什么啊,很苦,真的很苦。難道就是這樣的東西讓爺爺那么義無反顧地愛著它,甚至可以對自己的親人不聞不問嗎?
     于是童年的問號中,帶上了深深的不解和重重的遺憾。
     爺爺死后的那個午后,陽光依然燦爛,他永遠那么安詳。他沒留下什么,留下的只是那冒著熱氣的半杯茶;他也沒有帶走什么,帶走的也許只有那半杯茶。我捧起那杯茶,放到嘴唇的那一剎那,淚不知不覺地落下。我不知道是那種茶味還是爺爺微笑沉醉的臉催人淚下。
     我學(xué)著爺爺喝茶。茶真的很苦,一直苦到心上,可那種苦盡甘來的香會慢慢襲入人心。那個午后我并沒有哭,默默中,爺爺?shù)牟杞虝宋液芏鄸|西,包括學(xué)習(xí),包括堅強,亦包括品味人生!
     原來童年問號的解開,正是我默默走向人生的開端,也許它還會是以后我人生成功的里程碑。我愛茶香,我愛人生中的“?”。
     [簡評]這篇考場作文之所以獨具魅力,首先是它別具匠心的構(gòu)思:文章把“茶香”與“人生”巧妙地結(jié)合起來,并從“爺爺愛茶”中逐漸展示自己獨特的人生感悟歷程,讀來使人頗受感動。其次是清新、韻味十足的語言,娓娓道來,揮灑自如,充分張揚了自己的語言個性。另外文章的結(jié)尾既巧妙地呼應(yīng)了題目,又卒章顯志,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例文評析三]
     ?,是否越多越好?
     班里有不少“好問”的同學(xué),有著問不完的問題。下課、午自習(xí),甚至放學(xué)后,總能看見他們的身影忙碌地出入于老師的辦公室,大至一整道題,小至一個標點,事無巨細,一概相問。同學(xué)不解,問之,則答曰:君子之學(xué)必好問。
     君子之學(xué)必好問,這原本不錯,學(xué)習(xí)怎能無問?可我又不禁質(zhì)疑:問,真的越多越好么?
     所謂“好問”,絕非僅僅是“多問”,更重要的是要善問。許多人不理解這一點,于是他們的“好問”便變成了“多問”。他們往往一遇到某個字筆跡不清或某個標點隱隱約約就絲毫不加辨認,舉手就問;他們遇到一些做不出的題,也根本不假思索,找到老師張口就問。
     古人支:“思而后問。”問題本身是從思考中誕生的,怎么能不假思索就茫然相問呢?況且有些問題一經(jīng)大腦思考明明就可以解決,為何非問不可呢?
     當(dāng)初牛頓被蘋果砸中腦門,不也砸出了一連串的問題?他請教過誰?又有誰能回答他?他終還不是靠著自己的思索發(fā)現(xiàn)了“萬有引力”這一偉大的理論,從而解決了那一連串的問題嗎?
     不僅是牛頓,幾乎所有科學(xué)家都憑自己的思考、自己的實驗解決了自己提出的問題,從而推動了科技的進步。倘若他們也不愛思考,一有問題就問,恐怕今日的科學(xué)田野上還是一片荒蕪吧!
     反過來說,多問的效果又如何呢?那些一味依賴老師的同學(xué),往往是問過一遍,將老師的講解死記一番,下回遇到類似甚至同樣的問題依舊要麻煩老師。如此還哪來的學(xué)習(xí)效率?長此以往,令人養(yǎng)成不喜動腦的惡習(xí),大腦日漸僵化,“問”反倒成了思維的“殺手”。
     “無知的問題是對知識的褻瀆!”這話千真萬確。魯莽的發(fā)問,不僅無一益,甚至有百害。它把一個原本具有智能的人變成一只沒有思維只能裝書的麻袋,令人走上思想退化的歧途!
     依我看,遇到一個模糊的標點、一個字跡不清楚的字,不妨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一下,從而確認無誤;遇到難題,也應(yīng)仔細想一想,究竟是哪個環(huán)節(jié)難住了自己,哪個問題是自己能解決的,然后再帶著明確的目的性去詢問老師。這樣的問可謂是萬全之策,不僅別人回答起來省力,問者記憶也深刻,同時又鍛煉了大腦。
     后告誡一下所有誤解了“問”的求學(xué)者;要多思,勤思,切勿草率地發(fā)問;遇到問題要先問自己,“?”并非越多越好。
     [簡評]本文是一篇極富新意的考場作文。文章緊緊圍繞“?,是否越多越好”這個話題,從歷史的角度、自身的學(xué)習(xí)經(jīng)歷及感受兩個方面,深入淺出地進行分析,并冷靜地提出了“‘好問’絕非僅僅是‘多問’,更重要的是要善問”的見解。文章結(jié)構(gòu)嚴謹,剖析深刻且富有哲理,給人以許多啟示與教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