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定義需要汰除的六種信息1

字號:

下定義一般采用“什么是什么”或“什么叫做什么”的基本模式。它要求考生在整體理解的基礎上,對事物的本質屬性進行概括,因此,需要汰除本質屬性之外的信息。歸納起來有以下六個方面:
    一、重復信息
    一般定義題所給材料并不能直接用來組合,各句內(nèi)容之間往往有交叉重復,這就需要汰除它們,然后再進行語句組合。
    例1.提取下列材料的要點,整合成一個單句,為“遺傳”下定義。
    1.遺傳是一種生物自身繁殖過程。
    2.這種繁殖將按照親代所經(jīng)歷的同一發(fā)育途徑和方式進行。來源:www.examda.com
    3.在這一過程中,生物將攝取環(huán)境中的物質建造自身。
    4.這種繁殖過程所產(chǎn)生的結果是與親代相似的復本。
    分析:不難看出,第1句的主要信息是“自身繁殖”,第2句的主要信息是“按照親代所經(jīng)歷的同一發(fā)育途徑和方式”,第3句的主要信息是“攝取環(huán)境中的物質建造自身”,第4句的主要信息是“產(chǎn)生與親代相似的復本”。2、3、4句話的主要信息構成“自身繁殖過程”的修飾限制成分。需要注意的是,第4句中“這種繁殖過程”與第1句話比照是重復信息,因為第1句已經(jīng)說了“遺傳是一種生物自身繁殖過程”,一個信息在一個句子中一般不重復出現(xiàn),所以應將其汰除,才好組合成信息完整而又簡潔的句子。其他句子提取信息要點的情況與此基本相同。
    參考答案:
    生物按照親代所經(jīng)歷的同一發(fā)育途徑和方式,攝取環(huán)境中的物質建造自身,產(chǎn)生與親代相似的復本的一種自身繁殖過程叫做遺傳?;颍哼z傳是指生物按照親代所經(jīng)歷的同一發(fā)育途徑和方式,攝取環(huán)境中的物質建造自身,產(chǎn)生與親代相似的復本的一種自身繁殖過程。
    二、比較信息
    如果定義材料中出現(xiàn)被定義概念與相關概念特點的比較內(nèi)容,不屬于被定義概念的本質屬性,要汰除。
    例2.提取下列材料的要點,整合成一個單句,為“因特網(wǎng)”下定義。
    1.因特網(wǎng)是一種新的媒體,它與19世紀的報刊和20世紀的廣播、電視不同
    2.它跨越時空,全球一網(wǎng)
    3.它信息無限,時效性強
    4.它集文、圖、動畫、聲音等多種媒體為一體。來源:www.examda.com
    分析:四個句子都對因特網(wǎng)的特點進行了介紹。但1句中“它與19世紀的報刊和20世紀的廣播、電視不同”不是因特網(wǎng)的本質屬性,只是因特網(wǎng)與其他媒體相比之下的一般不同之處,應汰除。
    參考答案:
    因特網(wǎng)是集文、圖、動畫、聲音等多種媒體為一體,跨越時空、全球一網(wǎng),信息無限、時效性強的一種新的媒體。
    三、原因、背景信息
    有些定義題所給材料,在介紹一個概念或事物時,往往先交待這個事物或概念出現(xiàn)的時代背景,或者客觀條件,或者發(fā)展狀態(tài),或者具體原因,這些信息不屬于事物或概念的本質屬性,應汰除。
    例3.閱讀下面文字,篩選、整合相關信息,為“光活化農(nóng)藥”下一定義。
    20世紀初,人們研究了吖啶、熒光素等染料在光照下的殺蟲作用。70年代,約荷等人又研究了鹵代熒光素對家蠅的光動力作用,將光活化農(nóng)藥的研究推向一個新的高潮。研究中人們發(fā)現(xiàn),一些物質平時并沒有毒性,但進入生物體內(nèi)以后在光誘導的氧化作用下,會變得有毒,從而對家蠅、大蟻、象鼻蟲等害蟲起到毒害作用。這些物質還具有在自然界迅速降解為無害物質的特性,困此很適合制成農(nóng)藥。近年來,光活化農(nóng)藥的優(yōu)點和應用前景正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
    分析:這段文字開頭兩句話,“20世紀初,人們研究了吖啶、熒光素等染料在光照下的殺蟲作用。70年代,約荷等人又研究了鹵代熒光素對家蠅的光動力作用,將光活化農(nóng)藥的研究推向一個新的高潮”交待了光活化農(nóng)藥研究的歷史和研究水平,屬于對光活化農(nóng)藥這一事物的相關背景介紹,應汰除。
    參考答案:
    光活化農(nóng)藥是用某些平時無毒,但進入生物體后在光照下產(chǎn)生毒性,又可以迅速自然降解為無害物質的物質制成的一種殺蟲藥(農(nóng)藥)。
    四、描寫信息
    有些定義題所給的材料,在交待某一事物或概念時,往往會對事物或概念的特點,尤其是事物的外在形態(tài)。用文學性語言作形象化描寫,這些描寫性語言往往是通過運用各種修辭,幫助讀者形象理解要交待的概念的,不是概念本質屬性的概括,應汰除。
    例4.根據(jù)下面一段材料,給“闕”下一個定義。(不超過45字)
    據(jù)專家介紹,在漢代,闕是一種較為常見的建筑物。在顯宦富豪的宅第、宮室、衙署、城門的兩旁,都要立闕,它顯示著王權的威嚴、門第的高貴。由于漢代人“視死如生”,所以墓室前也都修建門闕。闕就是樓,立在大門的兩邊,像兩座小樓閣,中間是人進出的通道。古代的闕有木闕和石闕兩種。研究表明,木闕今天已蕩然無存,而建造在宗廟祠堂、墓室神道兩旁的石闕,歷盡千年滄桑,卻得以存留一小部分。
    分析:這段文字中“像兩座小樓閣”就是對“闕”這一事物的形象化描寫,運用比喻修辭,使“闕”的形狀更加具體可感,易于理解,但不是“闕”的本質屬性,應汰除。當然,這段文字對“闕”的全面介紹中,還包含許多其他類別非本質屬性的信息。
    參考答案:
    闕是古代修建在宅第、宮室、衙署、城門、祠廟、陵墓前的左右各一、中間通人的樓式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