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的生存需要兩個基本的要素∶構成細胞結構的化學元件和能量。生物從食物中獲取能量,根據對氧的需要情況分為兩種類型∶厭氧的,即不需要氧;好氧的,即需要氧的參與。在真核生物中,需氧的能量轉化過程與線粒體有關,并且伴隨著一系列的化學反應;而在原核生物中,能量轉化與細胞質膜相關。
線粒體(mitochondrion)是1850年發(fā)現的一種細胞器,1898年命名。是細胞內氧化磷酸化和形成ATP的主要場所。
過氧化物酶體是細胞內另一個需要氧的細胞器,不過過氧化物酶體需要氧不是用于ATP的合成而是用于有毒物質的氧化,對線粒體具有氧調節(jié)作用。
線粒體的形態(tài)結構
線粒體是能夠在光學顯微鏡進行觀察的顯微結構,它具有滲透性,在低滲溶液中會膨脹,而在高滲溶液中能夠收縮。
線粒體的發(fā)現與功能研究
人們對線粒體的研究有一個多世紀的歷史。
● 1850年,德國生物學家Rudolph K?lliker第一個發(fā)現線粒體, 并推測∶這種顆粒是由半透性的膜包被的。
● 1898年對線粒體進行命名。
● 1900年,Leonor Michaelis用染料Janus green對肝細胞進行染色,發(fā)現細胞消耗氧之后,線粒體的顏色逐漸消失了,從而提示線粒體具有氧化還原反應的作用。
后又經過幾十年的研究, 逐步證明了線粒體具有Krebs循環(huán)、電子傳遞、氧化磷酸化的作用,從而證明了線粒體是真核生物進行能量轉換的主要部位。
線粒體(mitochondrion)是1850年發(fā)現的一種細胞器,1898年命名。是細胞內氧化磷酸化和形成ATP的主要場所。
過氧化物酶體是細胞內另一個需要氧的細胞器,不過過氧化物酶體需要氧不是用于ATP的合成而是用于有毒物質的氧化,對線粒體具有氧調節(jié)作用。
線粒體的形態(tài)結構
線粒體是能夠在光學顯微鏡進行觀察的顯微結構,它具有滲透性,在低滲溶液中會膨脹,而在高滲溶液中能夠收縮。
線粒體的發(fā)現與功能研究
人們對線粒體的研究有一個多世紀的歷史。
● 1850年,德國生物學家Rudolph K?lliker第一個發(fā)現線粒體, 并推測∶這種顆粒是由半透性的膜包被的。
● 1898年對線粒體進行命名。
● 1900年,Leonor Michaelis用染料Janus green對肝細胞進行染色,發(fā)現細胞消耗氧之后,線粒體的顏色逐漸消失了,從而提示線粒體具有氧化還原反應的作用。
后又經過幾十年的研究, 逐步證明了線粒體具有Krebs循環(huán)、電子傳遞、氧化磷酸化的作用,從而證明了線粒體是真核生物進行能量轉換的主要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