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將本病稱為“耳膿”、”耳疳”。認(rèn)為是因肝膽濕熱,邪氣盛行而引起。中藥治療中耳炎有虛實(shí)之分。實(shí)證的主要癥狀為耳內(nèi)脹悶,耳痛、面色紅赤,聽力下降,耳鳴,耳道膿液黃稠。多見于急性化膿性中耳炎。中成藥可選用龍膽瀉肝丸、當(dāng)歸龍薈丸、通竊耳聾丸治療。湯藥可選用經(jīng)驗(yàn)方:
銀花l0g 連 翹15g 公 英l0g 地 丁l0g 黃芩l0g 黃 柏l0g 魚腥草10g 甘 草l0g 柴胡l0g
水煎服,每日兩次,每次150ml。
外治法:可用大蒜1瓣,蒸餾水10ml,將大蒜洗凈搗爛.取汁與蒸餾水混勻,滴耳,每日數(shù)次,1次數(shù)滴。療效頗佳。
虛證的主要癥狀為耳道流出膿色清稀,耳聾、耳鳴、面色萎黃、頭昏眼花、四肢乏力,屬于脾腎氣虛。中成藥可選用歸脾丸、參苓白術(shù)丸治療。湯藥可用:
銀 花l0g 白 芷l0g 地膚子l0g 魚腥草l0g 野菊花l0g
水煎服,每日2次。
若見到患者耳內(nèi)腫痛不甚,耳內(nèi)膿出經(jīng)久不干,色黃不粘.微有腥臭,伴有頭昏耳鳴、心煩失眠,手足心熱、腰酸乏力等,屬于陰虛火旺。中成藥可選用知柏地黃丸、耳聾左慈丸治療。湯藥可選用:
知 母10g 黃 柏lOg 山萸肉10g 山 藥10g 丹 皮10g 赤 芍10g 澤 瀉10g 竹 葉6g
水煎服,每日2次。
除內(nèi)服藥外,可配合外治法:取五倍子(炒黑存性)3g,枯礬1g,研極細(xì)末,取少許吹入耳內(nèi),吹藥前應(yīng)先將耳內(nèi)分泌物擦凈。
飲食療法:可取冬瓜30g,鮮九龍吐珠葉13片,用1大碗水煎成半碗,每日1劑,連服5天?;蛉∞裁?8g,金銀花12g,柴胡9g,鱉甲15g,紅糖適量,將銀花、柴胡、鱉甲煎湯取汁,與另外二味煮粥服食,每日1劑,連服5天。
一旦患上中耳炎,還可多食具有清熱解毒作用的新鮮蔬菜,如芹菜、絲瓜、茄子、薺菜、篷蒿、黃瓜、苦瓜等。
銀花l0g 連 翹15g 公 英l0g 地 丁l0g 黃芩l0g 黃 柏l0g 魚腥草10g 甘 草l0g 柴胡l0g
水煎服,每日兩次,每次150ml。
外治法:可用大蒜1瓣,蒸餾水10ml,將大蒜洗凈搗爛.取汁與蒸餾水混勻,滴耳,每日數(shù)次,1次數(shù)滴。療效頗佳。
虛證的主要癥狀為耳道流出膿色清稀,耳聾、耳鳴、面色萎黃、頭昏眼花、四肢乏力,屬于脾腎氣虛。中成藥可選用歸脾丸、參苓白術(shù)丸治療。湯藥可用:
銀 花l0g 白 芷l0g 地膚子l0g 魚腥草l0g 野菊花l0g
水煎服,每日2次。
若見到患者耳內(nèi)腫痛不甚,耳內(nèi)膿出經(jīng)久不干,色黃不粘.微有腥臭,伴有頭昏耳鳴、心煩失眠,手足心熱、腰酸乏力等,屬于陰虛火旺。中成藥可選用知柏地黃丸、耳聾左慈丸治療。湯藥可選用:
知 母10g 黃 柏lOg 山萸肉10g 山 藥10g 丹 皮10g 赤 芍10g 澤 瀉10g 竹 葉6g
水煎服,每日2次。
除內(nèi)服藥外,可配合外治法:取五倍子(炒黑存性)3g,枯礬1g,研極細(xì)末,取少許吹入耳內(nèi),吹藥前應(yīng)先將耳內(nèi)分泌物擦凈。
飲食療法:可取冬瓜30g,鮮九龍吐珠葉13片,用1大碗水煎成半碗,每日1劑,連服5天?;蛉∞裁?8g,金銀花12g,柴胡9g,鱉甲15g,紅糖適量,將銀花、柴胡、鱉甲煎湯取汁,與另外二味煮粥服食,每日1劑,連服5天。
一旦患上中耳炎,還可多食具有清熱解毒作用的新鮮蔬菜,如芹菜、絲瓜、茄子、薺菜、篷蒿、黃瓜、苦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