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幼兒教育的概念和意義
(一)幼兒教育與幼兒教育學
教育是人類特有的社會過程,其涵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教育是指一切能增長人的知識、影響人的思想意識和品德的活動。狹義的教育是指通過學校這種機構,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的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
幼兒教育是指對3~6歲年齡階段的幼兒所實施的教育,其涵義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幼兒教育指凡是能夠影響幼兒身體成長和認知、情感、性格等心理各方面發(fā)展的活動。狹義的幼兒教育則指幼兒園或相關幼兒教育機構對幼兒進行的教育。
教育學是一門研究復雜社會活動中教育規(guī)律的科學。由于研究視角不同,教育學出現許多分支。幼兒教育學作為教育學的一個分支,是專門研究3~6歲幼兒的教育,探索其特點和規(guī)律。
(二)幼兒教育的意義
④培育美感,促進想像力、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展。幼兒感知覺發(fā)展迅速,喜歡顏色、聲音變化。幼兒教育以動手操作、歌唱等來滿足幼兒創(chuàng)造與想像的需要,培養(yǎng)兒童的審美情感和情趣。
二、幼兒教育事業(yè)的產生和發(fā)展
(一)幼兒教育的發(fā)展歷程
從原始社會到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幼兒教育始終與人類社會一起產生和發(fā)展。原始社會生產力低下,沒有階級性,幼兒教育融于生產生活中,其主要任務是保證幼兒的存活;在封建社會中,統治者的子女才有機會接受教育,這時的幼兒教育主要是在家庭中分散進行;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生產力極大發(fā)展,出現了獨立的幼兒教育機構。
(二)幼兒教育機構的產生和發(fā)展
1.世界上第一個幼兒園的誕生
德國幼兒教育家福祿倍爾創(chuàng)辦了世界上第一所真正意義上的幼兒教育機構,并在1840年正式命名為幼兒園。為此他被世界譽為“幼兒園之父”。
2.幼兒教育機構的發(fā)展
(1)國外幼兒教育機構的發(fā)展
隨著新世紀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世界各國普遍重視幼兒教育。表現在:①幼兒教育機構數量增加迅速;②幼兒教育機構越來越多樣化;③幼兒教育的質量在不斷提高。
(2)我國幼教機構
1903年,我國創(chuàng)辦了第一所幼兒教育機構——湖北武昌的湖北幼稚園。之后,在北京、上海相繼成立了蒙養(yǎng)院。當時,這些幼兒教育機構完全抄襲日本模式,顯示出半封建半殖民地教育的特點。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尖銳地指出,這實際上害了三種大?。阂皇峭鈬?;二是花錢病;三是富貴病。一些愛國人士開始創(chuàng)辦為平民子女服務的幼兒園,如陶行知先生的“鄉(xiāng)村兒童團”、張雪門先生的“北平香山慈幼院”等。
新中國成立以后,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深人,幼兒教育雖然有起有伏,但總體是向前發(fā)展的。1978年以后,幼兒教育機構逐漸發(fā)展,辦學形式也開始多元化。特別是1989年以后,國家頒布了一系列管理法律法規(guī),使我國幼兒教育管理從此跨人了規(guī)范化、法制化的軌道。
3.主要的幼兒教育思想
(1)洛克(1632—1704)
洛克從唯物主義的立場出發(fā),提出了的“白板說”。他認為,人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心靈如同一塊白板,沒有任何標記和觀念;人的一切知識都是后天得來的,都建立在經驗的基礎上。根據這種觀點,洛克認為,人的發(fā)展是由教育決定的,而不是由先天的遺傳決定的。
洛克明確提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yǎng)紳士。所謂紳士,就是一種有德性、有學問、有能力、有禮貌的人。為了實現紳士教育的目的,洛克設計了一整套具體的實施辦法,為兒童安排了包括德育、智育、體育在內的教育內容,并且詳細提出了各項教育的要求和方法。
(2)盧梭(1712—1778)
教育要順應自然。盧梭反對那種不顧兒童的特點、干涉并限制兒童自由發(fā)展、違背兒童天性的傳統的古典教育,提出了教育要順應自然的思想。
教育要培養(yǎng)“自然人”。盧梭所憧憬的“自然人”具有以下特征:不受傳統(等級、階段、職業(yè))的束縛,按本性發(fā)展;不依附于他人,能夠自食其力,具有獨立性;具有社會適應性,能夠承當社會責任;體腦發(fā)達,身心健康,具有獨立思考能力。
《愛彌爾》是盧梭教育思想的代表作,集中闡述了他的“自然教育理論”。
(3)福祿倍爾(1782—1852)
19世紀中葉,德國的福祿倍爾創(chuàng)辦了世界上第一個幼兒園,而且創(chuàng)立了一整套幼兒教育理論和相應的教育方法、教材、玩具等。他的主要幼兒教育思想有:①幼兒自我發(fā)展的原理。幼兒的發(fā)展是在內在動力驅動下進行的,需要尊重幼兒的自主性。②游戲理論。游戲是幼兒內在精神活動表現的主要方式,對幼兒的智力、人格發(fā)展意義重大。他還認為游戲中工具非常重要,并且制作了叫作“恩物”的玩具。③協調原理。幼兒與周圍環(huán)境、社會、自然是協調、融合的整體。④重視親子教育。母親的教育有利于幼兒的智力開發(fā)、情感培養(yǎng)和生活習慣的養(yǎng)成等。
(4)杜威(1859—1952)
杜威在自然主義理論的哲學基礎上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概念。他對教育與生活關系從三個方面進行闡述:一是“教育即生活”。他主張,生活就是發(fā)展,而不斷發(fā)展,不斷生長,就是生活。沒有教育即不能生活。二是“教育即生長”。所謂生長,就是指向未來的發(fā)展過程。教育的歷史就是生長過程。三是“教育即經驗的改造”。這種改造,不僅是對個人,而且也是對整個社會而言。它是一個連續(xù)不斷地改造的過程。
杜威十分強調學生的直接知識的獲得。主要表現:①倡導“從做中學”,改變傳統教學中學生“靜聽”的模式,引導學生從自身的活動中進行學習。②確立新的課程觀。杜威認為學校的課程計劃必須適應現在社會生活的需要,教材上的迫切問題是在兒童當前直接經驗中尋找一些東西。課程教材必須以社會生活為基礎,而且隨知識的發(fā)展而發(fā)展。
在教師與學生問題上,杜威提出“兒童中心論”,其主要觀點是:①必須站在兒童立場上,以兒童為教師教育的出發(fā)點,堅決克服傳統學校來自教師的刺激和抑制過多的現象。②教師不應該采取對兒童予以放任的態(tài)度, “放棄他們的指導責任”。③教育過程是兒童和教師共同參與、真正合作和相互作用的過程。
(5)蒙臺梭利(1870一1952)
意大利的蒙臺梭利被譽為20世紀初的“幼兒園改革家”。她于1907年在羅馬貧民區(qū)創(chuàng)辦了一所“幼兒之家”。她的教育理論要點是:①幼兒自我學習的法則。幼兒的發(fā)展遵循內在自然法則,具有探索環(huán)境的本能。②重視教育環(huán)境的作用。適宜的環(huán)境,特別是自由發(fā)展、有秩序、愉快的環(huán)境非常重要。③教師是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者、觀察者、指導者。教師不再是傳統的灌輸者,需要轉變角色。④幼兒的自由和作業(yè)的組織相結合的原則。在為幼兒提供條件的同時,需要必要的紀律進行約束。⑤重視感覺教育。幼兒時期處于感覺敏感期,需要進行系統的、多方面的感官訓練,為智力、思維發(fā)展奠定基礎。
(6)陶行知(1891—1946)
陶行知先生推行生活教育、大眾教育,創(chuàng)立了生活教育理論和教、學、做合一的教育方法。他主要的貢獻和觀點如下:①強調幼兒教育的基礎地位,重視人才的早期培養(yǎng)。陶行知十分重視幼兒教育,認為幼兒教育是人生的基礎教育。他還從教育的社會功能出發(fā),認為對幼兒施行早期教育,可以為國家和民族培養(yǎng)更多的合格人才。②堅持教、學、做合一,倡導因材施教。其教、學、做合一的實質就是要根據生活的需要而教、而學,通過生活實踐去教學,從而使兒童獲得生活實踐所需要的真正的生活力、創(chuàng)造力,成為真人。③主張解放兒童,培養(yǎng)幼兒的創(chuàng)造力。他認為,教育者應化作兒童,加入到兒童的生活中去,發(fā)現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然后進一步將兒童的創(chuàng)造力解放出來,把學習和創(chuàng)造的自由還給兒童。為此,他提出六大解放:解放兒童的頭腦,使之能思;解放兒童的雙手,使之能干;解放兒童的眼睛,使之能看;解放兒童的嘴,使之能談;解放兒童的時間,不逼迫他們趕考,使之能學習渴望的東西;解放兒童的空間,使之能接觸大自然和大社會。
(7)張雪門(1891—1973)
張雪門反對以培植士大夫和宗教信徒為目標的幼稚教育,主張以發(fā)展兒童個性和以改造中華民族為目標的幼稚教育。他研究幼稚教育是從幼稚園的課程人手的。他主張實施“幼稚園行為課程”,認為: “課程是經驗,是人類的經驗?!?“生活就是教育,五六歲的孩子們在幼稚園生活的實踐,就是行為課程。”此外,他還一貫重視幼稚園師資的培訓和師范教育。張雪門與南京的陳鶴琴有“南陳北張”之稱。
(8)陳鶴琴(1892—1982)
陳鶴琴先生于1923年創(chuàng)辦了我國早的幼兒教育實驗中心——南京鼓樓幼稚園,創(chuàng)立了“活教育”理論,一生致力于探索中國化、平民化、科學化的幼兒教育道路。他的幼兒教育理論觀點有:①提倡適合國情的中國化幼兒教育。他反對照搬外國教材、教法,全然不顧中國國情的做法,主張適合我國國情的幼兒教育。②反對死教育,提倡活教育。陳鶴琴說: “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在做人,做中國人,做現代中國人”。③提出幼兒園課程理論。他強調要從做中學。 “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 “活教育的課程是把大自然、大社會做出發(fā)點,讓學生直接對它們去學習?!彼€提倡綜合的單元教學,實行“整個教學法”。④重視幼兒園與家庭的合作。陳鶴琴認為,兒童教育是幼稚園與家庭共同的責任,多方配合才能取得佳教學效果。
(9)皮亞杰(1896—1980)。
皮亞杰的學前教育觀是以其兒童心理學理論作為基礎的。皮亞杰兒童心理學的理論核心是“發(fā)生認識論”。這種理論認為,兒童認識發(fā)展的過程和結構涉及四個基本概念,即圖式、同化、調節(jié)、平衡。
皮亞杰認為,制約兒童心理發(fā)展的因素主要有四種:成熟、物體經驗、社會經驗和平衡化。他認為,平衡化在兒童心理發(fā)展中起決定作用。兒童思維發(fā)展具有連續(xù)性和階段性。兒童思維發(fā)展階段可分為:感知運動階段、前運算階段、具體運算階段、形式運算階段。
4.我國幼兒教育制度的發(fā)展
1903年,我國建立了第一所幼兒園,但是,初的幼兒園在學制系統中是沒有地位的。幼兒園在我國學制系統中的地位是在經過了較長時期的演變后,才逐步確立的。目前,我國幼兒園已成為我國學制系統的一部分。在發(fā)展歷程中,比較重要的影響幼兒園教育的法規(guī)主要有:1932年10月,國民政府教育部公布《幼稚園課程標準》;1939年12月,國民政府教育部公布《幼稚園規(guī)程》;195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幼兒園暫行規(guī)程》(試行草案)、《幼兒園暫行教學綱要》(試行草案);1981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頒布《幼兒園教育綱要》;1996年6月,正式施行《幼兒園工作規(guī)程》(1989年試行)。
(一)幼兒教育與幼兒教育學
教育是人類特有的社會過程,其涵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教育是指一切能增長人的知識、影響人的思想意識和品德的活動。狹義的教育是指通過學校這種機構,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的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
幼兒教育是指對3~6歲年齡階段的幼兒所實施的教育,其涵義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幼兒教育指凡是能夠影響幼兒身體成長和認知、情感、性格等心理各方面發(fā)展的活動。狹義的幼兒教育則指幼兒園或相關幼兒教育機構對幼兒進行的教育。
教育學是一門研究復雜社會活動中教育規(guī)律的科學。由于研究視角不同,教育學出現許多分支。幼兒教育學作為教育學的一個分支,是專門研究3~6歲幼兒的教育,探索其特點和規(guī)律。
(二)幼兒教育的意義
④培育美感,促進想像力、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展。幼兒感知覺發(fā)展迅速,喜歡顏色、聲音變化。幼兒教育以動手操作、歌唱等來滿足幼兒創(chuàng)造與想像的需要,培養(yǎng)兒童的審美情感和情趣。
二、幼兒教育事業(yè)的產生和發(fā)展
(一)幼兒教育的發(fā)展歷程
從原始社會到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幼兒教育始終與人類社會一起產生和發(fā)展。原始社會生產力低下,沒有階級性,幼兒教育融于生產生活中,其主要任務是保證幼兒的存活;在封建社會中,統治者的子女才有機會接受教育,這時的幼兒教育主要是在家庭中分散進行;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生產力極大發(fā)展,出現了獨立的幼兒教育機構。
(二)幼兒教育機構的產生和發(fā)展
1.世界上第一個幼兒園的誕生
德國幼兒教育家福祿倍爾創(chuàng)辦了世界上第一所真正意義上的幼兒教育機構,并在1840年正式命名為幼兒園。為此他被世界譽為“幼兒園之父”。
2.幼兒教育機構的發(fā)展
(1)國外幼兒教育機構的發(fā)展
隨著新世紀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世界各國普遍重視幼兒教育。表現在:①幼兒教育機構數量增加迅速;②幼兒教育機構越來越多樣化;③幼兒教育的質量在不斷提高。
(2)我國幼教機構
1903年,我國創(chuàng)辦了第一所幼兒教育機構——湖北武昌的湖北幼稚園。之后,在北京、上海相繼成立了蒙養(yǎng)院。當時,這些幼兒教育機構完全抄襲日本模式,顯示出半封建半殖民地教育的特點。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尖銳地指出,這實際上害了三種大?。阂皇峭鈬?;二是花錢病;三是富貴病。一些愛國人士開始創(chuàng)辦為平民子女服務的幼兒園,如陶行知先生的“鄉(xiāng)村兒童團”、張雪門先生的“北平香山慈幼院”等。
新中國成立以后,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深人,幼兒教育雖然有起有伏,但總體是向前發(fā)展的。1978年以后,幼兒教育機構逐漸發(fā)展,辦學形式也開始多元化。特別是1989年以后,國家頒布了一系列管理法律法規(guī),使我國幼兒教育管理從此跨人了規(guī)范化、法制化的軌道。
3.主要的幼兒教育思想
(1)洛克(1632—1704)
洛克從唯物主義的立場出發(fā),提出了的“白板說”。他認為,人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心靈如同一塊白板,沒有任何標記和觀念;人的一切知識都是后天得來的,都建立在經驗的基礎上。根據這種觀點,洛克認為,人的發(fā)展是由教育決定的,而不是由先天的遺傳決定的。
洛克明確提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yǎng)紳士。所謂紳士,就是一種有德性、有學問、有能力、有禮貌的人。為了實現紳士教育的目的,洛克設計了一整套具體的實施辦法,為兒童安排了包括德育、智育、體育在內的教育內容,并且詳細提出了各項教育的要求和方法。
(2)盧梭(1712—1778)
教育要順應自然。盧梭反對那種不顧兒童的特點、干涉并限制兒童自由發(fā)展、違背兒童天性的傳統的古典教育,提出了教育要順應自然的思想。
教育要培養(yǎng)“自然人”。盧梭所憧憬的“自然人”具有以下特征:不受傳統(等級、階段、職業(yè))的束縛,按本性發(fā)展;不依附于他人,能夠自食其力,具有獨立性;具有社會適應性,能夠承當社會責任;體腦發(fā)達,身心健康,具有獨立思考能力。
《愛彌爾》是盧梭教育思想的代表作,集中闡述了他的“自然教育理論”。
(3)福祿倍爾(1782—1852)
19世紀中葉,德國的福祿倍爾創(chuàng)辦了世界上第一個幼兒園,而且創(chuàng)立了一整套幼兒教育理論和相應的教育方法、教材、玩具等。他的主要幼兒教育思想有:①幼兒自我發(fā)展的原理。幼兒的發(fā)展是在內在動力驅動下進行的,需要尊重幼兒的自主性。②游戲理論。游戲是幼兒內在精神活動表現的主要方式,對幼兒的智力、人格發(fā)展意義重大。他還認為游戲中工具非常重要,并且制作了叫作“恩物”的玩具。③協調原理。幼兒與周圍環(huán)境、社會、自然是協調、融合的整體。④重視親子教育。母親的教育有利于幼兒的智力開發(fā)、情感培養(yǎng)和生活習慣的養(yǎng)成等。
(4)杜威(1859—1952)
杜威在自然主義理論的哲學基礎上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概念。他對教育與生活關系從三個方面進行闡述:一是“教育即生活”。他主張,生活就是發(fā)展,而不斷發(fā)展,不斷生長,就是生活。沒有教育即不能生活。二是“教育即生長”。所謂生長,就是指向未來的發(fā)展過程。教育的歷史就是生長過程。三是“教育即經驗的改造”。這種改造,不僅是對個人,而且也是對整個社會而言。它是一個連續(xù)不斷地改造的過程。
杜威十分強調學生的直接知識的獲得。主要表現:①倡導“從做中學”,改變傳統教學中學生“靜聽”的模式,引導學生從自身的活動中進行學習。②確立新的課程觀。杜威認為學校的課程計劃必須適應現在社會生活的需要,教材上的迫切問題是在兒童當前直接經驗中尋找一些東西。課程教材必須以社會生活為基礎,而且隨知識的發(fā)展而發(fā)展。
在教師與學生問題上,杜威提出“兒童中心論”,其主要觀點是:①必須站在兒童立場上,以兒童為教師教育的出發(fā)點,堅決克服傳統學校來自教師的刺激和抑制過多的現象。②教師不應該采取對兒童予以放任的態(tài)度, “放棄他們的指導責任”。③教育過程是兒童和教師共同參與、真正合作和相互作用的過程。
(5)蒙臺梭利(1870一1952)
意大利的蒙臺梭利被譽為20世紀初的“幼兒園改革家”。她于1907年在羅馬貧民區(qū)創(chuàng)辦了一所“幼兒之家”。她的教育理論要點是:①幼兒自我學習的法則。幼兒的發(fā)展遵循內在自然法則,具有探索環(huán)境的本能。②重視教育環(huán)境的作用。適宜的環(huán)境,特別是自由發(fā)展、有秩序、愉快的環(huán)境非常重要。③教師是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者、觀察者、指導者。教師不再是傳統的灌輸者,需要轉變角色。④幼兒的自由和作業(yè)的組織相結合的原則。在為幼兒提供條件的同時,需要必要的紀律進行約束。⑤重視感覺教育。幼兒時期處于感覺敏感期,需要進行系統的、多方面的感官訓練,為智力、思維發(fā)展奠定基礎。
(6)陶行知(1891—1946)
陶行知先生推行生活教育、大眾教育,創(chuàng)立了生活教育理論和教、學、做合一的教育方法。他主要的貢獻和觀點如下:①強調幼兒教育的基礎地位,重視人才的早期培養(yǎng)。陶行知十分重視幼兒教育,認為幼兒教育是人生的基礎教育。他還從教育的社會功能出發(fā),認為對幼兒施行早期教育,可以為國家和民族培養(yǎng)更多的合格人才。②堅持教、學、做合一,倡導因材施教。其教、學、做合一的實質就是要根據生活的需要而教、而學,通過生活實踐去教學,從而使兒童獲得生活實踐所需要的真正的生活力、創(chuàng)造力,成為真人。③主張解放兒童,培養(yǎng)幼兒的創(chuàng)造力。他認為,教育者應化作兒童,加入到兒童的生活中去,發(fā)現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然后進一步將兒童的創(chuàng)造力解放出來,把學習和創(chuàng)造的自由還給兒童。為此,他提出六大解放:解放兒童的頭腦,使之能思;解放兒童的雙手,使之能干;解放兒童的眼睛,使之能看;解放兒童的嘴,使之能談;解放兒童的時間,不逼迫他們趕考,使之能學習渴望的東西;解放兒童的空間,使之能接觸大自然和大社會。
(7)張雪門(1891—1973)
張雪門反對以培植士大夫和宗教信徒為目標的幼稚教育,主張以發(fā)展兒童個性和以改造中華民族為目標的幼稚教育。他研究幼稚教育是從幼稚園的課程人手的。他主張實施“幼稚園行為課程”,認為: “課程是經驗,是人類的經驗?!?“生活就是教育,五六歲的孩子們在幼稚園生活的實踐,就是行為課程。”此外,他還一貫重視幼稚園師資的培訓和師范教育。張雪門與南京的陳鶴琴有“南陳北張”之稱。
(8)陳鶴琴(1892—1982)
陳鶴琴先生于1923年創(chuàng)辦了我國早的幼兒教育實驗中心——南京鼓樓幼稚園,創(chuàng)立了“活教育”理論,一生致力于探索中國化、平民化、科學化的幼兒教育道路。他的幼兒教育理論觀點有:①提倡適合國情的中國化幼兒教育。他反對照搬外國教材、教法,全然不顧中國國情的做法,主張適合我國國情的幼兒教育。②反對死教育,提倡活教育。陳鶴琴說: “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在做人,做中國人,做現代中國人”。③提出幼兒園課程理論。他強調要從做中學。 “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 “活教育的課程是把大自然、大社會做出發(fā)點,讓學生直接對它們去學習?!彼€提倡綜合的單元教學,實行“整個教學法”。④重視幼兒園與家庭的合作。陳鶴琴認為,兒童教育是幼稚園與家庭共同的責任,多方配合才能取得佳教學效果。
(9)皮亞杰(1896—1980)。
皮亞杰的學前教育觀是以其兒童心理學理論作為基礎的。皮亞杰兒童心理學的理論核心是“發(fā)生認識論”。這種理論認為,兒童認識發(fā)展的過程和結構涉及四個基本概念,即圖式、同化、調節(jié)、平衡。
皮亞杰認為,制約兒童心理發(fā)展的因素主要有四種:成熟、物體經驗、社會經驗和平衡化。他認為,平衡化在兒童心理發(fā)展中起決定作用。兒童思維發(fā)展具有連續(xù)性和階段性。兒童思維發(fā)展階段可分為:感知運動階段、前運算階段、具體運算階段、形式運算階段。
4.我國幼兒教育制度的發(fā)展
1903年,我國建立了第一所幼兒園,但是,初的幼兒園在學制系統中是沒有地位的。幼兒園在我國學制系統中的地位是在經過了較長時期的演變后,才逐步確立的。目前,我國幼兒園已成為我國學制系統的一部分。在發(fā)展歷程中,比較重要的影響幼兒園教育的法規(guī)主要有:1932年10月,國民政府教育部公布《幼稚園課程標準》;1939年12月,國民政府教育部公布《幼稚園規(guī)程》;195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幼兒園暫行規(guī)程》(試行草案)、《幼兒園暫行教學綱要》(試行草案);1981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頒布《幼兒園教育綱要》;1996年6月,正式施行《幼兒園工作規(guī)程》(1989年試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