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鑒定學:皮類中藥——厚樸的鑒別

字號:

【性狀鑒別】
    干 皮
    ① 呈卷筒狀或雙卷筒狀,長30cm~35cm,厚約2mm~7mm,習稱“筒樸”;近根部干皮一端展開如喇叭口,長13cm~25cm,厚3mm~8mm,習稱“靴筒樸”。
    ② 外表面灰棕色或灰褐色,表面粗糙,栓皮有時呈鱗片狀易剝落,有明顯的橢圓形皮孔和縱皺紋。被刮去粗皮者,表面較平坦,顯黃棕色。
    ③ 內表面較平滑,紫棕色或深紫褐色,具細密縱紋,劃之顯油痕。
    ④ 質堅硬,不易折斷。
    ⑤ 斷面外部灰棕色,顆粒性;內部紫褐色或棕色,富油性,有時可見多數(shù)發(fā)亮的細小結晶(厚樸酚結晶)。
    ⑥ 氣香、味苦帶辛辣感。
    根皮(根樸)
    呈單筒狀或不規(guī)則塊片,有的劈破,有的彎曲似“雞腸”,習稱“雞腸樸”。長8cm~32cm,厚1mm~3mm.表面灰棕色,有橫紋及縱皺紋,劈破處呈纖維狀。質硬,易折斷。嚼之殘渣較多。余同干皮。
    枝皮(枝樸)
    皮薄呈單筒狀,長約10cm~20cm,厚1mm~2mm.表面灰棕色,具皺紋。質脆,易折斷,斷面纖維性。嚼后殘渣亦較多。余同干皮。
    以皮厚、肉細、油性足、內表面色紫棕而有發(fā)亮結晶狀物、香氣濃者為佳。
    【顯微鑒別】
    干皮橫切面
    ① 木栓層由多列細胞組成,有時可見落皮層,木栓形成層中含黃棕色物質;栓內層為石細胞環(huán)帶。
    ② 皮層較寬厚,散有多數(shù)石細胞群,石細胞多呈分枝狀,纖維少見;靠內層有考,試大網(wǎng)站收集多數(shù)切向延長的橢圓形油細胞散在,壁稍厚。
    ③ 韌皮部占極大部分,射線寬1~3列細胞,向外漸寬,韌皮纖維束眾多,壁極厚,油細胞頗多。
    薄壁細胞中含有黃棕色物質或充滿淀粉粒,淀粉粒有時多已糊化,有時可見少數(shù)草酸鈣方晶。
    粉末:棕黃色。
    ① 石細胞眾多。呈橢圓形、類方形、卵圓形,或呈不規(guī)則分枝狀,直徑10μm~65μm,有時可見層紋,木化。
    ② 纖維直徑15μm~32μm,壁甚厚,平直,孔溝不明顯,木化。
    ③ 油細胞呈圓形或橢圓形,直徑50μm~85μm,含黃棕色油狀物,細胞壁木化。
    ④ 木栓細胞呈多角形,壁薄微彎曲。
    ⑤ 篩管分子復篩域較大,篩孔明顯。此外,稀有草酸鈣方晶。
    凹葉厚樸與以上的區(qū)別點為:纖維一邊呈波浪狀或齒狀凹凸;油細胞直徑27μm~75μm,壁非木化或木化;木栓細胞壁菲薄而平直,常多層重疊。
    【成分】
    含揮發(fā)油約0.3%,油中主要含β-桉油醇(β-eudesmol,machilol),有鎮(zhèn)痛作用。另含厚樸酚(magnolol)約5%(有抗菌作用),及其異構體和厚樸酚(honokiol)。此外,還含有少量的木蘭箭毒堿(magnocurarine)。
    【理化鑒別】
    取粗粉3g,加氯仿30ml,回流30分鐘,濾過。取濾液,在紫外光燈下。頂面觀現(xiàn)紫色,側面觀顯二層,上層黃綠色,下層棕色熒光。
    本品酸性乙醇提取液,加碘化鉍鉀試劑,生成橙紅色沉淀;加硅鎢酸試劑,生成白色沉淀。(檢查生物堿)
    薄層色譜:厚樸粉末的甲醇提取液作供試品溶液,厚樸酚與和厚樸酚為對照品,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板上,以苯-甲醇(27:1)展開,噴以1%香草醛硫酸溶液顯色,應在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含量測定】
    《中國藥典》用厚樸酚及和厚樸酚為對照品,樣品的乙醇提取液考試,大網(wǎng)站收集用薄層分離后,以分光光度法在294nm的波長處測定,本品含厚樸酚和厚樸酚的總量不得少于3.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