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拾遺》和其中的化學知識

字號:

《本草綱目》問世后,也成為我國本草學者的研究對象和重要的參考書。以此書為主題先后又出現(xiàn)了不少著作。例如1765年清代學者趙學敏曾為此書作了增補,寫成《本草綱目拾遺》。所載藥物增至2608種,比《綱目》又多出776種,其中無機藥增至335種。特別應(yīng)指出的是,《拾遺》介紹了一些無機酸、堿,如硝酸、氨水等。在《拾遺》中的“強水”條目下,有下列記載:“強水……性最猛烈,能蝕五金?!渌翉姡褰鸢耸阅艽┞?,惟玻璃可盛”。接著又談到它對銅板的腐蝕作用,并以此應(yīng)用于鏤刻銅版。這里所說的“強水”當是指硝酸無疑。
     《本草綱目拾遺》中還載有另一藥物,名“鼻沖水”。在談到其特性時,寫道:“貯以玻璃瓶,緊塞其口,勿使泄氣,則藥力不減。氣甚辛烈,觸人腦,非有病不可嗅。島夷遇頭風傷寒等癥,不服藥,唯以此水瓶口對鼻吸其氣,即遍身麻顫出汗而愈,虛弱者忌之”。這里所說的“鼻沖水”,顯然指的是氨水。書中還記載了治療瘧疾病的特效藥金雞納霜(“金雞勒”)。按此物中含有奎寧,在國外多用以抗瘧。十七世紀時我國已從國外引入,趙學敏則把它正式作為藥品記載在《拾遺》之中。
     兩千多年來,中國本草學從《本草經(jīng)》到《本草綱目拾遺》,反映了我國勞動人民在找藥、用藥方面的豐富經(jīng)驗,成了中國醫(yī)藥學的一個偉大寶庫,對世界醫(yī)藥學發(fā)展作出了應(yīng)有的貢獻。在這個寶庫中,無機藥有335種,有機藥有2273種。無機藥中包括金屬、非金屬單質(zhì)、氧化物、硫化物、氯化物、硫酸鹽、硝酸鹽、碳酸鹽等多種多樣的化學物質(zhì)。以上主要介紹了本草學中的無機化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