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是一門學問,也是一門藝術,但更是一種生活,一種生命的活法、生命的哲學。當千千萬萬的人走進這種生命的活法的時候,管理學便應運而生了;當感性認知上升到理性認知,進而又從理性認知回歸到生活的實踐中的時候,管理藝術便應運而生了。這就為什么說存在決定意識,現(xiàn)實決定認識的原因了。要想做好管理,首先要學習管理好自己,要想帶領別人突破困境,那么就要先突破自己人生中的種種困境。正人先正己嗎?
從這個角度思考下去,便不難理解,為什么我要追問“魚為什么永遠是魚?”,而不是龍,不是人,更不仙?為什么要問這個問題,很簡單,因為我想知道如何去突破管理中的種種困境?而要想突破這些困境,那么就首先要突破自我的困境,尤其是自我思維中的種種困境,沒有這些突破,談突破管理中的困境,只是一句空話。沒有人愿聽空洞無語的大道理,象懶婆娘的裹腳布一樣,加入收藏又臭又長的一點也不好玩。我也是如此,所以我更喜歡講故事,聽懂了故事,道理自然而然的就深入人心了。
魚為什么永遠是魚?聽聽,看看,再想一想,似乎誰都明白,但又不是完全知了,也許還有一葉障目,所以難見泰山吧。別急,山不算高,爬上去,摘了那片葉子,不就行了嗎?不枯躁,因為爬山的過程中,還有故事可以聽:
偶爾重翻學生時代的札記,發(fā)現(xiàn)那時自己的字難看的要命。而我清晰的記得,當時周圍的老師和同學們無不關心的告訴我應該好好的練練字,因為像我這樣一個“好”學生,這種字是拿不出手的。可當時在我的心里是根本不服氣的,因為我看不出自己的字不好在那里,甚至在我看來我寫的字與“大家”的手筆也差不了多少。而此時再看自己過去的字,才知道“差之毫厘,謬以千里”!然而,令我費解的是,在當時為何自己竟是那樣的感覺,那樣的自以為是、自我欣賞;那種反應現(xiàn)在看來我自己都無法理解。那時自己多少次暗自苦惱:不是自己差,而是人們不會欣賞。如今方知是“旁觀者清,*者迷”。
為什么會“迷”呢?“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可自己那時并不是沒有見到“大家”的手筆,也算是放眼“天下”了;可緣何就是看不出自己的“丑”呢?不知為何會“丑”,更不知“丑”在那里?雖是“尋尋覓覓”,可結果依舊是“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這到底是為什么呢?為什么現(xiàn)在一眼就發(fā)現(xiàn)了其“丑”無比?難道是“橫看成嶺側成峰”?非也!難道是“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可自己似乎未曾有過此種意識;要么是“勤學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吧。因為自己雖然心中不認同,可在現(xiàn)實學習生活中,還是在不斷的改進,不斷的練習。所以才有了今日的積跬步至千里、匯小流成江海的局面。只是,不知不覺中已經(jīng)走了很遠,驀然再回首,已是天各一方,不可同日而語。
或許這就是成長吧,自然而然的生長,有意無意的前進。自然在于符合了成長的規(guī)律,無意在于有意的努力。這也讓我發(fā)現(xiàn),一山有一山的風景,一關有一關的阻礙;只要不停的走下去,總能越過那一道道高關,總會有異樣的風景在關后等你。如此看來,腳踏實地,仍需眼望高處;不然終將迷失自我,困在關中。正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一樣,兒童的眼里只有小孩;醫(yī)生的眼里只有病人;這就是束人于無形的牢獄——“類群困境”。每個人都生活在“類群困境”之中,每個人都活在“否定之否定”的矛盾之中。要想達到顛峰,就必須走出這種“類群困境”,就必須突破這種“無形的牢獄”。
做到“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知己察人,曉理視物;明晰現(xiàn)在,洞悉未來;如此才不至于自我迷失,困死在某個“類群”之中。這也應該是“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的另一層真義吧,只是其義深幽,另人難以洞察而已。
突破困境超越自我,這本身就是一種“進”的哲學。就象魚之所以永遠為魚,因為它永遠生活在水的世界里;當它“前進”一步之后,就可以水陸兩棲,“進化”成青蛙了。加入收藏當然,這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不是能一蹴而就的。對于動物來說,這個過程是被動的;因為動物所能看到的世界,全都是由動物來組成的??墒菍τ谟兴季S的人來講,完全可以變被動為主動。作為一個人,如果認定了自己是個“凡夫俗子”,那你就喪失了“前進”的主觀因素,因為在你的世界里全部都是“凡夫俗子”;甚至可以說,從你的眼里反映出來的世界,就是一個“凡夫俗子”的“庸俗”世界。
正如當年我總認為自己的字與“大家”的手筆相差無幾一樣,可笑之極,卻渾然不知。而現(xiàn)在它讓我明白:弱者的眼中都是懦夫,屠夫的世界里都是兇手;僧人的眼睛里都是慈悲,常人的世界里都是普通。當然,這種沒有差異的狀態(tài)使現(xiàn)實中的你最為“安逸”:“無欲無求”,“無異無別”,“天下大同”,“善哉善哉”。然其真實情況不過是掩耳盜鈴,自欺欺人,自我麻痹,自我毀滅。這就是為什么今天都是上學郎,他日卻有了“不可相提并論”的天壤之別的根本原因。
當然,“前進”是要付出代價的,主觀情緒和思想上的波動,客觀事物和環(huán)境上的否定,都會帶給人痛苦與艱難。而且這種“置換”是成正比的,即“進”的愈多,阻力愈大:“化”的愈多,痛亦愈多。所以前人說,“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昏昏之事者,無赫赫之功”。誰在哪里找到支撐點,或著說在哪里達到相對的平衡狀態(tài),就是他此時的水平了。然而,縱觀其始末,猶如舟行海上,不“進”則“退”,就象所有的生命過程一樣,在“否定之否定”的矛盾中走完一生。
人是矛盾的集合體,生命便是不停*矛盾的過程。解決問題、突破困難的途徑或者說是最根本的方法就是“深入”,而不是退卻、放任、轉移或者逃避。一直深入,必將可以走出困境,必然能夠度過難關;雖然如此會有一時的痛苦、迷?;蛘哚莼?,但只要不放棄,一直去思想,一直去做,總有一天會云開日出,脫胎換骨進入全新的境界。
在這個世界上,最根本的道理就是適者生存。生命之所以不能倒退,就是因為過去的生命生活在過去的環(huán)境里;而環(huán)境“進化”的不可逆轉性, 設為首頁 決定了生命“前進”的不可逆轉。由此看來,“前進”的意義全在于新風景的欣賞、新過程的體驗、新輝煌的向往、新生命的延續(xù)。如果用簡單的幾個字來概括的話,應該是一種適應生命新境界的無比快慰!
最后,附上一個經(jīng)典的囚徒困境,看看突破它到底有多難。
1950年,由就職于蘭德公司的梅里爾。弗勒德(MerrillFlood)和梅爾文。德雷希爾(MelvinDresher)擬定出相關困境的理論,后來由顧問艾伯特。塔克(AlbertTucker)以囚徒方式闡述,并命名為“囚徒困境”。經(jīng)典的囚徒困境如下:
警方逮捕甲、乙兩名嫌疑犯,但沒有足夠證據(jù)指控二人入罪。于是警方分開囚禁嫌疑犯,分別和二人見面,并向雙方提供以下相同的選擇:
若一人認罪并作證檢控對方(相關術語稱“背叛”對方),而對方保持沉默,此人將即時獲釋,沉默者將判監(jiān)10年。
若二人都保持沉默(相關術語稱互相“合作”),則二人同樣判監(jiān)半年。
若二人都互相檢舉(互相“背叛”),則二人同樣判監(jiān)2年。
用表格概述如下:
甲沉默(合作)甲認罪(背叛)
乙沉默(合作)二人同服刑半年甲即時獲釋;乙服刑10年
乙認罪(背叛)甲服刑10年;乙即時獲釋二人同服刑2年
解說
如同博弈論的其他例證,囚徒困境假定每個參與者(即“囚徒”)都是利己的,即都尋求自身利益,而不關心另一參與者的利益。參與者某一策略所得利益,如果在任何情況下都比其他策略要低的話,此策略稱為“嚴格劣勢”,理性的參與者絕不會選擇。另外,沒有任何其他力量干預個人決策,參與者可完全按照自己意愿選擇策略。
囚徒到底應該選擇哪一項策略,才能將自己個人的刑期縮至最短?兩名囚徒由于隔絕監(jiān)禁,并不知道對方選擇;而即使他們能交談,還是未必能夠盡信對方不會反口。就個人的理性選擇而言,檢舉背叛對方所得刑期,總比沉默要來得低。試設想困境中兩名理性囚徒會如何作出選擇:
若對方沉默、背叛會讓我獲釋,所以會選擇背叛。
若對方背叛指控我,我也要指控對方才能得到較低的刑期,所以也是會選擇背叛。
二人面對的情況一樣,所以二人的理性思考都會得出相同的結論——選擇背叛。背叛是兩種策略之中的支配性策略。因此,這場博弈中可能達到的納什均衡,就是雙方參與者都背叛對方,結果二人同樣服刑2年。
這場博弈的納什均衡,顯然不是顧及團體利益的帕累托解決方案。以全體利益而言,如果兩個參與者都合作保持沉默,兩人都只會被判刑半年,總體利益更高,結果也比兩人背叛對方、判刑2年的情況較佳。但根據(jù)以上假設,二人均為理性的個人,且只追求自己個人利益。均衡狀況會是兩個囚徒都選擇背叛,結果二人判決均比合作為高,總體利益較合作為低。這就是“困境”所在。例子漂亮地證明了:非零和博弈中,帕累托和納什均衡是相沖突的。
一般形式
整理囚徒困境的基本博弈結構,可更清楚地分析囚徒困境。實驗經(jīng)濟學常用這種博弈的一般形式分析各種論題。 設為首頁 以下是實現(xiàn)一般形式的其中一例:
有兩個參與者和一個莊家。參與者每人有一式兩張卡片,各印有“合作”和“背叛”。參與者各把一張卡片文字面朝下,放在莊家面前。文字面朝下排除了參與者知道對方選擇的可能性1.然后,莊家翻開兩個參與者卡片,根據(jù)以下規(guī)則支付利益:
一人背叛、一人合作:背叛者得5分(背叛誘惑),合作者0分(受騙支付)。
二人都合作:各得3分(合作報酬)。
二人都背叛:各得1分(背叛懲罰)。
用支付矩陣表格展示支付如下(以紅和藍分別表示二參與者):
一般形式囚徒困境的支付矩陣合作背叛
合作3,30,5
背叛5,01,1
以“T、R、P、S”符號表示合作背叛
合作R,RS,T
背叛T,SP,P
以“勝-負”術語表示合作背叛
合作勝-勝大負-大勝
背叛大勝-大負負-負
簡單博弈獲得的點數(shù)可以得出一些一般化的結論。
T、R、P、S符號表
符號分數(shù)英文中文(非術語)解釋
T5Temptation背叛誘惑單獨背叛成功所得。
R3Reward合作報酬共同合作所得
P1Punishment背叛懲罰共同背叛所得
S0Suckers受騙支付被單獨背叛所獲
若以T(Temptation)=背叛誘惑,R(Reward)=合作報酬,P(Punishment)=背叛懲罰,S(Suckers)=受騙支付,以個人選擇得分而言,可得出以下不等式。
T>R>P>S
(解:從5>3>1>0獲得以上不等式)
若以整體獲分而言,將得出以下不等式。
2R>T+S或2R>2P
(解:2×3>5+0或2×3>2x1;合作2人共得6分,比起互相背叛的共得2分及單獨背叛的共得5分,顯然合作獲分比背叛高。合作在團體而言是支配性策略。)
而重復博弈或重復的囚徒困境將會使參與者從注重T>R>P>S轉變成注重2R>T+S.就是說將使參與者脫離困境。以上理論是道格拉斯?;舴蚴┧貏?chuàng)建的。
從這個角度思考下去,便不難理解,為什么我要追問“魚為什么永遠是魚?”,而不是龍,不是人,更不仙?為什么要問這個問題,很簡單,因為我想知道如何去突破管理中的種種困境?而要想突破這些困境,那么就首先要突破自我的困境,尤其是自我思維中的種種困境,沒有這些突破,談突破管理中的困境,只是一句空話。沒有人愿聽空洞無語的大道理,象懶婆娘的裹腳布一樣,加入收藏又臭又長的一點也不好玩。我也是如此,所以我更喜歡講故事,聽懂了故事,道理自然而然的就深入人心了。
魚為什么永遠是魚?聽聽,看看,再想一想,似乎誰都明白,但又不是完全知了,也許還有一葉障目,所以難見泰山吧。別急,山不算高,爬上去,摘了那片葉子,不就行了嗎?不枯躁,因為爬山的過程中,還有故事可以聽:
偶爾重翻學生時代的札記,發(fā)現(xiàn)那時自己的字難看的要命。而我清晰的記得,當時周圍的老師和同學們無不關心的告訴我應該好好的練練字,因為像我這樣一個“好”學生,這種字是拿不出手的。可當時在我的心里是根本不服氣的,因為我看不出自己的字不好在那里,甚至在我看來我寫的字與“大家”的手筆也差不了多少。而此時再看自己過去的字,才知道“差之毫厘,謬以千里”!然而,令我費解的是,在當時為何自己竟是那樣的感覺,那樣的自以為是、自我欣賞;那種反應現(xiàn)在看來我自己都無法理解。那時自己多少次暗自苦惱:不是自己差,而是人們不會欣賞。如今方知是“旁觀者清,*者迷”。
為什么會“迷”呢?“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可自己那時并不是沒有見到“大家”的手筆,也算是放眼“天下”了;可緣何就是看不出自己的“丑”呢?不知為何會“丑”,更不知“丑”在那里?雖是“尋尋覓覓”,可結果依舊是“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這到底是為什么呢?為什么現(xiàn)在一眼就發(fā)現(xiàn)了其“丑”無比?難道是“橫看成嶺側成峰”?非也!難道是“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可自己似乎未曾有過此種意識;要么是“勤學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吧。因為自己雖然心中不認同,可在現(xiàn)實學習生活中,還是在不斷的改進,不斷的練習。所以才有了今日的積跬步至千里、匯小流成江海的局面。只是,不知不覺中已經(jīng)走了很遠,驀然再回首,已是天各一方,不可同日而語。
或許這就是成長吧,自然而然的生長,有意無意的前進。自然在于符合了成長的規(guī)律,無意在于有意的努力。這也讓我發(fā)現(xiàn),一山有一山的風景,一關有一關的阻礙;只要不停的走下去,總能越過那一道道高關,總會有異樣的風景在關后等你。如此看來,腳踏實地,仍需眼望高處;不然終將迷失自我,困在關中。正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一樣,兒童的眼里只有小孩;醫(yī)生的眼里只有病人;這就是束人于無形的牢獄——“類群困境”。每個人都生活在“類群困境”之中,每個人都活在“否定之否定”的矛盾之中。要想達到顛峰,就必須走出這種“類群困境”,就必須突破這種“無形的牢獄”。
做到“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知己察人,曉理視物;明晰現(xiàn)在,洞悉未來;如此才不至于自我迷失,困死在某個“類群”之中。這也應該是“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的另一層真義吧,只是其義深幽,另人難以洞察而已。
突破困境超越自我,這本身就是一種“進”的哲學。就象魚之所以永遠為魚,因為它永遠生活在水的世界里;當它“前進”一步之后,就可以水陸兩棲,“進化”成青蛙了。加入收藏當然,這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不是能一蹴而就的。對于動物來說,這個過程是被動的;因為動物所能看到的世界,全都是由動物來組成的??墒菍τ谟兴季S的人來講,完全可以變被動為主動。作為一個人,如果認定了自己是個“凡夫俗子”,那你就喪失了“前進”的主觀因素,因為在你的世界里全部都是“凡夫俗子”;甚至可以說,從你的眼里反映出來的世界,就是一個“凡夫俗子”的“庸俗”世界。
正如當年我總認為自己的字與“大家”的手筆相差無幾一樣,可笑之極,卻渾然不知。而現(xiàn)在它讓我明白:弱者的眼中都是懦夫,屠夫的世界里都是兇手;僧人的眼睛里都是慈悲,常人的世界里都是普通。當然,這種沒有差異的狀態(tài)使現(xiàn)實中的你最為“安逸”:“無欲無求”,“無異無別”,“天下大同”,“善哉善哉”。然其真實情況不過是掩耳盜鈴,自欺欺人,自我麻痹,自我毀滅。這就是為什么今天都是上學郎,他日卻有了“不可相提并論”的天壤之別的根本原因。
當然,“前進”是要付出代價的,主觀情緒和思想上的波動,客觀事物和環(huán)境上的否定,都會帶給人痛苦與艱難。而且這種“置換”是成正比的,即“進”的愈多,阻力愈大:“化”的愈多,痛亦愈多。所以前人說,“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昏昏之事者,無赫赫之功”。誰在哪里找到支撐點,或著說在哪里達到相對的平衡狀態(tài),就是他此時的水平了。然而,縱觀其始末,猶如舟行海上,不“進”則“退”,就象所有的生命過程一樣,在“否定之否定”的矛盾中走完一生。
人是矛盾的集合體,生命便是不停*矛盾的過程。解決問題、突破困難的途徑或者說是最根本的方法就是“深入”,而不是退卻、放任、轉移或者逃避。一直深入,必將可以走出困境,必然能夠度過難關;雖然如此會有一時的痛苦、迷?;蛘哚莼?,但只要不放棄,一直去思想,一直去做,總有一天會云開日出,脫胎換骨進入全新的境界。
在這個世界上,最根本的道理就是適者生存。生命之所以不能倒退,就是因為過去的生命生活在過去的環(huán)境里;而環(huán)境“進化”的不可逆轉性, 設為首頁 決定了生命“前進”的不可逆轉。由此看來,“前進”的意義全在于新風景的欣賞、新過程的體驗、新輝煌的向往、新生命的延續(xù)。如果用簡單的幾個字來概括的話,應該是一種適應生命新境界的無比快慰!
最后,附上一個經(jīng)典的囚徒困境,看看突破它到底有多難。
1950年,由就職于蘭德公司的梅里爾。弗勒德(MerrillFlood)和梅爾文。德雷希爾(MelvinDresher)擬定出相關困境的理論,后來由顧問艾伯特。塔克(AlbertTucker)以囚徒方式闡述,并命名為“囚徒困境”。經(jīng)典的囚徒困境如下:
警方逮捕甲、乙兩名嫌疑犯,但沒有足夠證據(jù)指控二人入罪。于是警方分開囚禁嫌疑犯,分別和二人見面,并向雙方提供以下相同的選擇:
若一人認罪并作證檢控對方(相關術語稱“背叛”對方),而對方保持沉默,此人將即時獲釋,沉默者將判監(jiān)10年。
若二人都保持沉默(相關術語稱互相“合作”),則二人同樣判監(jiān)半年。
若二人都互相檢舉(互相“背叛”),則二人同樣判監(jiān)2年。
用表格概述如下:
甲沉默(合作)甲認罪(背叛)
乙沉默(合作)二人同服刑半年甲即時獲釋;乙服刑10年
乙認罪(背叛)甲服刑10年;乙即時獲釋二人同服刑2年
解說
如同博弈論的其他例證,囚徒困境假定每個參與者(即“囚徒”)都是利己的,即都尋求自身利益,而不關心另一參與者的利益。參與者某一策略所得利益,如果在任何情況下都比其他策略要低的話,此策略稱為“嚴格劣勢”,理性的參與者絕不會選擇。另外,沒有任何其他力量干預個人決策,參與者可完全按照自己意愿選擇策略。
囚徒到底應該選擇哪一項策略,才能將自己個人的刑期縮至最短?兩名囚徒由于隔絕監(jiān)禁,并不知道對方選擇;而即使他們能交談,還是未必能夠盡信對方不會反口。就個人的理性選擇而言,檢舉背叛對方所得刑期,總比沉默要來得低。試設想困境中兩名理性囚徒會如何作出選擇:
若對方沉默、背叛會讓我獲釋,所以會選擇背叛。
若對方背叛指控我,我也要指控對方才能得到較低的刑期,所以也是會選擇背叛。
二人面對的情況一樣,所以二人的理性思考都會得出相同的結論——選擇背叛。背叛是兩種策略之中的支配性策略。因此,這場博弈中可能達到的納什均衡,就是雙方參與者都背叛對方,結果二人同樣服刑2年。
這場博弈的納什均衡,顯然不是顧及團體利益的帕累托解決方案。以全體利益而言,如果兩個參與者都合作保持沉默,兩人都只會被判刑半年,總體利益更高,結果也比兩人背叛對方、判刑2年的情況較佳。但根據(jù)以上假設,二人均為理性的個人,且只追求自己個人利益。均衡狀況會是兩個囚徒都選擇背叛,結果二人判決均比合作為高,總體利益較合作為低。這就是“困境”所在。例子漂亮地證明了:非零和博弈中,帕累托和納什均衡是相沖突的。
一般形式
整理囚徒困境的基本博弈結構,可更清楚地分析囚徒困境。實驗經(jīng)濟學常用這種博弈的一般形式分析各種論題。 設為首頁 以下是實現(xiàn)一般形式的其中一例:
有兩個參與者和一個莊家。參與者每人有一式兩張卡片,各印有“合作”和“背叛”。參與者各把一張卡片文字面朝下,放在莊家面前。文字面朝下排除了參與者知道對方選擇的可能性1.然后,莊家翻開兩個參與者卡片,根據(jù)以下規(guī)則支付利益:
一人背叛、一人合作:背叛者得5分(背叛誘惑),合作者0分(受騙支付)。
二人都合作:各得3分(合作報酬)。
二人都背叛:各得1分(背叛懲罰)。
用支付矩陣表格展示支付如下(以紅和藍分別表示二參與者):
一般形式囚徒困境的支付矩陣合作背叛
合作3,30,5
背叛5,01,1
以“T、R、P、S”符號表示合作背叛
合作R,RS,T
背叛T,SP,P
以“勝-負”術語表示合作背叛
合作勝-勝大負-大勝
背叛大勝-大負負-負
簡單博弈獲得的點數(shù)可以得出一些一般化的結論。
T、R、P、S符號表
符號分數(shù)英文中文(非術語)解釋
T5Temptation背叛誘惑單獨背叛成功所得。
R3Reward合作報酬共同合作所得
P1Punishment背叛懲罰共同背叛所得
S0Suckers受騙支付被單獨背叛所獲
若以T(Temptation)=背叛誘惑,R(Reward)=合作報酬,P(Punishment)=背叛懲罰,S(Suckers)=受騙支付,以個人選擇得分而言,可得出以下不等式。
T>R>P>S
(解:從5>3>1>0獲得以上不等式)
若以整體獲分而言,將得出以下不等式。
2R>T+S或2R>2P
(解:2×3>5+0或2×3>2x1;合作2人共得6分,比起互相背叛的共得2分及單獨背叛的共得5分,顯然合作獲分比背叛高。合作在團體而言是支配性策略。)
而重復博弈或重復的囚徒困境將會使參與者從注重T>R>P>S轉變成注重2R>T+S.就是說將使參與者脫離困境。以上理論是道格拉斯?;舴蚴┧貏?chuàng)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