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嚴(yán)寺
福嚴(yán)寺在擲缽峰下,距半山亭五里許,繞過磨鏡臺,沿公路而下便是。 南朝陳光大二年(公元568年),慧思和尚創(chuàng)建此寺,名般若寺。至唐開元元年(公元713年),佛教禪宗七祖懷讓和尚辟此寺為道場,宣揚(yáng)“頓悟法門”之學(xué)說,故此寺又稱“天下法院”,宋朝改名為福嚴(yán)寺。
福嚴(yán)寺立于茂林修竹掩映之中,古藤老樹縱橫其間,參天翠黛的樹林和肅穆端莊的寺宇相映成趣,使廟宇顯得分外古雅,山門有“天下法院”的橫額,兩邊有“六朝古剎”、“七祖道場”的豎聯(lián)。寺內(nèi)有岳神殿、方丈室、祖堂、蓮池堂、右禪堂、左齋堂、云水堂、藏經(jīng)閣、法堂等古香古色的殿堂,結(jié)成一個寺宇整體。
寺在山坡中,前后均有高大石巖,左山一石刻有唐宰相李泌所書“極高明”三個大字,故名極高明臺。另外一石名“慧思一生巖”,在大巖石一側(cè),有三生塔,系福嚴(yán)寺開山僧慧思和尚藏骨處,相傳慧思和尚三生的尸體都藏其中,因以為名。
寺東有一股清澈的泉水,從方形石井中涌出,井壁上有“虎跑泉”石刻,泉旁有書法凝重端莊的鐫刻石碑,碑文記述南朝陳光大年間,慧思祖師開辟道場的軼事。
福嚴(yán)寺在擲缽峰下,距半山亭五里許,繞過磨鏡臺,沿公路而下便是。 南朝陳光大二年(公元568年),慧思和尚創(chuàng)建此寺,名般若寺。至唐開元元年(公元713年),佛教禪宗七祖懷讓和尚辟此寺為道場,宣揚(yáng)“頓悟法門”之學(xué)說,故此寺又稱“天下法院”,宋朝改名為福嚴(yán)寺。
福嚴(yán)寺立于茂林修竹掩映之中,古藤老樹縱橫其間,參天翠黛的樹林和肅穆端莊的寺宇相映成趣,使廟宇顯得分外古雅,山門有“天下法院”的橫額,兩邊有“六朝古剎”、“七祖道場”的豎聯(lián)。寺內(nèi)有岳神殿、方丈室、祖堂、蓮池堂、右禪堂、左齋堂、云水堂、藏經(jīng)閣、法堂等古香古色的殿堂,結(jié)成一個寺宇整體。
寺在山坡中,前后均有高大石巖,左山一石刻有唐宰相李泌所書“極高明”三個大字,故名極高明臺。另外一石名“慧思一生巖”,在大巖石一側(cè),有三生塔,系福嚴(yán)寺開山僧慧思和尚藏骨處,相傳慧思和尚三生的尸體都藏其中,因以為名。
寺東有一股清澈的泉水,從方形石井中涌出,井壁上有“虎跑泉”石刻,泉旁有書法凝重端莊的鐫刻石碑,碑文記述南朝陳光大年間,慧思祖師開辟道場的軼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