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名的三種譯法:拼音 意譯 人名

字號:

三大譯法
    地方菜可直接用拼音
    在美國和歐洲的中餐館中,中文菜單翻譯英文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音譯”。音譯就是把菜品的中文名字用拼音寫出來,這種方法簡潔直接也很有特色。比如豆腐,雖然可以譯成“大豆乳酪”,但更多的是用“TOFU”一詞即可,美國人點菜已經(jīng)會正確地說“TOFU”,還知道它有益健康呢。還有像“擔(dān)擔(dān)面”(DAN DAN NOO DLES)“云吞”(WONTON)等餐點,直接用拼音命名,含有一種“我有人無”的自豪。反正國外沒有相對應(yīng)的食品,那么就用我們的稱呼好了。
    這種方法,在其他國家的餐飲里也屢見不鮮:日本壽司(SUSHI),日本清酒(SAKE),朝鮮泡菜(KIMCHI)都是直接用音譯,這已經(jīng)在西方獲得廣泛的采用。而現(xiàn)在國內(nèi)所說的法國的“香檳”,意大利的“比薩”都是原汁原味音譯而來,如今還有誰不知道那些是什么東西呢。
    意譯有三大講究
    不用說,這是最要功夫的譯法。意譯法仔細(xì)講來也分3種:
    以用料為主的翻譯——主要介紹菜肴的主料和配料,先寫好其中的雞肉、牛肉或海鮮的種類名稱,再加上青菜、果仁等配料的名稱,像香菇(BL ACK MASHROOM)、鮮筍(B AMBOO SHOOT)都是中餐常用的材料,外國人多數(shù)不會大驚小怪,會照吃不誤。
    以味道為主的翻譯——在用料之外,強(qiáng)調(diào)調(diào)味的作料,把椒鹽、麻辣、甜酸等味道注明在菜單上,這對外國人點菜會有很大幫助。要知道外國人給予中國菜“用舌頭來吃的飯菜”的美譽(yù),很多時候他們來吃的就是味道。加了青蔥、芝麻等,都是特色風(fēng)味,不妨一一寫出。不過,在北美有一道很受歡迎的菜“甜酸肉(雞)”SWEETAND SOUR P ORK(CHICKEN),與國內(nèi)所說的“糖醋里脊”并不完全相同,它的色澤金黃,味道也偏甜,有果汁味,可能吃慣了這道菜的外國人到了國內(nèi)會弄混。
    以烹飪法為主的翻譯——把常用的煎炒烹炸方式譯入菜名,既符合中國菜的傳統(tǒng),又能顯示中國菜的制作藝術(shù)。菜肴爆炒的濃香、油炸的酥脆、清蒸的清淡都可以充分在文字中顯示出來。
    在海外,紅燒一般會明說是用醬油(SOY BEAN SAUSE)做的,而不是籠統(tǒng)地說是BROWNSAUSE,這樣不喜歡醬油的外國人就可以不點這道菜了。
    巧用人名地名
    這個譯法似乎又回到了音譯法,但實際上卻增加了更多的文化底蘊(yùn)。細(xì)看外國菜譜會發(fā)現(xiàn),法國的奶酪、德國的香腸有很多都注明了產(chǎn)地和風(fēng)味,而且他們的這些地名即使出現(xiàn)在英文菜單上,也全都使用原文拼寫。所以我們的“西湖牛肉羹”、“蒙古烤肉”、“上海醬鴨”,也可以寫上這些特色地名的漢語拼音,或者加注“SHANGHAI STYLE”(上海風(fēng)味),順便也給外國朋友們來點地理知識。
    同樣,借類似“東坡肉”、“左公雞”、“麻婆豆腐”等菜式中的人名,就可以向外國人介紹一下這是中國詩人蘇東坡,將軍左宗棠等人所喜愛的食品以及四川妙手阿婆的拿手菜等,增加進(jìn)餐時的趣味話題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