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新型隔震技術獲突破性發(fā)展

字號:

目前,在我國隔震建筑,針對結構隔震技術中存在的兩個急需解決的問題:一是隔震層位置受到限制,二是水平隔震的同時需要隔離豎向環(huán)境振動,而由廣州大學、北京城建設計研究總院有限責任公司、汕頭和泰隔震器材有限公司共同完成的“新型隔震技術的研究與應用”項目提出了兩種新型隔震體系———層間隔震減震體系和三維隔震(振)體系,取得了9項核心專利(其中3項為國際發(fā)明專利)。研究成果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其中主要成果達到了國際水平。
     新型隔震技術的研究與應用項目的研究成果在示范工程中應用,建成了世界面積的層間隔震建筑群(隔震建筑面積23萬m2),設計和建造技術國際,為國內外建造大面積隔震建筑提供了先例和經驗,產生了巨大的國際影響。采用層間隔震技術,可使上部房屋安全度提高2—4倍,房屋層數(shù)從7層增加到9層,住宅建筑面積增加近5萬m2,凈增加產值達3.73億元;首次在工程中應用層間隔震加三維隔震混合體系,對地震區(qū)和受環(huán)境振動干擾的不規(guī)則復雜結構房屋,成功實現(xiàn)三維隔震,建成我國首批三維隔震建筑,環(huán)境振動衰減幅度達50%%—90%%,提供既地震安全又隔離環(huán)境振動的舒適住宅建造技術。該項目研究的新型隔震技術是對基礎隔震技術的拓展,是對隔震技術的突破性發(fā)展。
     周福霖院士作為研究項目的負責人,是中國建筑學會抗震防災分會常務理事,結構減震控制專業(yè)委員會主任委員,聯(lián)合國工發(fā)組織(UNIDO)隔震技術顧問,國際隔震消能減震控制學會(ASSISi)副理事長,國際地震工程學會(IAEE)單位成員代表,亞太地區(qū)地震工程研究中心聯(lián)合體理事。其研究成果獲國家、省、部科技進步獎多項,出版學術專著3部。項目研究的主要完成人為周福霖、楊錚、黃襄云、譚平、魏陸順、徐忠根、沈朝勇、周云、劉郁、陳建秋、丁向京、任珉、李逢立、祁永娟、梁虹等。
     項目第一完成單位廣州大學工程抗震研究中心,1997年成為建設部抗震科研基地和指定的隔震減震產品檢測基地;2003年成為廣東省重點實驗室;2005年批準立項建設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006年為中國計量認證(CMA)的質檢機構。2007年批準立項建設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同時,實驗室是廣州大學“防災減災工程與防護工程”博士學位授權點的支撐實驗室。該中心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結構減震(振)與控制、工程抗震、大型復雜結構(超高層、空間結構,橋梁等)的健康監(jiān)測安全性評定和工程抗爆。
     中心現(xiàn)有美國MTS公司生產的3m×3m三向六自由度模擬地震振動臺以及配套的室內外靜、動力測試設備,可進行高層建筑、復雜空間結構、特種結構、道路橋梁、生命線工程結構、建筑幕墻、建筑構件、各種工業(yè)產品機電設備等的抗震試驗研究。研發(fā)了國內第一套大型電液σ考試大伺服壓剪試驗系統(tǒng),精度達到國外同類設備的水平。率先在國內開發(fā)了直徑700—1200mm的橡膠隔震支座,產品除在我國大陸應用外,也取得日本建設省的質量認證,在日本、俄羅斯和臺灣地區(qū)大批應用。中心為全國各地數(shù)百個工程項目進行了抗震隔震減震設計和計算研究分析、模擬地震振動臺試驗研究、隔震支座性能研究與檢測、結構構件和復雜節(jié)點靜力動力性能測試研究、結構特性現(xiàn)場實測、結構抗震性能評估及健康診斷、環(huán)境減振降噪測試研究等。主持完成了全國第一幢橡膠支座隔震住宅房屋的設計研究,全國第一座隔震鐵路橋梁的振動臺試驗,全國第一座隔震公路橋梁的隔震設計和原型實測。汕頭市國際隔震示范樓的研究設計與建造被中外專家譽為“中華之最”、“世界隔震技術發(fā)展的第三個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