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日本的中國人可能對很多事情都不習慣:開車出行到住宿地,要把車鑰匙交給賓館的服務員;在電器行買東西,店家從不當場開包試用新商品性能……在日本住久了,就都理解了。因為在日本人看來,交鑰匙免去了客人自己泊車的麻煩;買電器時拆包試用則會被誤解為對店家商品質量的不信任。
有位跑了一輩子社會新聞的日本記者,把上述日本人的習慣稱之為兌現(xiàn)承諾的“契約意識”。承諾人如果沒有兌現(xiàn)自己的保證,自會覺得理虧。同時,承諾人做任何事情都會“丑話說在前頭”,要做什么,怎樣做,可能會引起什么后果,這些后果誰來承擔,都會說得明明白白,您中意與否請事先說好。日本律師協(xié)會的笠井先生告訴筆者,日本的各種法律都比較完善,對各種形式的違約行為都明確規(guī)定了相應的處罰辦法。日本人維護“契約”的意識非常強,他的律師事務所每年接受的案件半數(shù)以上是追究“違約責任”的,案子千奇百怪:有狀告橡皮沒標明不能吃的或火車晚點沒事先通知的,也有揭發(fā)自己丈夫有外遇的……只要證據(jù)確鑿,按法律,這些不當行為都會受到處罰。
日本的企業(yè)文化更是把“兌現(xiàn)承諾”放在經營理念的首位。在日本,保證自己的產品和服務沒有質量問題是企業(yè)經營的根本,有了問題老老實實地公開、召回,否則會被市場拋棄。一旦企業(yè)爆出刻意隱瞞質量問題的丑聞,也就離倒閉不遠了。去年,三菱汽車公司欺瞞質量隱患的內幕被曝光,高層領導集體辭職,幾位負責人還在去年6月份相繼被捕。但是,日本人仍然拒絕喪失誠信的三菱扶桑牌卡車:不僅日本警視廳和消防廳宣布拒購,日本的47個都道府縣中也有38個拒購,這其中還包括三菱汽車生產基地所在的地方政府。
監(jiān)督誠信問題的力量之一是媒體。各種“失信”新聞是日本記者的最愛。去年日本京都地區(qū)暴發(fā)禽流感,首先發(fā)生疫情的是淺田農產船井農場。然而,身為日本養(yǎng)雞協(xié)會副會長的老板淺田肇知情不報,招致了輿論的激烈批評。雖然淺田辭職,但媒體仍不放過。有記者干脆整天蹲守在養(yǎng)雞場老板的家門口,一出來就打開攝像機,不斷地質問,最終逼得淺田夫婦上吊自殺。前些日子,《朝日新聞》有位記者為出名造了一篇假新聞。事發(fā)第二天,《朝日新聞》馬上登報道歉,開除記者并調離相關領導,隨后又派出記者調查前因后果,一一曝光,最后還用了幾個版討論這件事的教訓,生怕失信于讀者。
日本社會對于不能兌現(xiàn)承諾的懲戒來自于民眾的自我保護意識、法律制裁、市場制約和輿論監(jiān)督等多個方面。在種種約束下,兌現(xiàn)承諾已深入到絕大多數(shù)日本人的潛意識中。一位在日本工作的朋友給記者講過這樣一個故事:留學時代,朋友曾在一個比薩餅店打工。有一次,一位客人打電話訂了一份普通的比薩餅,累了一天的朋友誤把一份比普通比薩餅貴上一倍的特制比薩餅裝進了飯盒。結果,客人勃然大怒,不依不饒。老板低聲下氣地在電話里道歉了好久,后來還是親自拿了兩份比薩餅上門賠罪。朋友也因此事被炒了魷魚。聞此,不由人心生感慨。
有位跑了一輩子社會新聞的日本記者,把上述日本人的習慣稱之為兌現(xiàn)承諾的“契約意識”。承諾人如果沒有兌現(xiàn)自己的保證,自會覺得理虧。同時,承諾人做任何事情都會“丑話說在前頭”,要做什么,怎樣做,可能會引起什么后果,這些后果誰來承擔,都會說得明明白白,您中意與否請事先說好。日本律師協(xié)會的笠井先生告訴筆者,日本的各種法律都比較完善,對各種形式的違約行為都明確規(guī)定了相應的處罰辦法。日本人維護“契約”的意識非常強,他的律師事務所每年接受的案件半數(shù)以上是追究“違約責任”的,案子千奇百怪:有狀告橡皮沒標明不能吃的或火車晚點沒事先通知的,也有揭發(fā)自己丈夫有外遇的……只要證據(jù)確鑿,按法律,這些不當行為都會受到處罰。
日本的企業(yè)文化更是把“兌現(xiàn)承諾”放在經營理念的首位。在日本,保證自己的產品和服務沒有質量問題是企業(yè)經營的根本,有了問題老老實實地公開、召回,否則會被市場拋棄。一旦企業(yè)爆出刻意隱瞞質量問題的丑聞,也就離倒閉不遠了。去年,三菱汽車公司欺瞞質量隱患的內幕被曝光,高層領導集體辭職,幾位負責人還在去年6月份相繼被捕。但是,日本人仍然拒絕喪失誠信的三菱扶桑牌卡車:不僅日本警視廳和消防廳宣布拒購,日本的47個都道府縣中也有38個拒購,這其中還包括三菱汽車生產基地所在的地方政府。
監(jiān)督誠信問題的力量之一是媒體。各種“失信”新聞是日本記者的最愛。去年日本京都地區(qū)暴發(fā)禽流感,首先發(fā)生疫情的是淺田農產船井農場。然而,身為日本養(yǎng)雞協(xié)會副會長的老板淺田肇知情不報,招致了輿論的激烈批評。雖然淺田辭職,但媒體仍不放過。有記者干脆整天蹲守在養(yǎng)雞場老板的家門口,一出來就打開攝像機,不斷地質問,最終逼得淺田夫婦上吊自殺。前些日子,《朝日新聞》有位記者為出名造了一篇假新聞。事發(fā)第二天,《朝日新聞》馬上登報道歉,開除記者并調離相關領導,隨后又派出記者調查前因后果,一一曝光,最后還用了幾個版討論這件事的教訓,生怕失信于讀者。
日本社會對于不能兌現(xiàn)承諾的懲戒來自于民眾的自我保護意識、法律制裁、市場制約和輿論監(jiān)督等多個方面。在種種約束下,兌現(xiàn)承諾已深入到絕大多數(shù)日本人的潛意識中。一位在日本工作的朋友給記者講過這樣一個故事:留學時代,朋友曾在一個比薩餅店打工。有一次,一位客人打電話訂了一份普通的比薩餅,累了一天的朋友誤把一份比普通比薩餅貴上一倍的特制比薩餅裝進了飯盒。結果,客人勃然大怒,不依不饒。老板低聲下氣地在電話里道歉了好久,后來還是親自拿了兩份比薩餅上門賠罪。朋友也因此事被炒了魷魚。聞此,不由人心生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