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考研政治精選題:第20題:農民問題

字號:

第20題 農民問題是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中國民主革命實質上是農民革命。試結合近代中國基本國情和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理論,分析農民問題在中國革命中的地位。
    【提示】
    農民問題在中國革命中的地位,是和革命道路理論緊密相關的一個重要問題。 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決定了中國革命只能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也決定了農民是革命的主力軍、農村是革命的根據地。在無產階級及其政黨領導下,以土地革命為基本內容,以武裝斗爭為主要斗爭形式,以革命根據地為戰(zhàn)略陣地,三者緊密結合,繪就了一幅工農武裝割據的壯麗圖景,奠定了革命走向全國勝利的堅實基礎。
    2009年考生應重點關注的命題角度包括:
    (1)結合近代中國國情,分析中國革命為什么必須以長期的武裝斗爭為主要形式。
    (2)結合近代中國國情,分析中國革命為什么必須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
    (3)結合近代中國國情,分析為什么說中國民主革命實質上是農民革命。
    (4)分析革命時期黨的軍隊建設方面的主要思想,說明人民軍隊建設的基本原則及其對新形勢下人民軍隊建設的啟示。
    相關知識點1 中國革命的主要形式是武裝斗爭
    1.中國革命必須以長期的武裝斗爭為主要形式,這是由中國國情所決定的:(1)中國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在內部沒有民主制度,在外部沒有民族獨立,因此中國革命不可能通過合法斗爭來戰(zhàn)勝敵人。(2)中國的反動統治者非常殘暴,擁有強大的*武裝,而且得到帝國主義的援助,這就決定了中國革命的主要形式是以武裝的革命反對武裝的*。
    2.對武裝革命極端重要性的認識:中國共產黨制定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統治的總方針是在黨的八七會議上。在八七會議上,初步形成了毛澤東武裝斗爭思想:槍桿子里出政權;不能搞單純的軍事斗爭,革命的武裝必須與廣大的民眾相結合;要是武裝成為革命的武裝,民眾成為武裝的民眾。
    3.長期的武裝斗爭必須與各種非武裝的斗爭形式(諸如工人運動、農*動、青年運動、學生運動、婦女運動以及思想政治路線上的各種斗爭,等等)結合起來;其他形式的斗爭要圍繞著武裝斗爭,而不能脫離武裝斗爭;反之,沒有其他各種形式的革命斗爭的配合與支持,武裝斗爭也難以取得最后的勝利。
    相關知識點2 中國武裝斗爭必須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
    1.中國革命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是由中國的國情所決定的。(1)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社會,農民占全國人口的絕大多數,而工人階級人數很少。(2)中國革命的敵人異常強大,并且長期占據著中心城市。廣大農村,特別是遠離城市的偏僻山區(qū)是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環(huán)節(jié)。
    2.中國革命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的根本原因:(1)中國是一個政治經濟發(fā)展極不平衡、城鄉(xiāng)隔離的半殖民的半封建大國。(2)國民革命政治影響的存在,為紅色政權的生存發(fā)展提供了良好的客觀條件。(3)全國革命形勢繼續(xù)向前發(fā)展,是農村革命根據地能夠存在和發(fā)展的又一客觀條件。(4)有相當力量的正式紅軍的存在,是紅色政權能夠存在和發(fā)展的必要的主觀條件。(5)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及其各級黨組織的堅強有力,是中國紅色政權能夠存在和發(fā)展的前提和根本保證。
    3.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的核心思想——工農武裝割據思想。
    (1)工農武裝割據光輝思想的主要內涵是:在無產階級及其政黨領導下,以土地革命為基本內容,以武裝斗爭為主要斗爭形式,以革命根據地為戰(zhàn)略陣地三者緊密結合。
    (2)革命武裝是“工農武裝割據”的基本前提,也是其主要的斗爭形式。這時期的革命主要是以武裝的革命反對武裝的*。因此,沒有革命的武裝,沒有強大的紅軍,就不可能造成割據的態(tài)勢。根據地是“工農武裝割據”的依托。中國革命的敵人很強大,他們長期占據著中心城市,而廣大農村則是他們統治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只有把農村根據地建設成鞏固的陣地,才有可能與占據中心城市的強大敵人做長期的艱苦斗爭。沒有根據地,革命武裝就無從開展土地革命,就不能擴大紅軍,進而就無法進行一場*帝國主義和國民黨反動派的武裝決戰(zhàn)。土地革命是“工農武裝割據”的基本內容。農民是中國革命的主力軍,只有廣泛深入地開展土地革命,才能充分調動農民的革命積極性、摧毀農村封建勢力,發(fā)展社會生產力,支援革命戰(zhàn)爭,鞏固和發(fā)展革命根據地。否則,紅軍就得不到廣大農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
    4.農民問題是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也是實現無產階級領導權的中心問題,中國民主革命實質上是農民革命,這是因為:(1)中國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國,農民是中國社會的主要群眾,是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的掠奪對象和剝削對象,歷來具有強烈的反抗意識和斗爭精神,是革命的主力軍。無產階級對革命的領導權,主要是落實在對廣大農民的領導上。(2)中國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反封建,而反封建的核心問題是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因而農民問題是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中國的民主革命實質上就是農民革命。(3)中國革命的敵人是兇惡而強大的,而城市工人階級的力量相對弱小。中國共產黨要積蓄和鍛煉力量,就必須領導農民,把落后的農村建成先進的根據地,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4)事實上,作為中國革命支柱的人民軍隊主要是由穿上軍裝的農民組成的。中國革命戰(zhàn)爭正是在廣大農民的支持和參加下取得勝利的。農民是無產階級可靠的同盟軍,是中國革命的主力軍。
    相關知識點3 人民軍隊建設的基本原則
    1.人民軍隊建設的原則。(1)黨對軍隊絕對領導原則。這是因為:第一,無產階級的軍隊,必須服從無產階級的意志。第二,只有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才能使軍隊不斷克服各種非無產階級的思想。第三,只有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才能保持和發(fā)揚紅軍的光榮傳統,執(zhí)行革命的政治任務。(2)人民軍隊的性質、宗旨和任務。人民軍隊是服從于無產階級思想領導并服務于人民革命斗爭和革命根據地建設的武裝集團;其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中國人民服務,這個宗旨是無產階級軍隊區(qū)別于中國舊軍隊的根本標志,是人民軍隊一切行動的準則。(3)政治工作是人民軍隊的生命線。由于人民軍隊主要成分是農民,又長期在農村環(huán)境中,受著落后生產方式的局限,必然產生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
    2.人民軍隊的優(yōu)良革命傳統,集中起來就是聽黨指揮、服務人民、英勇善戰(zhàn)。(1)聽黨指揮,是黨和人民對人民軍隊的政治要求,是人民解放軍不可動搖的根本原則。(2)服務人民,是人民軍隊一切奮斗發(fā)展的出發(fā)點和歸宿,是人民解放軍必須永遠堅持的根本宗旨。(3)英勇善戰(zhàn),是人民軍隊的鮮明特征,是人民解放軍履行職能使命的根本要求。
    3.革命時期軍隊建設的啟示:必須始終把思想政治建設擺在軍隊各項建設的首位,作為軍隊的根本性和基礎性建設抓緊抓好;必須主動適應世界軍事變革趨勢,奮發(fā)有為地把中國特色軍事變革推向前進;必須發(fā)揚光大依靠人民建設軍隊、建設國防的優(yōu)良傳統,進一步鞏固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軍政軍民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