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題命制的立意和方式
政治理論科目的試題大體分為客觀性試題與主觀性試題兩大部分??陀^性試題主要是選擇題,包括單項選擇題和多項選擇題兩種形式;主觀性試題主要指分析題。這種新型的分析題,集理論與實際于一身,融材料、分析、論述于一體。這種新型的分析題包括材料分析和觀點分析,綜合性地考核考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基本觀點的理解以及運用這些基本觀點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從命題的立意和方式看,主要有以下幾種:
1.通過材料創(chuàng)設情境命題。即提出一個或幾個材料,從中設置問題,實現(xiàn)考查目標
所謂刨設情境就是在題目中通過一段文字或一些圖表創(chuàng)設一個具體的話語情境,然后圍繞這個具體的情境創(chuàng)設試題,也稱之為“情境創(chuàng)設”(參見《談政治理論命題中情境創(chuàng)設型題目的應用》(考試大),作者:姚剛,教育部考試中心命題二處負責政治命題工作的學科秘書)。這是近幾年來一種比較普遍而有效的命題方式,其優(yōu)點在于形式比較靈活、能夠覆蓋較廣的能力考查范圍,問題指向明確,答案簡潔并具有邏輯層次性。
情境創(chuàng)設型題目的基本要求是:從材料中獲取信息,對材料進行鑒別、比較、綜合,充分利用材料所含有的實際問題及解決問題的思路和線索,引導考生運用有關的理論觀點去識別和分析這些材料,進而回答從材料中提出的問題。情境創(chuàng)設是在明確考核知識點的前提下,立足于能力與素質考查而采取的命題技巧方面的新舉措,從而在功能上優(yōu)于傳統(tǒng)型試題,具體講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創(chuàng)設新的情境有利于適應能力考查的要求。加強能力與素質考查是目前我國教育考試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能力考查中基本的層次是對知識的記憶能力,在記憶能力層次之上還包括概括、判斷、分析、知識遷移、綜合、評價等能力。在實際測驗過程中常常會出現(xiàn)所擬考查的能力目標與實際考核的能力要求之間的不一致,這里存在著由于多次考試中反復考查某一知識點或考生積極備考而導致的“能力轉換”。教育測量學認為,真正對知識的較高層次的運用是在新情境中對抽象原理的運用。因為在新的情境下,人們會真正地面臨新問題,照搬現(xiàn)成結論則無濟于事。所以,在考查內容基本保持穩(wěn)定并且考生群體存在通過“題?!睉?zhàn)術訓練備考的情況下,需要在知識點考查時不斷創(chuàng)設新的情境,提出新的問題,從而使能力考查的目標與實際考查基本一致。
第二,情境創(chuàng)設型題目。在內容上與考試大綱中有關原理、理論有內在一致性。在形式上類似于日常生活中認知理論的環(huán)境。情境創(chuàng)設型試題創(chuàng)設了一個新的情境,并與考試大綱中規(guī)定的知識內容特別是與學科中重要理論相聯(lián)系起來,它對應于考試大綱中某個重要理論或這個理論的一部分內容。如:2000年(examda.com)文科第30題“在人們創(chuàng)造歷史的活動中,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北绢}設置的情境為人們實際生活中一句口頭用語,考核知識點為社會規(guī)律的決定性與人的主體能動性之間的辯證關系。雖然這句口頭用語在實際應用中代表的含義比較廣泛,但究其哲學上的根源顯然具有否認人的能動性的唯心主義色彩;從字面分析可知,“謀事在人”承認了人的主觀能動性,而“成事在天”則將事情的成敗完全歸因于客觀必然性或某種神秘力量,這堅持了人的主觀能動性、但堅持得不徹底。再如2005年的第1題,要求考生選擇“要富口袋,先富腦袋”的哲學含義,即精神的力量可以變成物質的力量。做這一類題目時,首先要求考生準確理解所給命題(說話)的含義,然后才能“對號入座”選出切合題意的答案。由于哲學的許多經(jīng)典名言或代表某一哲學思想的典型話語已經(jīng)多次被考過,如用“下列命題屬于××主義的有”這種形式,因此現(xiàn)在所選的名言或命題的范圍更廣,再如:2006年第4題:“許多事情我們可以講一千個理由、一萬個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飯,就沒有理由?!褚允碁樘臁?,也是屬于這種命題方式。因此,生活中有哲學,從具體的事例或成語、俗語等日常生活現(xiàn)象入手來設置哲學問題,是一種常見的命題方式。這充分體現(xiàn)了哲學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特性。
第三,情境創(chuàng)設型題目。(examda.com)在理論上依據(jù)某一理論內容,但在問題的回答上要求根據(jù)題目的具體情境,本身體現(xiàn)了發(fā)散性與限制性的統(tǒng)一。情境創(chuàng)設型題目的發(fā)散性主要體現(xiàn)在理論原理與實際情境的結合,體現(xiàn)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要求;其限制性在于,對于同一原理,在不同的情境中,它的具體應用又是不同的。如:2000年(examda.com)理科卷第17題“對于同一棵大樹,在木匠的眼中是木材,畫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調,植物學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態(tài)特征?!北绢}設置情境為對于同一棵大樹,在不同人眼里有不同的認識。它不要求考生對認識論原理展開論述,只要選擇出符合情境內容的選項即可;同時本題不是從抽象理論出發(fā)論證另一個抽象理論,而是由具體生活情境引發(fā)出相關的認識論原理,這個生活情境對應于認識論原理中的多個知識點,所以它的發(fā)散性也是明顯的。
第四,情境創(chuàng)設型題目。在客觀上具有一定提示作用。有利于緩解考生的緊張心理。考試心理學認為,適當?shù)慕箲]對應試是有一定積極影響的,但倘若焦慮過高則會使想象力變窄、注意力分散。情境創(chuàng)設型題目可針對特定考生群體設置獨特的場景,引導考生作答。如:2001(examda.com)年理科卷第17題“每一生物個體都是由各種不同的細胞構成的系統(tǒng),其中每個細胞中的DNA都包含了該生物個體所有性狀的遺傳信息?!北绢}考查的知識點為辯證的系統(tǒng)觀,是特地為考生設置的一個生物科學方面的情境,即細胞組成了生物個體的系統(tǒng),而細胞中的DNA又包含了生物個體遺傳性狀的信息;將這段小材料對應各選項可知,整體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特性,整體和部分是相互滲透的,整體和部分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從而找出正確的選項。再如:2005年第34題,選取的是:2004年(examda.com)在中國科技館展出的“科學發(fā)展觀”專題展覽中的一個別具匠心的設計的材料,同時試題還引用了恩格斯和印度圣雄甘地的兩旬名言,將其納入設問之中。試題設置的三個問題都直指人與自然的關系這一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一個基本的理論問題,這一問題也是當代世界和我國社會生活中的一個十分突出的現(xiàn)實問題,同時又是我們黨新近提出的科學發(fā)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2008(examda.com)年第l7題同樣使用一幅漫畫來人類過度使用自然資源,致使人與自然關系發(fā)生惡化的問題。
從1993(examda.com)年起我們開始在命題工作中增設情境創(chuàng)設這種新題型后,材料的內容從歷史、政治方面擴大到現(xiàn)實的社會經(jīng)濟生活領域。由于以材料命題的方式能夠通過材料創(chuàng)設新的情境,且生動具體,信息量大,互補或對比性強,有利于理論與實際的緊密結合,實際地檢驗了考生運用理論研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此外,“情境創(chuàng)設型”題目大的優(yōu)點在于它能夠實現(xiàn)跨學科對知識能力的考察,有利于多學科的相互滲透,有利于拓寬考生的思維空間,體現(xiàn)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與實踐的完美結合。結合的方式通常為哲學和政治經(jīng)濟學、鄧小平理論相關知識點的結合,政治經(jīng)濟學的有關原理與鄧小平理論有關經(jīng)濟體制建設和改革部分的結合。這充分地體現(xiàn)了命題組的指導思想實現(xiàn)了轉變,即在材料的選擇上,從哲學史向現(xiàn)實生活的轉變;在原理運用上,要求運用單一的原理進行答題向運用多個原理、從不同角度進行答題,甚至不限定什么原理,僅規(guī)定用某個學科進行答題的轉變。這些變化既突出了題目的時代感,又加強了對考生的能力要求,還反映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在內容上是相互貫通的。此外,為了充分發(fā)揮材料分析題的特有優(yōu)勢,同時加大其分析、論述的成分,在命題時,首先要求在材料的選擇上要鮮明精煉,具有典型性。它可以是歷史材料,也可以是現(xiàn)實材料;可以是正面材料,也可以是反面材料,或者二者兼而有之。材料的形式可以是文字,亦可能是數(shù)字、圖表或圖畫。其次,在試題的設置上,可以是直接從材料中提出來的,也可以是從材料中自然引申出來的;問題的數(shù)量可以是多問,也可以是一問。再次,在設問的方式上,可以是透過材料揭示其所包含的理論觀點,也可以是運用理論觀點分析材料中的實際問題,還可以是由材料和理論相結合中所引申出來的問題,各個問題之間應有一定的邏輯聯(lián)系,等等。
2.通過社會政治經(jīng)濟生活中出現(xiàn)的實際問題,在一個既定的客觀事實中去創(chuàng)設問題
這種以事實命題方式的顯著特點,是它所提出的事實本身直接就是問題,要求人們去解答。以事實命題,不僅形象具體、確鑿可靠,而且具有挑戰(zhàn)性,它是一種普遍有效的命題方式。這種命題方式通常是通過文字或圖象或表格的形式,把問題擺現(xiàn)在考生的面前,考生通過對材料的閱讀從而對事件所揭示的問題本身產(chǎn)生一種震撼力,進而對問題產(chǎn)生思想上的共鳴。如:2008年第34題,試題材料中要求考生結合“醫(yī)生換位體驗”活動以及醫(yī)學專家關于如何看待病人等事例回答問題。所給材料生動具體,既具有很強的現(xiàn)實性,同時,又利于考生結合材料去思考分析社會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再如:(examda.com)2005年第37題選做題Ⅰ,試題以地圖的形式描繪了烏克蘭的地理位置,通過地圖可以看出烏克蘭重要的戰(zhàn)略地位。選做題Ⅱ通過表格的形式形象地描述了“世界石油經(jīng)濟戰(zhàn)略態(tài)勢”以及“我國石油長期供需平衡狀況”。命題時,通過這些圖表和數(shù)據(jù)本身就可以設置問題。回答這類問題不需要考生具備所給現(xiàn)象的專業(yè)知識,而是只要求考生對現(xiàn)象所涉及的政治理論有關原理于一個正確的理解。
以事實命題所依據(jù)的事實,既可以是單項性的事實,也可以是復合性的事實;既可以是宏觀的大的事實,也可以是微觀的小的事實,但都必須是真實的事實,而不能是虛假的事實。當然,虛假的事實也是一種事實,但它的本質是“假”,是對事物本質的歪曲反映,是應當受到批判的。如2000年(examda.com)文理科哲學單選題中的“意念移物”,在現(xiàn)實生活中確實有人相信,但他信奉的是一種主觀唯心主義的錯誤觀點??茖W所依據(jù)的事實應該是反映事物自身本質矛盾的事實,任何真實存在的事實都是矛盾的集合體。以事實命題就要深入揭示事物中的矛盾,對矛盾揭露得越深刻,對事實的把握就越全面,以事實命題的方式實質上是一種揭露和分析事物中矛盾的方式。因此,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該種命題方式的基本要求。
3.通過提出一種或幾種思想觀點,所選取的思想觀點既可以是正確的。也可以是錯誤的。還可以是兩者兼有的
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直接的目的是要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包括它的基本概念、基本觀點及其方法論意義。為此,既要正面的接受馬克思主義,又要在馬克思主義與其他各種思想觀點的比較中理解馬克思主義,更要在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實際生活的對照中掌握馬克思主義,通過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對思想觀點加以分析評判,得出應有的結論。以觀點命題大體有以下幾種情形:
第一種情形是直接取之于馬克思主義原理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觀點。一般地說,馬克思主義原理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觀點,包括概念的內涵規(guī)定、觀點的主要內容和基本概念、觀點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以及基本觀點的理論與實踐意義,應該是命題的重要內容,但直接地用馬克思主義原理的基本概念,基本觀點來命題的方式多用于選擇題上。如:2006年第2題選用馬克思在《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考試大)中的一句話設置試題,考查認識的主客體及其相互作用。
第二種情形是選取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作家的精彩話語和精辟論斷?;蚴沁x取歷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的名言佳旬和思想觀點或現(xiàn)實生活中的成語格言。這種命題方式有助于人們批判性地對待日常生活中的經(jīng)驗性、常識性思維,以提高理論思維能力。
4.結合理論和現(xiàn)實中的熱點和難點問題進行設題
這一命題方式在毛澤東思想概論和鄧小平理論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這兩門課中得到比較充分的體現(xiàn)。這兩門課大特點就是和中國的歷史和現(xiàn)實結合相當緊密,通過聯(lián)系客觀的社會歷史的發(fā)展變化以及當代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的實踐經(jīng)驗,闡述這兩門課的基本理論和基本觀點,是近年來政治理論命題的又一個重要的特點。以毛澤東思想概論為例:毛澤東思想作為中國共產(chǎn)黨人集體智慧的結晶,它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中共歷重要的黨的代表會議及其通過的《報告》(考試大)和《決議》(考試大);二是毛澤東本人的科學著作。在近年的命題中這兩方面的內容都得到比較充分地展現(xiàn)。
關于重要會議方面:從考核的知識點來看,主要有:中共二大、中共四大、中共八七會議、中共洛川會議、中共瓦窯堡會議、中共七屆三中全會、中共八大提出的黨的中心任務。從命題的題型來看幾乎全是以選擇題的形式出現(xiàn),考核的內容:一是會議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和中心任務,如:1925年(examda.com)中國共產(chǎn)黨第四次代表大會提出的主要問題;中國共產(chǎn)黨七屆三中全會提出的當前階段的中心任務。二是會議的重要內容,如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綱領j洛川會議提出的爭取抗戰(zhàn)勝利的關鍵;瓦窯堡會議確立的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策略。三是會議中的論斷,如:八七會議毛澤東提出的“以后要非常注意軍事,須知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四是會議召開的原因和條件,如:中共二大提出制定民主革命綱領的主客觀因素。從命題的內容來看,還應當注意會議召開的歷史意義、主要功績和不足之處。
關于毛澤東同志的重要著作方面:從考核的知識點來看,主要有:《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考試大)、《湖南農(nóng)*動考察報告》(考試大)、《反對本本主義》(考試大)、《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考試大)、《論持久戰(zhàn)》(考試大)、《在晉綏干部會議上的講話》(考試大)、《<共產(chǎn)黨人>發(fā)刊詞》(考試大)、《論聯(lián)合政府》(考試大)、《在中國共產(chǎn)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報告》(考試大)、《新民主主義論》(考試大)、《論人民民主專政》(考試大)、《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考試大)。從命題的題型來看仍然主要以選擇題為主??己说膬热葜饕校?BR> 一是主要理論觀點,如:農(nóng)民問題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基本問題;中國民族資產(chǎn)階級“從娘肚子里帶出來的*病”或導致中國民族資產(chǎn)階級兩面性的決定性因素是它天生的軟弱性;中國共產(chǎn)黨戰(zhàn)勝敵人的主要法寶;中國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過程中的基本特點;中國共產(chǎn)黨區(qū)分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
二是方針政策,如:完整地提出新民主主義總路線和總政策的著作;毛澤東提出由新民主主義轉變?yōu)樯鐣髁x社會的總任務和主要途徑;新民主主義革命所要建立的國家體制。
三是理論的主要內容及意義,如:毛澤東在《論持久戰(zhàn)》(考試大)中批駁亡國論和速勝論,分析中日雙方相互矛盾的四個基本特點等內容;毛澤東警告預防資產(chǎn)階級“糖衣炮彈”的攻擊;毛澤東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考試大)這一著作中提出的新理論及其意義。
四是理論依據(jù),如:抗日戰(zhàn)爭是持久戰(zhàn),后勝利是中國的“全部問題的依據(jù)”;中國共產(chǎn)黨把抗日游擊戰(zhàn)爭放在戰(zhàn)略地位上加以考察的依據(jù);“我們現(xiàn)在的方針是節(jié)制資本主義,而不是消滅資本主義。”這一方針的基本依據(jù)。同時對著作的考核不僅僅是考查某一特定的著作,而是把相關著作結合起來進行考查,如:試述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對中國資產(chǎn)階級態(tài)度的分析和中國共產(chǎn)黨據(jù)此采取的政策。實際上考核了《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考試大)、《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考試大)、《目前抗日統(tǒng)一戰(zhàn)線中的策略問題》(考試大)和《論政策》(考試大)等著作的相關內容。沒有以著作的形式命題的知識點是:關于農(nóng)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特色理論形成時期的幾篇著作,如:《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考試大)、《井岡山的斗爭》(考試大)、《關于糾正黨內的錯誤思想》(考試大)、《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考試大)。但這些著作的主要內容都曾經(jīng)以材料題和選擇題的形式進行考核,命題的內容是關于革命道路這一特色理論問題。
今后對著作的考核將提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即對相關著作綜合分析和概括,闡述某一理論的基本點。如:對《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考試大)、《湖南農(nóng)*動考察報告》(考試大)、《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考試大)、《<共產(chǎn)黨人>發(fā)刊詞》(考試大)、《新民主主義論》(考試大)、《論聯(lián)合政府》(考試大)、《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考試大)等著作的主要觀點進行歸納和總結,闡述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基本點。因此應對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系中的幾個主要理論和思想的主要著作和理論的主要內容加以重視。
以上四種命題方式各有特點,但它們的區(qū)分不是絕對的。在實際的命題過程中,它們往往是相互滲透的。今后,我們應該努力創(chuàng)設更多的命題方式并靈活地加以使用。
政治理論科目的試題大體分為客觀性試題與主觀性試題兩大部分??陀^性試題主要是選擇題,包括單項選擇題和多項選擇題兩種形式;主觀性試題主要指分析題。這種新型的分析題,集理論與實際于一身,融材料、分析、論述于一體。這種新型的分析題包括材料分析和觀點分析,綜合性地考核考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基本觀點的理解以及運用這些基本觀點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從命題的立意和方式看,主要有以下幾種:
1.通過材料創(chuàng)設情境命題。即提出一個或幾個材料,從中設置問題,實現(xiàn)考查目標
所謂刨設情境就是在題目中通過一段文字或一些圖表創(chuàng)設一個具體的話語情境,然后圍繞這個具體的情境創(chuàng)設試題,也稱之為“情境創(chuàng)設”(參見《談政治理論命題中情境創(chuàng)設型題目的應用》(考試大),作者:姚剛,教育部考試中心命題二處負責政治命題工作的學科秘書)。這是近幾年來一種比較普遍而有效的命題方式,其優(yōu)點在于形式比較靈活、能夠覆蓋較廣的能力考查范圍,問題指向明確,答案簡潔并具有邏輯層次性。
情境創(chuàng)設型題目的基本要求是:從材料中獲取信息,對材料進行鑒別、比較、綜合,充分利用材料所含有的實際問題及解決問題的思路和線索,引導考生運用有關的理論觀點去識別和分析這些材料,進而回答從材料中提出的問題。情境創(chuàng)設是在明確考核知識點的前提下,立足于能力與素質考查而采取的命題技巧方面的新舉措,從而在功能上優(yōu)于傳統(tǒng)型試題,具體講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創(chuàng)設新的情境有利于適應能力考查的要求。加強能力與素質考查是目前我國教育考試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能力考查中基本的層次是對知識的記憶能力,在記憶能力層次之上還包括概括、判斷、分析、知識遷移、綜合、評價等能力。在實際測驗過程中常常會出現(xiàn)所擬考查的能力目標與實際考核的能力要求之間的不一致,這里存在著由于多次考試中反復考查某一知識點或考生積極備考而導致的“能力轉換”。教育測量學認為,真正對知識的較高層次的運用是在新情境中對抽象原理的運用。因為在新的情境下,人們會真正地面臨新問題,照搬現(xiàn)成結論則無濟于事。所以,在考查內容基本保持穩(wěn)定并且考生群體存在通過“題?!睉?zhàn)術訓練備考的情況下,需要在知識點考查時不斷創(chuàng)設新的情境,提出新的問題,從而使能力考查的目標與實際考查基本一致。
第二,情境創(chuàng)設型題目。在內容上與考試大綱中有關原理、理論有內在一致性。在形式上類似于日常生活中認知理論的環(huán)境。情境創(chuàng)設型試題創(chuàng)設了一個新的情境,并與考試大綱中規(guī)定的知識內容特別是與學科中重要理論相聯(lián)系起來,它對應于考試大綱中某個重要理論或這個理論的一部分內容。如:2000年(examda.com)文科第30題“在人們創(chuàng)造歷史的活動中,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北绢}設置的情境為人們實際生活中一句口頭用語,考核知識點為社會規(guī)律的決定性與人的主體能動性之間的辯證關系。雖然這句口頭用語在實際應用中代表的含義比較廣泛,但究其哲學上的根源顯然具有否認人的能動性的唯心主義色彩;從字面分析可知,“謀事在人”承認了人的主觀能動性,而“成事在天”則將事情的成敗完全歸因于客觀必然性或某種神秘力量,這堅持了人的主觀能動性、但堅持得不徹底。再如2005年的第1題,要求考生選擇“要富口袋,先富腦袋”的哲學含義,即精神的力量可以變成物質的力量。做這一類題目時,首先要求考生準確理解所給命題(說話)的含義,然后才能“對號入座”選出切合題意的答案。由于哲學的許多經(jīng)典名言或代表某一哲學思想的典型話語已經(jīng)多次被考過,如用“下列命題屬于××主義的有”這種形式,因此現(xiàn)在所選的名言或命題的范圍更廣,再如:2006年第4題:“許多事情我們可以講一千個理由、一萬個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飯,就沒有理由?!褚允碁樘臁?,也是屬于這種命題方式。因此,生活中有哲學,從具體的事例或成語、俗語等日常生活現(xiàn)象入手來設置哲學問題,是一種常見的命題方式。這充分體現(xiàn)了哲學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特性。
第三,情境創(chuàng)設型題目。(examda.com)在理論上依據(jù)某一理論內容,但在問題的回答上要求根據(jù)題目的具體情境,本身體現(xiàn)了發(fā)散性與限制性的統(tǒng)一。情境創(chuàng)設型題目的發(fā)散性主要體現(xiàn)在理論原理與實際情境的結合,體現(xiàn)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要求;其限制性在于,對于同一原理,在不同的情境中,它的具體應用又是不同的。如:2000年(examda.com)理科卷第17題“對于同一棵大樹,在木匠的眼中是木材,畫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調,植物學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態(tài)特征?!北绢}設置情境為對于同一棵大樹,在不同人眼里有不同的認識。它不要求考生對認識論原理展開論述,只要選擇出符合情境內容的選項即可;同時本題不是從抽象理論出發(fā)論證另一個抽象理論,而是由具體生活情境引發(fā)出相關的認識論原理,這個生活情境對應于認識論原理中的多個知識點,所以它的發(fā)散性也是明顯的。
第四,情境創(chuàng)設型題目。在客觀上具有一定提示作用。有利于緩解考生的緊張心理。考試心理學認為,適當?shù)慕箲]對應試是有一定積極影響的,但倘若焦慮過高則會使想象力變窄、注意力分散。情境創(chuàng)設型題目可針對特定考生群體設置獨特的場景,引導考生作答。如:2001(examda.com)年理科卷第17題“每一生物個體都是由各種不同的細胞構成的系統(tǒng),其中每個細胞中的DNA都包含了該生物個體所有性狀的遺傳信息?!北绢}考查的知識點為辯證的系統(tǒng)觀,是特地為考生設置的一個生物科學方面的情境,即細胞組成了生物個體的系統(tǒng),而細胞中的DNA又包含了生物個體遺傳性狀的信息;將這段小材料對應各選項可知,整體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特性,整體和部分是相互滲透的,整體和部分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從而找出正確的選項。再如:2005年第34題,選取的是:2004年(examda.com)在中國科技館展出的“科學發(fā)展觀”專題展覽中的一個別具匠心的設計的材料,同時試題還引用了恩格斯和印度圣雄甘地的兩旬名言,將其納入設問之中。試題設置的三個問題都直指人與自然的關系這一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一個基本的理論問題,這一問題也是當代世界和我國社會生活中的一個十分突出的現(xiàn)實問題,同時又是我們黨新近提出的科學發(fā)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2008(examda.com)年第l7題同樣使用一幅漫畫來人類過度使用自然資源,致使人與自然關系發(fā)生惡化的問題。
從1993(examda.com)年起我們開始在命題工作中增設情境創(chuàng)設這種新題型后,材料的內容從歷史、政治方面擴大到現(xiàn)實的社會經(jīng)濟生活領域。由于以材料命題的方式能夠通過材料創(chuàng)設新的情境,且生動具體,信息量大,互補或對比性強,有利于理論與實際的緊密結合,實際地檢驗了考生運用理論研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此外,“情境創(chuàng)設型”題目大的優(yōu)點在于它能夠實現(xiàn)跨學科對知識能力的考察,有利于多學科的相互滲透,有利于拓寬考生的思維空間,體現(xiàn)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與實踐的完美結合。結合的方式通常為哲學和政治經(jīng)濟學、鄧小平理論相關知識點的結合,政治經(jīng)濟學的有關原理與鄧小平理論有關經(jīng)濟體制建設和改革部分的結合。這充分地體現(xiàn)了命題組的指導思想實現(xiàn)了轉變,即在材料的選擇上,從哲學史向現(xiàn)實生活的轉變;在原理運用上,要求運用單一的原理進行答題向運用多個原理、從不同角度進行答題,甚至不限定什么原理,僅規(guī)定用某個學科進行答題的轉變。這些變化既突出了題目的時代感,又加強了對考生的能力要求,還反映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在內容上是相互貫通的。此外,為了充分發(fā)揮材料分析題的特有優(yōu)勢,同時加大其分析、論述的成分,在命題時,首先要求在材料的選擇上要鮮明精煉,具有典型性。它可以是歷史材料,也可以是現(xiàn)實材料;可以是正面材料,也可以是反面材料,或者二者兼而有之。材料的形式可以是文字,亦可能是數(shù)字、圖表或圖畫。其次,在試題的設置上,可以是直接從材料中提出來的,也可以是從材料中自然引申出來的;問題的數(shù)量可以是多問,也可以是一問。再次,在設問的方式上,可以是透過材料揭示其所包含的理論觀點,也可以是運用理論觀點分析材料中的實際問題,還可以是由材料和理論相結合中所引申出來的問題,各個問題之間應有一定的邏輯聯(lián)系,等等。
2.通過社會政治經(jīng)濟生活中出現(xiàn)的實際問題,在一個既定的客觀事實中去創(chuàng)設問題
這種以事實命題方式的顯著特點,是它所提出的事實本身直接就是問題,要求人們去解答。以事實命題,不僅形象具體、確鑿可靠,而且具有挑戰(zhàn)性,它是一種普遍有效的命題方式。這種命題方式通常是通過文字或圖象或表格的形式,把問題擺現(xiàn)在考生的面前,考生通過對材料的閱讀從而對事件所揭示的問題本身產(chǎn)生一種震撼力,進而對問題產(chǎn)生思想上的共鳴。如:2008年第34題,試題材料中要求考生結合“醫(yī)生換位體驗”活動以及醫(yī)學專家關于如何看待病人等事例回答問題。所給材料生動具體,既具有很強的現(xiàn)實性,同時,又利于考生結合材料去思考分析社會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再如:(examda.com)2005年第37題選做題Ⅰ,試題以地圖的形式描繪了烏克蘭的地理位置,通過地圖可以看出烏克蘭重要的戰(zhàn)略地位。選做題Ⅱ通過表格的形式形象地描述了“世界石油經(jīng)濟戰(zhàn)略態(tài)勢”以及“我國石油長期供需平衡狀況”。命題時,通過這些圖表和數(shù)據(jù)本身就可以設置問題。回答這類問題不需要考生具備所給現(xiàn)象的專業(yè)知識,而是只要求考生對現(xiàn)象所涉及的政治理論有關原理于一個正確的理解。
以事實命題所依據(jù)的事實,既可以是單項性的事實,也可以是復合性的事實;既可以是宏觀的大的事實,也可以是微觀的小的事實,但都必須是真實的事實,而不能是虛假的事實。當然,虛假的事實也是一種事實,但它的本質是“假”,是對事物本質的歪曲反映,是應當受到批判的。如2000年(examda.com)文理科哲學單選題中的“意念移物”,在現(xiàn)實生活中確實有人相信,但他信奉的是一種主觀唯心主義的錯誤觀點??茖W所依據(jù)的事實應該是反映事物自身本質矛盾的事實,任何真實存在的事實都是矛盾的集合體。以事實命題就要深入揭示事物中的矛盾,對矛盾揭露得越深刻,對事實的把握就越全面,以事實命題的方式實質上是一種揭露和分析事物中矛盾的方式。因此,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該種命題方式的基本要求。
3.通過提出一種或幾種思想觀點,所選取的思想觀點既可以是正確的。也可以是錯誤的。還可以是兩者兼有的
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直接的目的是要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包括它的基本概念、基本觀點及其方法論意義。為此,既要正面的接受馬克思主義,又要在馬克思主義與其他各種思想觀點的比較中理解馬克思主義,更要在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實際生活的對照中掌握馬克思主義,通過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對思想觀點加以分析評判,得出應有的結論。以觀點命題大體有以下幾種情形:
第一種情形是直接取之于馬克思主義原理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觀點。一般地說,馬克思主義原理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觀點,包括概念的內涵規(guī)定、觀點的主要內容和基本概念、觀點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以及基本觀點的理論與實踐意義,應該是命題的重要內容,但直接地用馬克思主義原理的基本概念,基本觀點來命題的方式多用于選擇題上。如:2006年第2題選用馬克思在《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考試大)中的一句話設置試題,考查認識的主客體及其相互作用。
第二種情形是選取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作家的精彩話語和精辟論斷?;蚴沁x取歷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的名言佳旬和思想觀點或現(xiàn)實生活中的成語格言。這種命題方式有助于人們批判性地對待日常生活中的經(jīng)驗性、常識性思維,以提高理論思維能力。
4.結合理論和現(xiàn)實中的熱點和難點問題進行設題
這一命題方式在毛澤東思想概論和鄧小平理論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這兩門課中得到比較充分的體現(xiàn)。這兩門課大特點就是和中國的歷史和現(xiàn)實結合相當緊密,通過聯(lián)系客觀的社會歷史的發(fā)展變化以及當代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的實踐經(jīng)驗,闡述這兩門課的基本理論和基本觀點,是近年來政治理論命題的又一個重要的特點。以毛澤東思想概論為例:毛澤東思想作為中國共產(chǎn)黨人集體智慧的結晶,它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中共歷重要的黨的代表會議及其通過的《報告》(考試大)和《決議》(考試大);二是毛澤東本人的科學著作。在近年的命題中這兩方面的內容都得到比較充分地展現(xiàn)。
關于重要會議方面:從考核的知識點來看,主要有:中共二大、中共四大、中共八七會議、中共洛川會議、中共瓦窯堡會議、中共七屆三中全會、中共八大提出的黨的中心任務。從命題的題型來看幾乎全是以選擇題的形式出現(xiàn),考核的內容:一是會議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和中心任務,如:1925年(examda.com)中國共產(chǎn)黨第四次代表大會提出的主要問題;中國共產(chǎn)黨七屆三中全會提出的當前階段的中心任務。二是會議的重要內容,如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綱領j洛川會議提出的爭取抗戰(zhàn)勝利的關鍵;瓦窯堡會議確立的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策略。三是會議中的論斷,如:八七會議毛澤東提出的“以后要非常注意軍事,須知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四是會議召開的原因和條件,如:中共二大提出制定民主革命綱領的主客觀因素。從命題的內容來看,還應當注意會議召開的歷史意義、主要功績和不足之處。
關于毛澤東同志的重要著作方面:從考核的知識點來看,主要有:《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考試大)、《湖南農(nóng)*動考察報告》(考試大)、《反對本本主義》(考試大)、《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考試大)、《論持久戰(zhàn)》(考試大)、《在晉綏干部會議上的講話》(考試大)、《<共產(chǎn)黨人>發(fā)刊詞》(考試大)、《論聯(lián)合政府》(考試大)、《在中國共產(chǎn)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報告》(考試大)、《新民主主義論》(考試大)、《論人民民主專政》(考試大)、《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考試大)。從命題的題型來看仍然主要以選擇題為主??己说膬热葜饕校?BR> 一是主要理論觀點,如:農(nóng)民問題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基本問題;中國民族資產(chǎn)階級“從娘肚子里帶出來的*病”或導致中國民族資產(chǎn)階級兩面性的決定性因素是它天生的軟弱性;中國共產(chǎn)黨戰(zhàn)勝敵人的主要法寶;中國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過程中的基本特點;中國共產(chǎn)黨區(qū)分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
二是方針政策,如:完整地提出新民主主義總路線和總政策的著作;毛澤東提出由新民主主義轉變?yōu)樯鐣髁x社會的總任務和主要途徑;新民主主義革命所要建立的國家體制。
三是理論的主要內容及意義,如:毛澤東在《論持久戰(zhàn)》(考試大)中批駁亡國論和速勝論,分析中日雙方相互矛盾的四個基本特點等內容;毛澤東警告預防資產(chǎn)階級“糖衣炮彈”的攻擊;毛澤東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考試大)這一著作中提出的新理論及其意義。
四是理論依據(jù),如:抗日戰(zhàn)爭是持久戰(zhàn),后勝利是中國的“全部問題的依據(jù)”;中國共產(chǎn)黨把抗日游擊戰(zhàn)爭放在戰(zhàn)略地位上加以考察的依據(jù);“我們現(xiàn)在的方針是節(jié)制資本主義,而不是消滅資本主義。”這一方針的基本依據(jù)。同時對著作的考核不僅僅是考查某一特定的著作,而是把相關著作結合起來進行考查,如:試述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對中國資產(chǎn)階級態(tài)度的分析和中國共產(chǎn)黨據(jù)此采取的政策。實際上考核了《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考試大)、《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考試大)、《目前抗日統(tǒng)一戰(zhàn)線中的策略問題》(考試大)和《論政策》(考試大)等著作的相關內容。沒有以著作的形式命題的知識點是:關于農(nóng)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特色理論形成時期的幾篇著作,如:《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考試大)、《井岡山的斗爭》(考試大)、《關于糾正黨內的錯誤思想》(考試大)、《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考試大)。但這些著作的主要內容都曾經(jīng)以材料題和選擇題的形式進行考核,命題的內容是關于革命道路這一特色理論問題。
今后對著作的考核將提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即對相關著作綜合分析和概括,闡述某一理論的基本點。如:對《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考試大)、《湖南農(nóng)*動考察報告》(考試大)、《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考試大)、《<共產(chǎn)黨人>發(fā)刊詞》(考試大)、《新民主主義論》(考試大)、《論聯(lián)合政府》(考試大)、《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考試大)等著作的主要觀點進行歸納和總結,闡述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基本點。因此應對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系中的幾個主要理論和思想的主要著作和理論的主要內容加以重視。
以上四種命題方式各有特點,但它們的區(qū)分不是絕對的。在實際的命題過程中,它們往往是相互滲透的。今后,我們應該努力創(chuàng)設更多的命題方式并靈活地加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