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疸是以目黃、身黃、小便黃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其中以目睛黃染為本病特征。西醫(yī)根據(jù)黃疸發(fā)生的機理將黃疸分為“溶血性黃疸”、“阻塞性黃疸”、“肝細胞性黃疸”三類,常見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膽石癥,膽囊炎以及消化系統(tǒng)腫瘤等疾病。
1、病因病機
形成黃疸的病理因素,主要是濕?!督饏T要略》記載:“黃家所得,從濕得之?!庇捎跐褡柚薪梗⑽腹δ苁С?,影響肝膽的疏泄,以致膽汁不循常道,溢于肌膚,而發(fā)生黃疸。
(1)外感濕熱疫毒:夏秋季節(jié),暑濕當令,或因濕熱之邪偏盛,從表入里,內(nèi)蘊中焦,濕郁熱蒸,不得泄越而發(fā)病?;蛞驖駸釖稌r邪疫毒,則其病勢暴急,具有傳染特點,表現(xiàn)熱毒熾盛的嚴重現(xiàn)象,且預后差,又稱急黃。
(2)飲食不節(jié),傷及脾胃:過食肥甘油膩,寒涼生冷,或饑飽不度、酗酒,勞倦太過,均可損傷脾胃,使脾失健運,濕濁內(nèi)生,郁而化熱,熏蒸于肝膽,膽汁不循常道,外溢肌膚,下注膀胱,從而表現(xiàn)為目黃、膚黃、小便黃的黃疸病證。由于致病因素不同,個體素質(zhì)的差異,表現(xiàn)為濕熱和寒濕兩個方面。若因濕熱所傷,或素體胃熱偏盛,則濕從熱化,濕熱相交,由脾胃而熏蒸肝膽,膽熱液泄,表現(xiàn)為陽黃證候。若因寒濕傷人,或素體脾胃虛寒,則濕從寒化,寒濕郁滯中焦,致使中陽不振,脾氣壅遏不運,膽汁為濕所用,表現(xiàn)為陰黃證。
(3)積聚日久:因瘀血阻滯膽道,膽汁外溢發(fā)生黃疸。
(4)內(nèi)傷不足,脾虛氣虧,血敗而不華色,可發(fā)生黃疸。
2、辯證論治
黃疸的辯證,應以陰陽為綱,陽黃以濕熱為主,陰黃以寒濕為主。多選化濕邪,利小便之法。
(1)陽黃:
①熱重于濕:
證候:身目俱黃,黃色鮮明,發(fā)熱口渴,或見腹部脹滿,心中懊惱,惡心,口干苦,小便黃赤,大便秘結(jié),舌苔黃膩,脈弦數(shù)。
治法:清熱利濕。
主方:茵陳蒿湯。
②濕重于熱:
證候:身目皆黃,黃色不如前者鮮明,頭重身困,身熱不揚,胸脘痞滿,惡心嘔吐,食欲減退,腹脹,便溏,口中粘膩,舌苔厚膩微黃,脈濡滑或滑緩。
治法:除濕瀉熱。
方藥:茵陳五苓散。
(2)急黃:濕熱疫毒,傳入營血,內(nèi)陷心肝。
證候:病熱迅猛,黃疸急速加深,身面均黃,黃色如金,高熱煩渴,胸腹脹滿,惡心嘔吐,神昏譫語,或有痙厥。邪入陰血,則見鼻衄、齒衄、嘔血、便血、或身有瘀斑等;可有腹水,嗜睡昏迷,舌質(zhì)紅降,苔黃而燥,脈弦數(shù)或細數(shù)。
治法:清熱解毒,涼血開竅。
主方:犀角散、黃連解毒湯。
(3)陰黃:
證候:目膚色黃,黃色晦暗,或如煙熏,神疲乏力,畏寒肢冷,納少,脘悶腹脹,大便溏薄,舌質(zhì)淡,苔白膩,脈濡緩,或沉遲。
治法:健脾和胃,溫化寒濕。
主方:茵陳術(shù)附湯。
1、病因病機
形成黃疸的病理因素,主要是濕?!督饏T要略》記載:“黃家所得,從濕得之?!庇捎跐褡柚薪梗⑽腹δ苁С?,影響肝膽的疏泄,以致膽汁不循常道,溢于肌膚,而發(fā)生黃疸。
(1)外感濕熱疫毒:夏秋季節(jié),暑濕當令,或因濕熱之邪偏盛,從表入里,內(nèi)蘊中焦,濕郁熱蒸,不得泄越而發(fā)病?;蛞驖駸釖稌r邪疫毒,則其病勢暴急,具有傳染特點,表現(xiàn)熱毒熾盛的嚴重現(xiàn)象,且預后差,又稱急黃。
(2)飲食不節(jié),傷及脾胃:過食肥甘油膩,寒涼生冷,或饑飽不度、酗酒,勞倦太過,均可損傷脾胃,使脾失健運,濕濁內(nèi)生,郁而化熱,熏蒸于肝膽,膽汁不循常道,外溢肌膚,下注膀胱,從而表現(xiàn)為目黃、膚黃、小便黃的黃疸病證。由于致病因素不同,個體素質(zhì)的差異,表現(xiàn)為濕熱和寒濕兩個方面。若因濕熱所傷,或素體胃熱偏盛,則濕從熱化,濕熱相交,由脾胃而熏蒸肝膽,膽熱液泄,表現(xiàn)為陽黃證候。若因寒濕傷人,或素體脾胃虛寒,則濕從寒化,寒濕郁滯中焦,致使中陽不振,脾氣壅遏不運,膽汁為濕所用,表現(xiàn)為陰黃證。
(3)積聚日久:因瘀血阻滯膽道,膽汁外溢發(fā)生黃疸。
(4)內(nèi)傷不足,脾虛氣虧,血敗而不華色,可發(fā)生黃疸。
2、辯證論治
黃疸的辯證,應以陰陽為綱,陽黃以濕熱為主,陰黃以寒濕為主。多選化濕邪,利小便之法。
(1)陽黃:
①熱重于濕:
證候:身目俱黃,黃色鮮明,發(fā)熱口渴,或見腹部脹滿,心中懊惱,惡心,口干苦,小便黃赤,大便秘結(jié),舌苔黃膩,脈弦數(shù)。
治法:清熱利濕。
主方:茵陳蒿湯。
②濕重于熱:
證候:身目皆黃,黃色不如前者鮮明,頭重身困,身熱不揚,胸脘痞滿,惡心嘔吐,食欲減退,腹脹,便溏,口中粘膩,舌苔厚膩微黃,脈濡滑或滑緩。
治法:除濕瀉熱。
方藥:茵陳五苓散。
(2)急黃:濕熱疫毒,傳入營血,內(nèi)陷心肝。
證候:病熱迅猛,黃疸急速加深,身面均黃,黃色如金,高熱煩渴,胸腹脹滿,惡心嘔吐,神昏譫語,或有痙厥。邪入陰血,則見鼻衄、齒衄、嘔血、便血、或身有瘀斑等;可有腹水,嗜睡昏迷,舌質(zhì)紅降,苔黃而燥,脈弦數(shù)或細數(shù)。
治法:清熱解毒,涼血開竅。
主方:犀角散、黃連解毒湯。
(3)陰黃:
證候:目膚色黃,黃色晦暗,或如煙熏,神疲乏力,畏寒肢冷,納少,脘悶腹脹,大便溏薄,舌質(zhì)淡,苔白膩,脈濡緩,或沉遲。
治法:健脾和胃,溫化寒濕。
主方:茵陳術(shù)附湯。

